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意思是說:
齊國有個十分喜愛打獵的人,長時間打不到野獸,回到家裏,在妻子麵前感到十分羞愧,每當走出家門,在鄉鄰親朋跟前也感到沒有顏麵。考慮他所以獵不到野獸的原因,那是由於獵狗不好。他想得到好狗,但因家裏貧苦沒有辦法。於是他就回家加倍賣力種地,地種好了,家裏富了,有錢了,就有辦法買來好狗。因為有了好狗,他屢次獵得野獸,打獵所得的東西,就總是超過別人了。
郝隆曬書
“郝隆曬書”指很有學問,好像肚子裏裝滿了書籍。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曬書。’”
晉代,在民間有一個習俗: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每家都要曬衣物。這對於有錢人家來說,可以說也是一個非常炫耀豪富的好機會;可是對窮人來說,卻是一個難堪的日子。因此,有些性情狂放的讀書人,沒有什麼華貴的衣物晾曬,就把一些破舊的東西挑得高高的,讓它迎風招展,以標榜自己憤世嫉俗、與眾不同。
郝隆(字佐治,汲郡人,曾任征西參軍)在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看到別人都在外曬衣服,而他卻走出室外,露出肚皮躺在庭院中,大曬其肚皮。別人問他在幹什麼啊?郝隆回答:“我曬肚子裏的書。”
郝隆怎麼產生袒腹曬書的念頭呢?原來,東漢陳留的一個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邊韶(字孝先,漢桓帝時期任尚書令),曾說過:“腹便便,五經笥(sì)”。意思是說:“大肚子圓圓啊,是容納五經的好盛器。”郝隆得到了啟發,袒露肚皮,號稱曬書,從而炫耀自己滿腹經綸,是個才子。
河中石獸
比喻研究問題必須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從事物本身的特點出發。
此典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在滄州的南麵,有座寺廟緊靠著河邊,山門崩塌在河裏,兩隻石獸也一道沉下去了。過了十多年,和尚便籌集了一些錢,要重新修理山門,於是便派人到河裏去打撈那兩隻石獸,可是竟然找不到影子。人們都以為石獸順著河水流到下遊去了,於是他們駕駛好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裏,最終也不見蹤跡。
有個教書的在廟裏設館講學,聽到人們尋找石獸的情況,就笑著說:“你們不會推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又不是木片兒,怎麼可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麼?石頭的質地堅硬沉重,沙性鬆浮,石獸湮沒在沙地上,自然越沉越深啦。你們沿著河往下尋找,不是很可笑麼?”大家都相信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這時有位老河兵聽了,又笑著說:“大凡掉到河裏的石頭,都應當到上遊去尋找。由於石頭的質地堅硬沉重,而沙性鬆浮,河水衝不動石頭;它的反衝力必然會在石頭下麵迎水的地方,把沙土衝成陷坑,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截空著時,石頭必定翻過來落在陷坑裏。像這樣河水再次把沙衝成陷坑,石頭又再次轉過來,轉翻不停,這樣一來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遊尋找石頭,固然可笑;到地下去找,不是更可笑麼?”於是人們按照老河兵的話去尋找,最後果然在幾裏外的上遊找到了這兩隻石獸。
世界上那些紛紜的事物,人們隻了解一個方麵,而不知道另一方麵的情況,難道可以按照人的理解去主觀臆斷麼?
黑牛白角
比喻華而不實。
此典出自《韓非子·解老》。
在事物發生之前就有論說,在事理發現之前就有認識,這就叫做“前識”。前識,是沒有根據而胡亂猜測的意思。
詹何坐在家裏,弟子們侍候在一旁。這時候有牛的叫聲自門外傳來。
一個弟子說:“這一定是頭黑牛,但它的前額是白色的。”
詹何說:“不錯,這是一頭黑牛,但是白顏色卻在牛角處。”
派人出去看了看,果然是一頭黑牛,牛角上包著一塊白布。
用詹何這樣的道術,去糾纏在眾弟子們的不顧客觀實際的胡亂猜測之中,真是華而不實了。
囫圇吞棗
“囫圇吞棗”比喻不求甚解。
此典出自《湛淵靜語》。
有人說:“梨子雖然對牙齒有益處,卻會損害脾髒;棗子雖然對脾髒有好處,卻會損害牙齒。”一個傻乎乎的青年人想了很久,猛然醒悟地說:“假如我吃梨子,就隻嚼不吞,那樣的話就不能傷害我的脾髒了;假如我吃棗子,就隻吞不嚼,那樣的話就不會傷害我的牙齒了。”有個和他很熟識的人跟他開玩笑說:“你真是囫圇吞下個棗子啊。”滿座的人都笑得前俯後仰。
狐裘而羔袖
“狐裘而羔袖”這個典故比喻大體很好,隻是稍有不足。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餘狐裘而羔袖。”
春秋時期,衛國的右宰相叫轂,他居官清正、辛勤,很有政績,然而卻不善於打仗。在一次戰爭中,他率領的軍隊被打得大敗,逃了回來,聽候處分。衛君和大臣們商議後,大家都認為他喪軍辱國,決定判處他死刑,問他有什麼要辯解的。轂說道:“就這次打仗的失敗而言,您的處分是適當的。我決不為此而辯護。可是,我正如諺語說的,是‘狐裘而羔袖’者也,你們為什麼不整體地評價一下我的功過呢?”衛君聽了,回憶起轂一生的功績,接著便下令赦免了他的罪行。
“狐裘而羔袖”是說:一件袍子,整體都是用極貴重的狐皮做的,隻有袖子用的是賤價的羊羔皮。
惠施之謀
“惠施之謀”比喻兼聽則聰,從而做到明察善斷。
此典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
張儀向魏王建議聯合秦、韓的力量去進攻齊、楚兩國,而惠施則堅持要通好齊、楚以息兵。二人各執己見,爭持不下。魏王左右群臣都替張儀說話,認為攻齊、楚有利,而沒有幫助惠施說話的。魏王最終聽從張儀的主張,而認為惠施的計策是不可行的。
攻齊、楚的事情已確定後,惠施又去進見魏王。魏王一見他就說:“先生您再別說了。攻齊、楚確實有利,臣民所有的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惠施說:“對於人們的意見,作為國君不應當不加考察和辨別。如果攻齊、楚確實有利,而國人都能看到是有利的,為什麼聰明人竟然這麼多啊?假若攻齊、楚確實不利,而國人卻都認為是有利的,那為什麼蠢人竟然這麼多啊?做任何事都需要商量,是因為利害得失還有疑問嘛;所謂疑而不決,就是說的確有疑問,有一半人認為這件事可以做,而另一半人認為它不可以做。現在您說所有的人都認為可以做,所以大王您失去了以為不可做的那一半人了!而那些控製君主把持大權的朝臣,正是他們使您失去了那一半持反對意見的人啊!”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原形容眼前一下出現了開闊明朗的境界。後比喻忽然領悟了某種道理。
此典出自晉代陶潛《陶淵明集·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東晉時候,有一位有名的文學家姓陶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陶淵明雖然出身士族,但家世早已敗落了。他青年時代懷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壯誌,再加上為生活的貧困所迫,曾經幾次出仕。可是因為不肯與士族社會同流合汙,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於四十一歲棄官,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
因為那時候戰亂不止,人民十分渴望安定。陶淵明受到這種願望的感染,在五十七歲時,作了《桃花源》一詩並為此作記。
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假想一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那個地方剛進去時很狹窄,僅僅可以通過一個人,又走了幾十步,豁然開闊。原來,這是一個山清水秀,雞犬相聞,竟然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
擊甕救童
“擊甕救童”的故事描述了兒童的機智聰明。
此典出自《宋史·司馬光傳》:“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傑出的史學家,宋仁宗(趙禎)寶元年間(公元1038~1040年)考取進士,宋神宗(趙頊)時,出任禦史中丞。宋神宗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因為司馬光和一些保守派都極力反對,於是被貶。宋哲宗(趙煦)即位,司馬光入朝為相,將新法全部都廢了,恢複舊製。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文正公集》等。
司馬光長到七歲時,穩重練達,居然像個成年人似的。聽人講解《左氏春秋》一書,他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回來對家裏人講述。從此以後,他手不釋卷,刻苦鑽研,甚至到了不知饑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庭院裏玩耍,有一個小孩爬上一隻大甕,一失足,跌進甕中,被水淹沒了。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害怕,紛紛跑了。這時,隻見司馬光拿起石頭把大甕擊破,甕中的水一下子流出來了,那個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機不可失
“機不可失”表示時機難得,不可錯過。
此典出自《舊唐書·李靖傳》:“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李靖,本名藥師,姿貌壯偉,少有文武才略,常對周圍的人說:“大丈夫如果遇到明主時,一定能夠建功立業,取得功名富貴。”隋煬帝(楊廣)大業(公元605~618年)末年,李靖任馬邑郡丞。那時,唐高祖(李淵)起兵爭奪天下,攻克隋朝京城,抓住了李靖,要殺死他。李靖大呼道:“您率兵起義,本意是為天下除暴亂,可是你為什麼卻要斬壯士呢?”唐高祖覺得他很有誌氣,唐太宗(李世民)也主張不殺他,所以就把李靖釋放了。從那以後,李靖跟隨唐高祖、唐太宗南征北伐,屢立戰功。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建議唐高祖攻打占據荊州的蕭銑,唐高祖授予李靖行軍總管之職。這一年的八月,唐軍集於夔州。時值涼秋,陰雨連綿,江水泛漲,三峽一帶路險難走。九月,李靖率師進發,諸將都請求待水退以後再進兵,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現在大兵剛剛集聚,蕭銑還不知道,如果乘水漲的勢頭,突然攻到城下,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的上策。就算蕭銑發現了我軍,開始征兵,但他們也打不了仗,最終一定被我所擒。”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
此典出自《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
又見《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潛夫論·明暗》中記載東漢有一個人叫王符,性情十分耿直,從來都不肯隨波逐流,所以仕途坎坷,鬱鬱不得誌。於是,他隱居著書,評論時政得失。王符在著書立說的時候,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於是起個筆名叫潛夫,把自己的這部著作稱為《潛夫論》。
王符在《潛夫論·明暗》中說:“作為君主,之所以能夠耳聰目明,明辨是非得失,是因為能多方麵聽取意見;有的君主,之所以昏聵糊塗,作出錯誤的判斷,是因為隻聽單方麵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因此,人君隻要廣泛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通曉事理,變得越來越聰明、睿智;假如隻聽取單方麵的平庸、淺薄的意見,最終就會越來越愚昧。”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中記載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問魏征說:“當皇帝的,怎樣才能變得聰慧、有明斷,又怎樣才會導致糊塗、犯錯誤呢?”魏征回答說:“廣泛聽取多方麵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得失;隻聽一方麵的意見,就信以為真,那麼一定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比喻為形勢所迫,非這樣做不可。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三十二回:“陳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
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都占領了黃河南北中原地區的部分土地,兩人都想消滅對方,從而統一中原,於是爆發了一場大戰。袁紹部下有個叫陳琳的人,替袁紹寫了一篇申討曹操罪行的檄文,那文章言詞犀利,說理透徹,把曹操罵得一文不值。文章傳到曹操手中。這時曹操正患頭痛病,痛得吃、睡不得。看了陳琳的文章,竟嚇出一身冷汗來,頭痛反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