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袁大戰的結果,袁紹幾乎全軍覆沒,陳琳也被俘了。曹操便讓人把陳琳帶來,說:“你寫的檄文,罵我也還罷了,可是怎麼連我祖父、父親也侮辱了呢?”陳琳答道:“那時我是效忠袁紹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啊!”曹操愛惜陳琳的才華,所以沒有殺害他,反而讓他做了“從事”官。袁紹手下的人,聽說曹操連陳琳也寬恕了,就覺得曹操是個愛才的人,胸襟寬廣,便都投降了曹操,中原的局勢從此穩定了。
江郎才盡
人們用“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寫不出好的作品了。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傳》。
江淹,字文通,是梁朝人。他年少的時候,家裏十分貧窮,可他依然肯用功讀書。後來文章和詩都寫得極好,在那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官至光祿大夫。然而,到他老年,不但文章沒有寫得比以前好,甚至還有了退步,詩也寫得平淡了。當時,人們傳說他有一次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水邊,夢見一個自稱名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子,他從懷裏掏出僅剩的幾尺,所以以後寫出的文章便不精彩了。又說他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在夢中一個自稱名叫郭璞的人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裏掏還一枝五色筆,所以以後寫出的詩篇就沒有名篇了。
江淹的文章和詩到老年退步的傳說是真實。但退步的理由卻不是上麵傳說的那兩個神話,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處錯誤地認為什麼事情都應該知足,錯誤地認為人生應該及時地行樂,不要過於自苦,導致到後來不能堅持學習和刻苦奮進,所以他的文章和詩詞都退步了。可是那時的人,見到江淹年輕時的才氣很高,年老後反而退步,都說他可能是“才盡”了。
將勤補拙
“將勤補拙”指用勤奮補救笨拙,含自謙之意。
典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自到郡齋,公經旬日,方專公務,未及歸遊,偷閑走筆題二十四韻》詩:“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任命大詩人白居易為蘇州刺史。那時的蘇州就是一個交通發達,商業繁盛,而且人口眾多的重鎮。白居易被派到蘇州任職,深感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
因此到職以後,白居易顧不上旅途的疲勞,也沒去玩賞蘇州的名勝古跡,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去。他立即召集下屬,詢問公務,調查研究,製定治理措施,每天從早出晚歸,有時甚至工作到深夜。白居易酷愛飲酒和音樂,可是到蘇州以後,因為公務繁忙,往往十天來滴酒不沾,半個月也不聽一次音樂。
後來,白居易給他的朋友寫了一首詩,談了自己那段時間的心情,他在詩中寫道:自己笨拙,擔當不起蘇州刺史這樣的重任,隻有用勤奮來補救外,沒有其他辦法。白居易以“將勤補拙”、勤政愛民的舉動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和崇敬。
解鈴還須係鈴人
“解鈴還須係鈴人”比喻誰做的事,還得誰去了結。
此典出自《指月錄》卷二十三。
金陵清涼山法燈禪師還是一個小和尚的時候,就十分聰明機智,性格豪邁,可他並不是一天到晚念經拜佛,因此大、小和尚都瞧不起他,隻有主持方丈法眼禪師特別器重他,認為他對佛學造詣、領悟最深。一天,眾和尚聚會聽法眼講經,法眼突然向大家問道:“虎項金鈴,是誰解得?”半天,沒一個人答得出來,正好這時,法燈從外麵進來,法眼禪師又把這個問題問他,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是誰把鈴子係到虎頸上去的,誰就能解下來。”法眼神師十分讚賞他的回答,向大家說道:“聽見沒有?你們輕視他不得呢!他將來的成就必定高於你們。”後來,法燈果然成為一代名僧。
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比喻善於推理,能由此知彼。
典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孔丘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教育家,傳說,他門下的弟子有三千多人。《論語》是記錄孔丘以及他和他的學生對話的一本書。
據這本書的《述而》中這樣記載,有一天孔丘對他的學生們說:我指出一個牆角,你們就應該學會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從而聯想推類到剩下的三個牆角,並用能夠用其餘三個牆角來反證我指出的一個牆角;如果不這樣學習和靈活運用,那麼我就不再教你們了。
絕妙好辭
“絕妙好辭”形容極妙的文辭。
典出自《世說新語·捷悟》。
東漢時,會稽郡上虞縣有一個孝女,叫曹娥。她的父親曹盱會唱歌跳舞,有人說他居然能迎來神仙。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農曆五月五日(公元143年),曹盱為了迎接伍君神,乘船沿江溯流而上,沒想到卻被洪水吞沒,最終連屍體都找不到了。當時,曹娥隻有十四歲,悲號痛哭,十分想念父親。她把一個瓜放到江上,說:“假如父親的屍體在這裏,瓜兒你就沉下去。”她等了十七晝夜,也哭了十七晝夜,瓜兒突然下沉了,曹娥馬上投到江裏,自殺了。
上虞縣的縣令度尚很敬佩她,為她改葬,並命弟子邯鄲淳為她撰文立碑,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
魏武帝曹操曾經路過曹娥碑下,主簿楊修(字德祖)也一起跟隨著。曹操見碑背上題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他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就問楊修說:“你懂得這是什麼意思嗎?”楊修說:“我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曹操說:“你先不要說,等我考慮考慮再說。”等到向前走了三十裏路以後,曹操才說:“我已經弄明白了。”於是叫楊修把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楊修說:“這八個字,是另外四個字的隱語。‘黃絹’,是有顏色的絲,比喻‘絕’字;‘幼婦’,說的是少女,比喻‘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兒子,比喻‘好’字;‘齏臼’,就更容易。‘齏’,是切細的醬菜或醃菜,並且帶有辛辣味兒。把它放在臼裏,臼就要承受辛辣之物。‘受’和‘辛’合起來就是‘辭’。因此,‘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的隱語是:‘絕妙好辭’。”曹操已經把自己的見解記下來了,風與楊修的說法幾乎相同。曹操十分感歎地說:“我的才智遠不如您,走了三十裏路,才想出來啊!”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比喻固執不化的人。也用來比喻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一個楚國人坐了一艘小船上渡江,在途中因為不小心,把一柄劍掉在水裏,當時這個人因為急於要過河,沒有立刻跳下水去找尋掉下去的劍,隻用利器在船舷刻上一個符號,記下墜劍的地方,心中想等著辦完事後,再憑著船舷上的符號,潛下水裏尋找那柄失劍。這個人在墜劍處刻著符號,以為這個辦法十分聰明,可以憑著符號把失去的劍尋回,結果是當然不會找到的。
刻燭擊缽
“刻燭擊缽”形容文思敏捷,作詩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會賦詩。
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傳》。
南朝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禮賢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蕭文琰(蘭陵人)、丘令楷(吳興人)、江洪(濟陽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門下,每日吟詩作賦,展示自己的才華。有一次,竟陵王蕭子良在夜晚召集學士們一起飲宴,吟詩作賦。他為了判斷誰的詩才敏捷,蕭子良在燃燒的蠟燭上刻有記號,規定在蠟燭燃燒地一寸的時間內,就要寫成四韻八句詩,用這個為時間標準。文士蕭文琰說:“燒完一寸蠟燭的時間作出四韻八句詩,這有什麼難的!”於是,他與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擊銅缽為時間標準作詩,銅缽的響聲停止時,他們便都寫好了詩。
口耳之學
“口耳之學”是指耳朵聽進去後,隻掛在嘴上說說,並沒有真正受益。現常用來指道聽途說中所知道的一知半解的知識。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人乎耳,出乎口。”
《勸學》是荀況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一篇文章。荀況認為,人的知識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教育與環境影響而取得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要“鍥而不舍”、“用心一也”,不可以死讀書,也不可以淺嚐輒止,雜而不專。
荀況寫道:君子對於學習,聽在耳裏,記在心中,表現在一舉一動上,所以他即使是極細微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小人對於學習,聽在耳裏,說在嘴上。嘴和耳之間的距離不過四寸,聽在耳裏說在嘴上怎麼能利於自己品德的提高呢?那些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君子學習,是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小人學習,則是為了四處賣弄,討人喜歡。因此,別人沒有問就去告訴人家叫做急躁,問一個問題卻要告訴別人兩個問題就是囉嗦。所以,君子回答問題也要適度。
扣盤捫燭
“扣盤捫燭”比喻認識片麵,不符合實際情況。
此典出自宋代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一個人,剛一生下來眼睛就瞎了,他從來不知道太陽的形狀。他問視力健全的人:“太陽是什麼樣子呢?”有人向他描繪說:“太陽的模樣像銅盤子。”瞎子回去找到一個銅盤子,用手一敲,發出“當當”的響聲。從那以後當他聽到鍾聲,就以為就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像蠟燭一樣能夠發光。”於是,瞎子又找到一枝蠟燭,摸著知道了它的形狀。後來,他摸到一支笛子,就認為它就是太陽。
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後,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所以被儒家相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醜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出了疑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一個更好吃呢?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醜說:那麼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何父親死後,曾參隻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個人嗜好,因此曾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力透紙背
“力透紙背”原形容書法遒勁有力。後形容詩文立意深刻,句句精煉。
此典出自唐代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三筆意》:“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又見清·趙翼《甌北詩千方百計》卷六:“(陸遊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南宋的陸遊是一位才華十分出眾的大詩人。他一生創作詩歌非常多,今存九千多首,詩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大多都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一種渴望恢複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其中《關山月》、《書憤》、《農家歎》、《示兒》等篇均為世人所傳頌。他抒寫日常生活的詩,也有不少清新之作。明代文學家楊慎說,陸遊的詩其纖麗之處像秦觀,雄慨之處像蘇軾。清代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裏評論陸遊的古體詩時說:“陸遊的詩才氣豪放,意境清新。他在寫詩之前,構思精妙,所以寫出的東西立意深刻,語句精煉,力透紙背。”
量體裁衣
“量體裁衣”說明辦事必須依客觀實際而行。
此典出自《南齊書·張融傳》:“時與張融款接,見融常笑曰:‘此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即位後,手詔賜融衣曰:‘見卿衣服粗故,誠乃素懷有本;交爾藍縷,亦虧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減稱卿之體。並履一量。’”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張融,字思光,生活很儉樸,才華十分出眾,頗得齊太祖(蕭道成)器重。
蕭道成在當皇帝之前,常常與張融交往、談笑,他每當見到張融時常常笑著說:“你這種人才,世上不能沒有一個,但是也不能有二個。”蕭道成即位以後,親手寫了一封詔書,賜給張融一件衣服,說:“看你穿的衣服又粗又舊,可知你向來很有胸懷和修養。然而,你與人交往時穿得如此破舊,也辜負了朝廷對你的期望。現在,我送給你一件舊衣服,是我以前穿過的。它雖然是舊衣服,但比新衣服更有意義。這套衣服雖然是我穿過的,我已叫人按你的身材進行了剪裁,你穿上一定會合適。同時,送給你一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