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
佛道自尊
“佛道自尊”的這個典故告誡人們,光有良好的動機和願望而不看客觀效果,並不是真正的好心。
此典出自《傳家寶·笑得好》。
有一所廟堂上塑著兩尊泥像,左麵是老君,右麵是佛祖。有一天,有個和尚走來看見,不滿地說:“佛祖佛法無邊,怎麼能屈居老君之下,而被放在右邊呢?”於是就把佛像搬在老君像左。後來,又有一個道士看見,他又不平地說:“我們道教極其尊貴,老君怎麼能屈居佛教之下,放在右邊呢?”說著又將老君像搬在佛像左麵。
就這樣,兩尊泥像被彼此不停地搬來搬去,最後竟然把兩尊泥像都搬弄碎了。
否極泰來
“否極泰來”比喻情況從極壞轉好。
此典出自《周易》。
《周易》也叫《易經》,又簡稱《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周易》通過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提出“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等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
“否”和“泰”是《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天地交(相互作用)叫做“泰”,“泰”就順利;天地不交叫做“否”,“否”就失利。古人辨證認為,“否”是可以轉化為“泰”的,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轉化為“泰”,故有“否極泰來”之說。
綆短汲深
“綆短汲深”的意思是,用短繩索汲取深井裏的水。人們用它比喻學問淺薄的人不足以領悟深刻的道理。
此典出自《莊子·至樂》:“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將內求於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顏淵(即顏回)從西方的魯國出發,東去齊國,想用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說服齊國國君。孔子覺得時機不夠成熟,因此麵帶憂色。
另一個學生子貢離開自己的座位,畢恭畢敬地問孔子說:“學生我大膽問一句,顏回東去齊國,老師您麵帶憂色,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你問得太好了!從前,管子說過幾句話,我十分讚賞。管子說:‘小布囊不可以盛大東西,短繩索不可以汲取深井裏的水。’同樣的道理,人受命於天,愚智各有所成;受形於造化,各有各的特點,鶴足長卻不可截短,鳧足短也不宜續長。我擔心的是,顏回向齊侯談論堯、舜、黃帝的治國之道,再加上燧人氏、神農的言論。齊侯聽了這些言論,根本不能領悟,卻在內心提出這方麵的要求,結果又做不到。既然做不到,一定會心生疑惑,由於顏回超過自己而心生妒忌。這樣一來,必定殺死顏回。”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形容一心一意為公,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此典出自《漢書·賈誼傳》:“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又見《儒林外史》第六回:“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為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於心無愧。”
耳:同“而”。苟:苟且的意思。為了公事,忘記了自己的私事,為了國家,忘記了自己的家庭。公而忘私,也作“公爾忘私”,明人陸采《還鄉記·飛報捷音》:“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待國事太平,我家事自行停當。先公後私,理當然也。”
共為唇齒
“共為唇齒”比喻具有利害關係的雙方彼此相互依存。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誌·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三國時期蜀國有一位老將軍,名叫鄧芝。他對於蜀吳聯合共同抗擊魏國有著很大功勞。
原來劉備在世的時候,吳國孫權曾派人到蜀國,商討兩國和好,一起抗魏。蜀國也派使者去過吳國回拜孫權。可是劉備死了以後,與吳國那邊和好的事情不再提了,為此諸葛亮很十分擔心,怕吳國改變主意,不再與蜀國和好。
一天,鄧芝來見諸葛亮,說:“先帝故去,今主上幼弱,現在應該派人與吳國談判,重修友好。”“你說的對呀,我每天擔心的就是這件事!可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人當使者去吳國,現在可找到了……”諸葛亮高興地拉住鄧芝的手說。“那是誰呀?”鄧芝十分急切地詢問。諸葛亮笑了:“就是你呀,你去吳國最合適!”
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猜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了,可能吳國要依附魏國。鄧芝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答應召見鄧芝。
孫權坦率地告訴鄧芝:“我是誠心願意與蜀國和好,可是擔心的是劉禪幼弱,國小勢微,如果魏兵攻擊,你們自身難保呀,我為這事憂慮啊,因此猶豫不決……”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今英傑,蜀國地勢險要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固若金湯。假如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像唇、齒那樣互相幫助,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如果吳國屈服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沉思良久,緩緩地說:“你說得很對,還是吳蜀聯合為妙!”接著吳國拒絕了魏國的和談要求,另派使臣與蜀國商談和約。鄧芝後來當上車騎將軍,為蜀國屢建戰功。
狗尾續貂
“狗尾續貂”比喻用次品續在珍品之後,多指文藝作品後來續寫的不如原來的好。
此典出自《晉書·趙王倫傳》:“同謀者超階越次,不可勝紀……每朝會,貂蟬滿座。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
《晉書·趙王倫傳》裏有這樣二句:“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譏諷趙王倫封爵太濫,隻要參加篡位的同謀者,不管是什麼身份,一律加封爵位。趙王倫,於魏嘉平初年,被封為樂亭侯,後來被拜為諫議大夫。他與孫季勾結,謀害太子之後,又製造了個宣帝命他早入西宮的神話。輿論造足之後,就帶兵五千自端門而入,僭即帝位。從那以後,他便濫封官爵,不管有功無功,隻要那些投合他心意的人,都一一加官晉爵。由於爵位太多,所封官員的帽子上的貂尾就不夠了,實在沒有辦法,隻好用狗尾來代替。正如一件珍貴的貂皮,續上一條狗尾巴充數一樣。貂鼠的皮革是何等珍貴,但續上一條下賤的狗尾巴,這樣怎能相稱呢?當時人們對這種怪現象很不滿,就諷刺地說:“貂不足,狗尾續。”
顧名思義
“顧名思義”的意思是,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含義。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王昶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覽往事之成敗,察將來之吉凶,未有幹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衝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王昶,字文舒,三國時期晉陽人。王昶在寫給侄子、兒子的信中,對他們再三教導說:“人們常說:‘假如不知滿足,反而要失去所要得到的東西。’因此,隻有知足的人,才能夠永遠感到滿足。回顧以往事業的成敗,觀察未來事情的吉凶,從來沒有求名逐利、貪而不足的人,能夠於世有功、保持家業,永遠保全福祉俸祿的。我想教你們學會安身立命、恭行實踐,遵循儒家的教誨,履行道家的理論,因此用沉靜無為、淡泊虛靜的字來給你們起名字,以使你們看到名字就聯想到它的含義,從而在行動上不敢違反。”
怪哉冤蟲
“怪哉冤蟲”比喻人有冤憤,鬱結難消。
此典出自《太平廣記》:“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係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歎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建立起中央集權統治,推行嚴刑峻法。很多無辜百姓也被關在獄中,飽受折磨。
到了西漢時期,有一次漢武帝乘車前往甘泉宮。行至長平阪道中,走在前麵的隨從發現大路上有一種奇怪的蟲,全身紅得發紫,長著類似人的頭和眼睛、嘴巴、牙齒等。大家都感到驚奇,立即跑去報告漢武帝,漢武帝派了些有學問的人去察看,但誰也說不出這是什麼蟲。
漢武帝有一個臣子叫東方朔,十分聰明博學。他也跟著漢武帝,在後麵的車中。漢武帝派人叫東方朔去看蟲,東方朔說:“這是因為秦代囚禁無辜的老百姓在獄中,大家心中憂愁,糊裏糊塗地吃了官司,都仰頭歎息‘怪哉’。這種蟲就是憂冤之氣所結,名叫怪哉。這個地方一定是秦代的監獄。”漢武帝派人去拿地圖來對照,這裏真的是秦代設監獄的地方。
漢武帝又問東方朔,該用什麼方法對付這種蟲。東方朔說:“一旦人有憂愁,都喜歡用酒來化解。這種蟲是憂冤所結,想一想也許用酒可消解。”漢武帝命人取了酒來。隨從們將蟲捉來放到酒裏,沒過一會兒就消散了。大家十分佩服東方朔無所不知,真是世間奇才。
管中窺豹
“管中窺豹”比喻略有所得,見識不廣;不見全體,所知尚狹;或從部分可推知全貌。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嚐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代書法名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在學塾裏讀書,有一次觀看樗蒲之戲(樗蒲是古時搏戲的一種),他看見對方互有勝負,就說:“競賽的一方力量不強。”比他大一些的孩子就十分輕視他,說:“這個小孩子已經從管筒中看到豹身上的一些斑紋。”
這是很切貼切的比喻,由於管子的口徑小,而又貼近著豹子的身體,因此隻能夠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些斑紋。如果在看過豹子後,以為一塊小小的斑紋便是豹子的全貌,這是非常可笑的。在民間傳說中,也有類似的故事:有一個瞎子,隻是摸到大象的腿,就以為大象的模樣如一條柱子。
邯鄲學步
“邯鄲學步”形容不善於學習,一味模仿,不僅學無成就,而且還失掉了固有技能。
此典出自《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邯鄲是戰國時的趙國首都,那裏的人走路的姿勢十分優美,因此鄰國的人都很羨慕他們。燕國壽陵地方的有一個人知道了,他很想向邯鄲人學習,便把幾個剛會學走的小孩子,送到邯鄲去學走路,專門學邯鄲人步行的技巧,他希望學成回國後,將那步行的技術教給自己國家的人。哪知這幾個小孩子學了好久,一點進步也沒有,對邯鄲人的步法,甚至連皮毛也不曾學到,反倒為了一心要學邯鄲的步法,把自己原來的行路方法,也完全忘記了。在回國的時候,都不知怎樣走才好,最後隻有一個個匍匐著爬回燕國的壽陵,好像一隊烏龜。別人見了,都哈哈大笑。這件事便傳為笑談。
汗牛充棟
“汗牛充棟”形容藏書很多。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東先生集·陸文通先生墓誌》:“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唐代時,有一個叫陸質的學者,字伯衝,諡文通。他對於孔子的《春秋》研究的十分深入,曾講學二十年,著書十年,編有《春秋集注》、《春秋辯疑》、《春秋微旨》等書,對當時和後世的學者有很大的影響。
陸文通死後,文學家柳宗元寫了一篇悼念他的墓表《陸文通先生墓誌》。在這篇墓表裏,柳宗元寫道:孔子作《春秋》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潛心地研究它,為它注解、評議,發表了各種各樣的意見,並且互相爭論,總以為自己說的有道理,寫出的有關書篇,假如堆在屋子裏,要遍及整屋,高及棟梁;假如用牛馬來運,牛馬也要累得滿身大汗。接著,柳宗元就介紹了陸質對於《春秋》研究的獨到之處,說了一些讚揚的話。
好獵者
“好獵者”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情需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即使主觀願望再好,事情也是做不好。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不苟論·貴當》:“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人則媿其家室,出則媿其知友州裏。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惡也。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於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數得獸矣,田獵之獲,常過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