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關東酒(1 / 1)

燭影搖紅,記憶飄飛。那一抹動人的溫暖,始終搖曳在你和我的夢裏麵。

傾聽天遼地寧,我們的心永遠年輕。

酒,在人類文化的曆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東北人喝酒是聞名於世的,豪飲,義氣,這符合北方人的性格特征。

古人有“山飲”、“水飲”、“郊飲”、“野飲”之習,頗喜在遊覽觀光中飲酒。比如關於飲酒的理想條件,古人曾做過如下概括。飲地:春飲宜庭,夏飲宜效,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飲趣:清淡、妙今、聯吟、焚香、傳花、度曲、圍爐。飲禁:華誕、座宵、苦勸、爭執、避酒、惡譫、佯醉。

在禁飲一欄裏,是寫得很清楚的,飲酒不宜勸酒。可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苦勸酒的情形隨處可見。我們今天的喝酒完全改變了最初飲酒的初衷。走了很多地方,聽到很多地方酒桌上的勸酒令,摘錄幾則: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這句勸酒令是比較流行的,也在我接觸的酒桌上聽到的頻率最高。舉著酒杯死乞白賴地勸,你說你喝還是不喝。喝了不勝酒力,喝醉遭罪。不喝不給麵子,大家都下不來台。

我見過一位溫文爾雅的女士,極少飲酒,也很難勸下。那年,我們在一起吃飯,門推開了,本地一文藝武術商業農業繪畫書法作文瑜伽均臉熟的一文不文武不武的男人過來敬酒。那座城市有喝酒的習俗,隻要在一個酒店遇到熟人,必會通報他在哪個房間。然後不管其他人認識不認識,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喝半路掐一酒瓶子就過來敬酒。他們管這樣的行徑稱之為有人情。文不文武不武的那人自來熟,其實他隻認識我們這屋子裏的一個人,就挨著人敬。輪到那文雅女士了,真不喝。因為人家跟我們就沒喝。我心想看他有何妙招,結果,文不文武不武的那人苦勸無效,撿起桌上很小的羹匙。遞給那文雅女士說,我敬酒你得喝,不能拿我的臉蛋子當成鞋墊子。文雅女士還沒反應過來,手裏的羹匙已經被倒滿了酒,隻好哭笑不得看著那人。那人說感情深一口悶,我先幹為敬了。他幹了半杯白酒,文雅女士扛不住了,手裏滿滿一羹匙的酒放又放不下,隻好也喝了。

喝酒其實是需要氣氛和心情愉悅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反正我喝酒是這個狀態。因為知己不常有,所以喝酒的表現每次都不一樣。這次喝不下去,下次可能會豪飲兩杯沒事。叫我服氣的是一些人的喝酒狀態奇好,幾乎人人可與之成為知己。不挑人,也不挑酒,和氣得一塌糊塗。

有一年,我給一個單位寫了點文章,那個單位的領導宴請我們這些作者。領導說話非常客氣,菜專挑好的點,酒也要的檔次比較高。誰想到那頓酒喝得尷尬至極。這領導據說行伍出身,善豪飲。果然,桌上所有喜歡喝啤酒的人全部先喝白酒,喝完白的喝啤的這叫掛帽。他叫服務員挨個倒上白酒,舉杯說,寫文章我不行,喝酒可能你們不行。聽他那口氣,有點像蔣介石視察江防前線。他繼續說,大家受累了,我表示感謝。想跟你們高攀,做你們的哥們弟兄。願意結交我的看我咋喝,我給大家夥做個樣子。不願意結交我的,酒就不喝。

領導把退路給咱堵死了,他一仰脖,一大杯子酒,一口就幹了。然後,把空杯子朝下倒,竟然滴酒未剩。更要命的是,他從左至右挨個監督,看誰不給他麵子。那頓飯,我是一口菜沒吃就醉了。其實,平時喝一杯白酒還沒有問題,可是怎麼覺得這酒喝得都不痛快。屠殺般喝酒,那種任人宰割的情景實在是叫人惱怒。這叫豪爽嗎,簡直就是土匪作風。以這樣的作風當領導,做他下屬實在是夠可怕的了。

喝酒不自尊,酒後醜態百出。傷大雅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我聽過一個真事,一鄉幹部喝多了,在外麵解手。半天不回,屋子裏的人出去尋找,發現他在撒尿的地方轉磨磨動不了。仔細一看,才知道他喝醉係褲腰帶的時候把電線杆子的拉線給係上了。如此沉溺酒精,可想而知他的工作該是怎麼幹吧。一個地方的酒風盛行,似乎是在昭示著熱情活力。可是沒有節製的嗜酒,貪戀杯中之物,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反正,我聽著那些酒桌上編造的令啊謠啊詩啊,心裏會泛上絲絲難言的酸澀。

也經曆過一些酒桌應酬,見識得多了,我在想,那些熱鬧和熱情背後又有幾句是真心話呢。我們需要的樸素情懷在酒桌上其實很難覓到,大家都言不由衷,選“桌長”維持紀律地喝,不管你是咋樣的變換花樣喝酒,這樣的場麵已經違背了祖宗釀酒的宗旨。我想,還是選個合適的事宜,好的環境,跟知心的友人把盞臨風,酒不在多怡然自得最好。不知不覺間,我們都會變成人間的酒仙。

因為喝酒,其實喝的就是真誠。彼此沒有真誠,這酒不喝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