遼寧婚俗:先說定親,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夥看上了張家的姑娘,兩人你有情來我有意,兩家的大人也沒啥意見,但也要象征性地請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來給做個媒人。這就叫明媒正娶。這種媒人最好當,隻是在兩家之間就一些麵子上不好說的話,給傳傳話兒。無非是什麼一些彩禮錢的事情。談到彩禮。彩禮分頭茬禮和二茬禮。就是分兩次把達成協議的彩禮錢拿給女方。這也不是隨便的就拿過去,也要有個儀式叫過禮。過禮時,兩個年輕人和雙方的父母,還有三姨二姑媽等等和媒人相會在男方家裏。女孩要給在座的各位敬煙,相互引薦,認識一下。過完禮之後,這準新娘就會用這筆錢給自己置辦嫁妝。這以後呢,要看兩個人相處得怎樣,婚期定在什麼時間。一般不會拖得太長時間,因為,隻要不結婚,逢年過節,男方家裏都要把姑娘接來過節的,這過節也不白過。男方家裏的父母是要給沒過門的準兒媳一筆錢。所以時間長了,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來以後,一兩個月,三五個月不等,就張羅迎娶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齡的男女青年,眼看著一年比一年年齡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決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點放鞭炮的時候,要那個年輕人搬一下“葷油壇子”。東北人家都吃“葷油”,就是豬大油。這就寓意“大婚動了”,表示著這青年人來年婚事會有結果了。訂婚以後,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後,就要準備迎娶了。遼寧的廣大農村地區,有農曆冬臘月娶媳婦的習俗。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賣了餘糧和一些農產品後,是農民一年中最有錢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家也還有娶個媳婦過大年的傳統思想,圖個喜慶吉利。
一般人家娶媳婦都是置辦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裏搭個喜棚。做一些準備工作。這一天沒有外來的客人。都是家裏的直係近親屬,東北叫“坐堂客(qiě)”,什麼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這些人來,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來幫忙的,我們東北就叫“落(lào)忙”。這些人負責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個活兒。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廚師隻作六個菜或八個菜,簡單一點,因為都是家裏人吃。第二天,就有外來的客人了。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這一天就要有“落頭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裏麵,他是“頭兒”,領班兒的。類似於今天的司儀,也叫“支客人”。這個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禮辦得順暢不順暢,那全要看他的指揮能力了。這一天,還要設禮賬,把接到的禮金一一記錄,以後好記著來往。第三天,這天是正日子,就在這天迎娶新娘。在過去,都是女方送親。送親的車天蒙蒙亮就出發了,要趕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親的人數應該是單數,回來時是雙數。姑娘上車,就叫做“上轎”,要由娘家哥哥抱著上轎,這叫做“抱轎”,沒有親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勞。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帶隊。那時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親的。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個小男孩“壓轎”,到婆家後,要得到一筆“壓轎”錢。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馬上隨便下轎。要在車門下麵墊上一個高粱口袋。新娘要踩著高粱口袋下轎。預示著將來的生活會越來越高。過去,還有邁馬鞍子,過炭火盆的,新娘的懷裏要兜著用紅布條綁在一起的斧子和兩棵大蔥。寓意著有福和過日子充足充裕。新娘還要蒙上紅蓋頭,一些同齡的小夥伴,就用拌上五彩紙屑的五穀糧,往新娘身上拋灑。
進了洞房後,炕上要鋪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搶著坐在上麵,誰坐的麵積大,將來誰最有福氣,這叫做搶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來就是新娘洗臉梳頭。這洗臉,要滿滿的一盆水,盆裏要放上一些硬幣。娘家來的一位小姑娘,要給掛幔帳。這事,婆家是要給勞務費的。接下來,就是坐席。席間就是新郎和新娘給來賓敬酒,新郎引薦認識一些親戚。娘家人要走了,還要給娘家拿上四雙碗筷和一塊肉,這叫做“離娘肉”。晚上還是一樣的鬧洞房。鬧洞房的人沒有講究,有三天不論大小的說法。晚上,還要給新娘做一碗寬寬的麵條,叫做寬心麵。意思是新媳婦不要想念娘家,心裏寬寬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還要請一位漂亮的惹人喜愛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壓炕。希望新人將來也生個胖小子。
然後就是三天回門。當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娘還不能在婆家過,要到一些直係親屬家去“躲燈”,迷信傳說那三天,新媳婦不能看見婆家的燈,否則,妨公公。就是對公公不吉利。
日落北風刹。
趕新媳婦車的是十裏八村有名望的“車老板”,長鞭一甩,在空中卷起一朵鞭花。“啪”地一聲脆響,抽落滿世界白晶晶的雪花片子。頂風冒雪坐一大馬車送親的人,各個都帶著一臉喜氣。車中間最搶眼的是穿大紅襖的新媳婦,微低著頭,緋紅的臉如一朵傲雪的臘梅。
農家小院近了,剛看清雪地裏一群祈盼的臉,鞭炮聲便震耳欲聾地響了起來。知客的緊是忙乎,一群人便迎過來,車上的人坐著不動,車下的人緊客氣,擺好下車的凳子,不能直接下車,是待客的最高禮遇。新媳婦的娘家人也不是故意刁難,上溝下梁的有這個規程:關鍵時刻拿一把,不能叫男方家小瞧。過了門,對新媳婦不好,咱娘家人可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