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 3)

那人回答說:“沒有,我並沒有什麼秘訣。我憑著人類的本能開始了我的生活,又依靠人類的適應性而成長,順乎自然而成功。同漩流一起潛入水底,隨湧流一同浮出水麵,完全順從水性而並不是按自己的意願想怎樣就怎樣。這就是我能駕馭洶湧的急流的緣故。”

孔子問:“什麼叫做憑本能開始生活,靠適應性而成長,順乎自然而成功呢?”

他人回答說:“我生在陸地而安於陸地,這就是本能;長在水上而安於水,這就是適應性;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而結果就是這樣,這就是順乎自然。”

盜亦有道

“盜亦有道”的意思是,做盜也有其做盜的才智與品德。莊子的本意在於闡發無處不有道的觀點,後來,人們用它指稱即使為非作歹的人,也有其規矩。

此典出自《莊子·胠篋》:“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傳說在春秋末期,柳下屯(今山東西部)有一個人,名蹠,人們稱之為盜蹠。有一次,盜蹠的徒弟問他說:“有人說,道是無處不在的,如此說來,偷盜也有一定的才智與品德嗎?”盜蹠回答說:“那當然,哪裏沒有道呢!”猜測人家家中會有什麼東西,這是無事不通;敢於率先溜進去,這是勇敢無畏;撤退時走在後邊,這是義氣;知道什麼東西是否可盜,這是聰穎明智;分贓均勻恰當,這是一種仁德。不具備這五項素質,而能成為天下大盜的人,還從沒出現過。

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的這個典故告誡人們,對自己的人要友好,對敵人要狠,決不能不分敵我。

此典出自《東田集·中山狼傳》。

趙簡子在中山這個地方打獵,前麵開道引路的是專門負責狩獵的虞人,後麵跟著一些凶猛的獵鷹和獵犬,飛禽走獸應弦而倒的數都數不過來。這時候有一隻狼站在大路上,像人一樣直立著嚎叫。趙簡子從容登車,左手拿起烏號良弓,右手夾持肅慎名箭,狠狠射去一箭,正中惡狼。那狼大聲痛叫,落荒而逃。簡子十分惱怒,驅車追趕,霎時間,車馬揚起的塵埃遮天蔽日,足奔蹄踏的聲響,如雷轟鳴。十步以外,分辨不清人和馬。

這時,墨家弟子東郭先生正向中山去謀求官職,他牽著一頭瘦弱的驢子,馱一口袋圖書,因一大清早就出門了,所以迷了路。他望見遠處塵土飛揚,心中驚恐萬分。突然,一隻狼竄到他的麵前,抬起頭來看著他說:“先生不是有誌於救助萬物嗎?從前,毛寶買龜放生,後來戰敗才得以乘龜渡江;隨侯為蛇治傷,蛇從江裏銜來明珠報答他,龜和蛇的靈性本來就比不上狼,今日我遇到了危險,您為什麼不讓我及早藏在口袋裏,讓我可以躲災避禍,得以活命呢?一旦幸免,將來如果能有出頭這日,先生的大恩大德有如救死回生,枯骨生肉一般,我怎麼會不像龜、蛇那樣誠心誠意報答您呢?”東郭先生說:“哈哈!包庇狼而去得罪世代做官的人,冒犯有權有勢的人,災禍說不定就要臨頭,哪裏還敢期望報答呢?然而,墨家一向以‘兼愛’為根本,我一定想辦法救你活命,逃脫這場災難,這本來就是我義不容辭、應該做的事情。”於是,他取出圖書,空出口袋,慢慢地往裏裝狼,但前怕碰傷狼的嘴,後怕壓著狼的尾,反複裝了幾次,一直都沒有能夠裝好。東郭先生正在拖遝遲疑,追捕的人馬越來越近了。狼焦急萬分,哀求道:“事情緊迫啊!先生難道真要客客氣氣地去滅火救溺,搖著響鈴去躲避強盜嗎?現在隻請先生馬上想辦法!”說罷便蜷曲起四腳,讓東郭先生拿繩子捆,它彎頭至尾,曲背藏嘴,如同刺蝟蜷縮腰腳,尺蠖彎曲軀體,蛇盤身子,龜縮腦袋那樣,團成一團,聽憑東郭先生擺布。於是東郭先生按照狼的意圖,把它裝進口袋,用肩扛起來放在驢背上,接著躲至道旁,等候趙簡子等人通過。

沒過多久,趕簡子追來了,問不到狼的下落,十分生氣,抽出佩劍,當著東郭先生的麵“嚓”地削掉一段車轅,罵道:“膽敢隱瞞狼去向的人,就和這段車轅一樣!”東郭先生慌忙趴在地上請罪,他爬到趙簡子跟前,跪著說:“鄙人很不聰慧,卻也想有所作為。現在奔走遠方,自己尚且迷失了道路,又怎能得知狼的行蹤,帶著您的鷹犬去追趕呢?然而我曾經聽說:‘大道以多岐亡羊’羊這種東西,一個孩子便可以製服,如此馴順的動物尚且在很多岔路中走失,狼不能和羊相比的,而中山可以迷失的岔路又何止那幾條呢!您現在僅僅順著大路尋找,不和‘守株待兔’、‘緣木求魚’一樣嗎?更何況外出狩獵,本是虞人的事,請您去問他們吧!一個行路的人有什麼罪過呢?而且,我雖然十分愚蠢,難道還不知道狼嗎?這種東西生性貪婪而凶狠,與豺勾結,為非作歹,您若能除掉它,我理應以微力效勞,又怎麼會隱瞞實情而不講呢?”趙簡子聽了,無話可說,掉頭上路而去。東郭先生也趕著毛驢趕緊向前走。

走了好一陣,再也看不見狩獵隊伍的蹤影,聽不到車馬的聲響了,狼估計趙簡子已經走遠,便在口袋裏喊道:“先生留意,快把我從口袋裏放出來,幫我解開捆我的繩子,拔掉我腿上的箭,我要遠走了。”東郭先生便動手把狼放了出來。狼吼叫著對東郭先生說:“剛才我被獵人追捕,情況十分緊迫,幸虧先生救了我。現在我餓得很厲害,而又沒東西吃,最終還要死去。與其餓死在路旁,被野獸吃掉,倒不如死在虞人手裏,還可以成為富人家俎和豆裏食品。先生既然是墨家弟子,如今勞累奔波,受苦受難想有利於天下,您又何必吝嗇您的身軀,讓我吃掉,拯救一條微賤的生命呢?”說著張牙舞爪,便撲向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匆忙徒手同狼搏鬥,邊鬥邊退,閃到驢後,繞著驢身和狼周旋起來。這樣,狼一直不能傷害他,東郭先生全力抵擋,彼此都累得筋疲力盡,隔著驢氣喘籲籲。東郭先生不住地叫道:“狼忘恩負義於我!狼忘恩負義於我!”狼振振有詞地回答說:“並不是我一定要背棄你,天生下你們這些人,本來就是供我們狼吃的嘛!”

東郭先生和狼相持了很長時間,太陽快要落山了。看見一位老人拄著黎杖走來。隻見他胡須眉毛已經雪白,衣服帽子非常素雅,看來是位有學識的人。東郭先生一見,又驚又喜,急忙撇開狼奔上前去,跪在地上,放聲痛哭,說:“隻求老先生說一句話,我就能活啊!”老人問起了事情的前因後果,東郭先生回答說:“這隻狼剛才被獵人追捕,處境危急,向我求救,我真心實意地救了它,現在它反而要吃我。我再三請求也不能幸免,看來我現在是死到臨頭了。如今遇到您老人家,真是蒼天不絕讀書人!請您說一句公道話,救救我吧。”說完,爬到老人黎杖下,磕頭如搗蒜,聽候老人發話。老人聽了,連聲歎息,用拐杖指著狼說:“這是你的不是,受人之恩而後背棄,這是最不道德的。讀書人常說:受人恩德而不忍背棄的人,作為兒子,必定孝順。而且還講,虎狼禽獸也知道父子情義。現在您如此忘恩負義,真是到了連父子恩情也沒有的地步了。”便大聲嗬斥道:“快走開!不然,我要打死你!”狼詭辯說:“老先生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請允許我申訴,願您能耐心地聽一下。一開始,他救我的時候,用繩子捆住我的腿腳,把我塞在口袋裏麵,又壓了很多書,讓我彎曲著身子,連氣也不能出。而且又向趙簡子編造了一套謊言,意思是想把我憋在口袋裏,他獨享其利。您看,這種人怎麼不該吃呢!”老人轉過臉來對東郭先生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您就和它一樣,也有罪啊!”東郭先生不服氣,又原原本本地講述了自己用口袋救它的經過和憐惜它的心情。那隻狼也花言巧語,狡辯不休,以求取勝。老人見他們爭執不下,說:“你們講的都不足憑信,還是再裝一下,讓我親眼看看口袋裏的處境是不是真的困苦。”狼十分高興地同意了,躺在地上,把腿伸給東郭先生。東郭先生於是又把狼捆起來,裝進口袋裏,用肩扛起來放在驢背上,可是狼一點也不知道這是圈套!

這時,老人貼近東郭先生的耳朵說:“有匕首沒有?”東郭先生說:“有。”於是取出匕首。老人向東郭先生示意,讓他用匕首刺狼。東郭先生說:“那不害了狼的性命嗎?”老人譏笑著說:“狼這樣的禽獸這樣的忘恩負義,還不忍心殺死它嗎?你雖然是一個好人,可是實在迂腐到極點了!跳到井裏去救落井的人,脫下衣服去暖凍僵的朋友,這樣做,被救的人能夠活命,救人的人不是置身死地嗎?先生就是這類人啊!這樣的迂腐,這本來就是有德行的人所不讚成的。”說罷放聲大笑,東郭先生也笑了。接下來,老人動手幫助東郭先生一起用匕首將狼殺死,把屍首扔在路上就離開了。

東郭之牧

“東郭之牧”這個典故告誡人們,做事情不能隻顧眼前利益,必須顧及長遠、留有餘地。

此典出自《石笥山房文集·淳於先生謂齊王》:“王不聞東郭氏之牧乎?受命主君,未嚐飼焉,日操棰以責其息。牛羊盡於野,犬彘空於牢,而牧蒙上嚐。後雖益之芻,呼之秣,皮骨之肆於鞔鋸錯中者不能驅而齕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

大王難道沒有聽說東郭先生放牧的傳說嗎?他接受了大王的派遣,去管理放牧,可是他卻不舍得喂它們飼料,每天隻知道拿著鞭子向牛羊豬狗取利。沒有多久,成千上萬的牛羊不見了,圈棚裏的豬狗也都沒有了,東郭先生收取到了大量的錢財,所以受到了大夫的賞賜。

後來,大夫所有的牛羊豬狗的皮毛骨頭都已經到了皮革匠人手裏,被製成了各種物件,這時,就算再給它們加添多少飼料,讓它們來吃,也辦不到了。

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原指身材矮小但精幹。後來,人們常用“短小精悍”形容文章或發言等簡短而有力。

此典出自《史記·遊俠列傳》:“解(郭解)短小精焊,不飲酒。”

自周末到漢代,社會上就曾出現了一批不顧統治階級的法律、道德的壓製,輕生重義,排難解憂,扶危濟困的人物,稱為“遊俠”。

遊俠誌士的仗義行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尊敬。可是,統治階級卻把他們視為暴徒而橫加殺害。一些代言人也對他們進行汙蔑和詆毀。《史記》作者司馬遷在這個問題上和統治階級的代言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觀點。不但給他們立傳,而且給予很高的評價和熱烈的頌揚。在所記述的漢代遊俠中,有一個叫郭解的人,字翁伯。這個人身材短小精悍,善於克服自己的缺點,是一位“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和“不矜其功”的遊俠。許多遊俠都把郭解引為自己的榜樣。後來由於郭解殺人,所以全家被殺。司馬遷十分惋惜郭解這樣的人竟未能善終。

斷鶴續鳧

“斷鶴續鳧”的意思是,截短鶴足以續長鳧足,反而使鶴、鳧都受到損害。人們用它意指違反自然規律。

此典出自《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餘,短得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駢拇》中說,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些規律,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野鴨的腿雖然很短,接上一節反而會使它感到痛苦;鶴的腿雖然很長,截去一節同樣會使它感到痛苦。因此原來長的東西不必截去,原來短的東西也不必加長,這樣,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比喻針對客觀情況,正確處理問題。這句成語又寫作“對症發藥”。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誌·華佗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

東漢末期,有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都患了頭痛發熱病,他們請華佗醫治。華佗診斷了兩個病人後說:“倪尋要吃瀉藥,李延吃發散藥。”兩人聽了很十分詫異,就問為什麼兩人的病一樣而吃的藥不一樣。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沒有病,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沒有病,病是從外部受冷感冒引起的,因此治療就不同。”接著給兩人下了不同的藥,倪、李二人服下後,兩個人病都好了。

芳蘭生門,不得不鋤

“芳蘭生門,不得不鋤”的意思是,即使是芬芳的香草,如果它有礙於進出,也得被鋤掉。用來比喻一個人即使有才能,若是妨礙別人,也不會被寬恕。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周群傳》:“先主常銜其不遜,加忿其漏言,乃顯裕諫爭漢中不驗,下獄,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鋤。’裕遂棄市。”

三國時,蜀國人張裕擅長通過觀測天象來預測吉凶,其才能超過周群。當劉備要和曹操爭奪漢中時,張裕對劉備說:“不能進兵漢中,如果出師一定會有麻煩。”劉備沒有聽從張裕的勸告,派遣將軍吳蘭、雷銅征討武都,結果大部分將士都戰死在那裏,被張裕說中了。張裕又私下對人說,庚子年,要改朝換代,劉氏王朝的氣數已盡。有人把張裕的話密報了劉備。

劉備從來都討厭張裕不恭順,對他泄漏預言更加憤恨,於是他宣布說,張裕勸諫討伐漢中的那些預言沒有應驗,借這個理由把他關進監獄,準備處以殺頭之罪。諸葛亮上表講求免除張裕的死罪,劉備回答說:“香草生長在門戶當中,妨礙進出,也隻得鋤掉。”於是張裕在鬧市處斬。

防微杜漸

“防微杜漸”比喻在錯誤或者壞事剛冒頭的時候,就加以製止,不讓它發展。

此典出自《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時,竇太後掌握朝政,竇憲兄弟專權,一般官吏溜須拍馬,上下巴結,政治十分混亂。有個作司徒的叫丁鴻,看到竇憲兄弟專權擾民,便借日蝕出現的機會,向和帝上了一份密奏,信中說道:太陽是君王的象征,月亮是臣下的形象。日蝕出現,是作臣子的在侵奪君王的權力……在春秋的曆史裏,日蝕出現了三十六次,國君被臣下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這些都是因為作臣子的權力太大所致。接著,丁鴻曆數了竇憲的飛揚跋扈君王的罪狀,最後說:“現在上天已給我們預警,我們就應該特別注意禍殃的發生,如果您能親自處理政事,從小的地方著手,把一些壞人壞事防範在萌芽狀態,那麼凶惡的禍源可以除去,吉祥的事就會接連而來。”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杜漸防萌”這句成語。後來的《元史·張楨傳》中有“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於未然”之句。

風馬牛不相及

“風馬牛不相及”原意是說馬、牛奔馳,逃逸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形容地域廣大距離遙遠。後人用這句成語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春秋時期,齊國由於有管仲輔佐治理朝政,生產發展很快,百姓生活也很安定,很快就成為一個強國,遠遠地超過了其他幾個諸侯國。齊桓公便成為諸侯國的首領,以霸主的身份自居。魯、宋、衛、陳、曹五都依附齊國,隻有楚國距離齊國太遠,又自認為是一個大國,不怎麼理會齊桓公。齊桓公因為這個就對它很不滿意、便召集各諸侯國的國君,一起商討征伐楚國之計。

於是齊桓公親自率領諸侯聯軍出征,他先攻打蔡國,蔡軍不堪一擊,很快就潰逃了。接著齊桓公命令軍隊向楚國的邊境進攻。

楚國的國君聽到齊桓公親自率兵來討伐的消息,十分驚恐,於是急忙派遣使臣前來與齊桓公談判。使臣對齊桓公說:

“您的齊國在北方,我們楚國遠在南方,兩國的距離是那麼遙遠,就像是公馬、母馬,公牛、母牛發情的時候互相追逐、奔跑,跑的再快,馳的再遠,他們不會越過邊境。可是今天齊國卻跋涉到楚國的土地上,不知這是什麼原因?”

管仲代替齊桓公告訴他說:“我們是以周天子的名義來討伐楚國的。從前召康公曾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為了輔佐王室,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現在你們楚國輕視天子,連天子祭祀用的包茅,也幾年不進貢了,我們因此特來興師問罪!”

楚國使臣十分著急地解釋說:“貢品沒有如期送去,是楚國的罪過,今後怎麼敢不送呢?不過還是請齊軍退回去吧!”齊桓公不答應,將軍隊進駐在陘地。

到了夏天,楚國派屈完領兵前來抵禦聯軍,齊桓公在召陵這個地方把軍隊列成陣式,接著請屈完坐在自己的戰車上,一塊檢閱軍隊。

齊桓公威脅地說:“你瞧瞧,我用這樣強大的軍隊來征戰,誰能夠抵抗它?用這樣精銳的兵馬去攻城,有哪個城池攻克不下?”

屈完迎合地說:“是呀,是呀,您光臨我們楚國,安撫寡君,這正是寡君的願望……不過您如果用德行來安撫諸侯,哪個不服呢?但用武力強迫楚國,楚國決不示弱。楚國有方城山當城牆,有漢水當護城河,您雖然率領浩大的聯軍,恐怕也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我看不要爭鬥了,還是訂立盟約吧!”

齊桓公最終被迫同意了,他與屈完訂立了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