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 3)

不一會兒,他又撿了一個車軛,仍然又問那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呀?”人家又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他聽了後勃然大怒,喊道:“先前說是車軛,現在又說是車軛。那裏會有這麼多車軛?這分明是你故意欺騙我!”接著,竟然和人家打了起來。

不學無術

“不學無術”,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和沒有本領。

此典出自《漢書·霍光金日傳》:“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用了二十年的時間寫了一部《漢書》,在《霍光傳》的卷末,他寫了這樣一讚語:

漢代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因為生前犯了一個大錯誤而導致死後禍滅九族之罪。原來霍光是朝廷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大人物,受到朝野上下崇拜。他跟隨漢武帝二十八年,深得皇帝的器重。漢武帝劉徹臨終時,將幼子弗陵交給他輔佐。漢昭帝死後,他又改立劉詢為皇帝。霍光掌握朝廷上的軍政大權長達四十多年,可以說是對劉氏朝廷功勳顯赫。然而,有一件事情他沒有做對,並因此而帶來了禍患。

那是劉詢剛剛繼承皇位的時候,霍光的妻子出於私利,想把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可是劉詢立了許妃為皇後,霍光妻子因此想害死許妃。她買通了女醫淳於衍,趁許妃生病的時候,就下毒藥謀害了她。許後暴死後,朝廷逮捕了女醫淳於衍,關進大牢裏嚴加審問。這件事霍光事先並不知道。他的妻子看女醫下了獄,害怕事情敗露,才如實告訴了丈夫。霍光一聽,大為驚駭,想去告訴劉詢,又不忍心讓親人下獄,便將此事隱瞞起來,還替女醫說情,把案子壓下來了。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紙裏是包不住火的。等霍光死了以後,有人把這件事向皇帝告發了。皇帝派人調查處理這個案子。霍光妻子和家裏人聽到風聲,又驚又怕。自知性命難保了,便生了殺機,竟然企圖謀反朝廷,召集兄弟姊妹女婿一同策劃舉事。沒想到朝廷早已發覺他們的計謀,派兵將霍氏家族搜捕、殺戮。因這個案子受連累的近親、遠戚竟然有幾千戶人家,都被誅殺。

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說明,一個人說點好事並不難,難在疲於應付。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漢代高誘注:“蒼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見取豪(毫)作筆,害及其軀,故夜哭。”

這段話意思是說:

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頡,他觀察鳥獸的足跡並從而受到啟發,就創造了文字。傳說他創製文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間哭泣。因為天擔心人們學會文字後,都去從事商業而放棄農耕,造成饑荒。鬼怕人們學會文字後,會作疏文彈劾它們,因此才在夜間哭泣。還有一種說法,兔子在夜間哭泣。因為兔子害怕人們學會文字後,取它們身上的毫毛做筆,從而危及它們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間哭泣。

滄海一粟

“滄海一粟”也可稱為“太倉一粟”,比喻極其渺小的東西。

此典出自宋代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蘇軾有一天和朋友坐了小船,到赤壁下去遊玩,那天晚上天氣很好,江中風平浪靜,清風拂拂,他們二人對月飲酒,十分高興。

蘇軾和他朋友兩個人都是灑脫不羈的才子,身處清風明月的境界裏,一種豪氣奔放的情緒不由自主的生發出來,他們倆好像神仙一樣,他們一麵飲著酒,一麵唱著歌。到了赤壁磯下麵,蘇軾觸景生情,不覺又懷起古來。他感慨於世事的變化無常,所謂英雄豪傑,轉眼成空。於是他們議論起從前曹、周,在赤壁打仗的事來。蘇軾的客人對他說:“當年曹操領著大軍,攻陷了荊州,打下了江陵之後,順著長江向東吳進發,戰艦連接了千裏,旗幟遮蔽了天空,憑著船欄吃酒,橫著長矛作詩,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是現在到哪裏去了呢?我和你二人,在江渚捕魚砍柴,和魚蝦麋鹿做伴,坐著一隻小船,在這裏舉杯喝酒,生命短促得像蜉蝣一樣的寄生在天地間,身體渺小得如海裏的一粒粟罷了。我們的一生真的是太短暫了!哪裏能像長江這樣的無窮無盡呢?”

曹衝稱象

“曹衝稱象”稱頌年幼而又聰慧的人。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曹衝傳》。

曹衝,字倉舒,是曹操的妃子環夫人所生,從小就聰明伶俐。五六歲時,他所表現的智力,已經達到了成年人的水平。有一次,孫權贈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想知道這隻大象到底有多重,問部下人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稱一稱。然而,人們都感到沒有任何辦法。曹衝說:“把象牽到大船上,在船舷邊標出它的吃水線,接著把大象牽下船,把稱過的東西放到船上,直到船下沉到所刻記號為止,這樣一來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吩咐部下按曹衝說的方法去辦。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常用來比喻舊的事物總會過去,新的事物必將到來。

此典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白居易)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力二年(公元826年)冬天,被貶在外的詩人劉禹錫被調回到洛陽任分司主客郎中。在北返洛陽途經揚州的時候,他和因病罷蘇州刺史回洛陽的詩人白居易相逢。在相聚的宴會上,白居易即席賦詩《醉贈劉二八使君》,對劉禹錫被貶在外二十三年抒發了一些憐憫之情。當時,劉禹錫雖被召回了洛陽,結束了貶謫生活,可是並未得到重用,心情也不是很好,再加上過去的好友王叔文、呂溫、柳宗元等人死去了,自己孤單一個人北返,心情更加鬱悶。白居易的詩,使得劉禹錫思緒萬千,十分悲憤。隨即當場揮筆寫下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詩的全文是:“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詩的意思是說:那巴山楚水淒涼而又荒遠,我被棄置在那裏二十三年。懷念亡友隻好吟唱思舊賦,回到故鄉我的斧柄已朽爛。沉舟側千帆競發飛馳而過,病樹前萬木爭春生機盎然。現在聽到您為我作的一首詩,為了振奮精神我也要把杯酒喝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比喻人各有其長處和短處。

此典出自《楚辭·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昭王的大將,十分善於用兵。昭王十四年,破魏兵於伊闕,斬殺了二十四萬兵丁,俘虜了魏兵主帥公孫培;十五年攻魏,取大、小六十二城;攻楚,拔郢都,燒夷陵,楚王逃走,把都城遷於陳;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斬首三十四萬。尤其是昭王四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斷絕趙兵糧道,圍趙兵,使得他們斷糧四十六天,趙主帥趙括自帶精兵突圍,被射死,白起坑殺趙降卒四十萬人,接著圍住趙都邯鄲。秦國的宰相應侯範雎妒忌他功勞太大,勸昭王和趙國講和,下令撤軍。白起看著馬上就可以滅趙,卻被迫撤軍,心中不快,因此就和應侯結下怨仇。

這年九月,昭王又要攻趙,正好遇到白起生病,於是隻好派王陵帶兵,打了很久,損兵折將,昭王隻好請白起去替王陵。白起已病愈,向昭王說:“這仗不能打,我們的兵將已疲勞了,趙國的外援又快來了,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城堅難下,他們會拚死保衛都城的。”所以他堅決不肯去。昭王改派王齕去換下王陵,又增派了許多軍隊,圍城八九個月,還是攻打不下來。魏國信陵君帶兵來救趙國,秦兵損失十分巨大。最後應侯隻好親自來請白起,白起還是不肯答應去帶兵。昭王生氣了,把他貶為士卒,接著逼著他自殺了。

司馬遷評論道:“諺語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估計敵情的準確,用兵變化之奇妙,奇計無窮無盡,威名震動天下。然而卻沒能和宰相搞好關係,最後導致身亡,這是他的短處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是說:“尺”比起“寸”來,就長十倍,但是它有缺點(短處),因為一尺以下的長度它無法度量;“寸”比起“尺”來,當然短小得多了,但它有優點(長處),因為它可以度量短小的東西。

唇齒相依

“唇齒相依”來比喻關係密切,互相依存。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鮑勳》:“王師屢征而有未克者,蓋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鮑勳字叔業,泰山平陽人。魏文帝時,任禦史中丞。魏文帝要攻打吳國,鮑勳就進見魏文帝說:大王的軍隊曾經幾次遠征都沒有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吳國和蜀國地勢相連,有如嘴唇和牙齒的關係一樣,他們相互支援,再者是路途太遠,山水相阻,行軍困難,所以要戰勝吳國是很困難的。文帝不但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反而十分憤怒,把鮑勳從右中郎將降為治書執法。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比喻兩者互相依存,利益攸關。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比齊桓公更有策略,他不但肚量大、毅力強,而且深沉穩健。秦穆公一向埋頭苦幹,也不跟中原諸侯耍手腕用計謀。他認為要做大事,僅憑一、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得有精英分子一起協助,於是他殫精竭慮網羅天下的人才,他第一個找到的人物是百裏奚。百裏奚和寧戚一樣,原是替人家牧牛的,秦穆公卻請他做宰相。

百裏奚是虞國人(虞國,在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在三門峽附近),他去找蹇叔,蹇叔引著他去見大夫宮之奇。宮之奇請他們留在虞國,還說他非要介紹他們去見虞君。蹇叔搖了搖頭,說:“虞君貪愛小便宜,不像個大人物。”百裏奚說:“唉!我已流浪多年,現在隻想安定下來,我就留下來吧!”蹇叔歎了一口氣,說:“這也怪不得你,不過,我還是得回去。如果以後你想到我,就到鳴鹿村來找我吧!”從此,百裏奚就跟著宮之奇在虞國做大夫,誰知真的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為了貪圖小利,竟連國家也葬送了。

公元前六五五年(就是齊桓公糾合諸侯在首止開會那一年),晉獻公派大夫荀息到虞國,送上一匹千裏馬及一對價值連城的玉璧,說:“虢國(又稱北虢,在山西省平陸縣,在三門峽附近)多次侵犯我們,我們打算跟他們拚個你死我活,貴國可不可以借給我們一條道路,讓我們通過?”虞公隻是把玩著玉璧,同時鑒賞著千裏馬,說:“可以!當然可以!”宮之奇勸阻他說:“不行!不行哪!虢國跟咱們的關係,就如同唇齒相依一樣,俗話說‘唇亡齒寒’,隻要我們兩個小國互相幫助,就不至於被別國蹂躪,萬一虢國不幸傾覆了,虞國一定也保不住。”虞公反駁說:“人家晉國誠心誠意送來這個無價之寶跟咱們交好,難道咱們小氣得連一條道路都不能借人家走走?再說晉國比虢國強盛十倍以上,就算失了一個小國,可是交了一個大國,有什麼不好?”宮之奇還想再勸說,卻被百裏奚攔住了。宮之奇退出來,對百裏奚說:“你不幫著我說話也就罷了,為什麼要阻擋我?”百裏奚說:“跟這種有眼無珠的人講道理,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馬路上,算了吧!”宮之奇預測虞國難逃滅亡的命運,就悄悄地帶著一家人跑了。

晉獻公派大將軍裏克領著大軍,如若無人似的穿過虞國的土地,十分順利地滅了虢國。回程時順便也滅了虞國,取回了千裏馬和玉璧。虞公和百裏奚都做了俘虜。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為一句成語,形容人學好、做好事難;學壞、做壞事容易。

此典出自《國語·周語》:“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周朝周敬王的時候,名叫朝的王子興兵作亂,他們占據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攆到劉地、滑地,後來得到晉國的救援,才到了成周這個地方。這時王子朝雖然跑到楚國去了,可他的餘部仍然控製著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於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劉文公和萇弘,想在成周築起城牆,使它成為王城,就派人去晉國請求支持。晉國的國君魏獻子準備答應他們的請求,來聯合別的諸侯國,從而幫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個王城。正好這時衛國的大夫彪傒來到這裏,聽說築城的事,很不讚成。然而他沒有公開表示意見,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士單穆公,他十分誠懇地對他說:

“我看萇弘這個人馬上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壞的,而一旦壞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現今周朝的支柱已經壞了,已經支持不下去了,這是天意,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周朝從幽王以來,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俗語說得好: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好事像登山那麼費勁兒,可學壞、墮落下來就像山崩一樣,速度快得很呀!你回顧曆史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哪個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從孔甲開始亂法,僅經過四代就滅亡了;商朝的興起從玄王開始,勤身修德,經過十四代才獲得天下,可是從帝甲開始衰落,隻七代就垮台了。周朝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可是從周幽王作戰到現在又過去十四代了,已經無法補救了,滅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萇弘還想扶植它,這不是白費工夫嗎?恐怕他將來還可能因此招來災禍呢!”

沒過幾年,果然應了彪傒的話,萇弘被人所殺,而且遭到滅族之禍。

當止不止

“當止不止”是說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常常要向自己的反麵轉化;若不反顧,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

此典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有樵者,山行遇虎,避人石穴中,虎亦隨入。穴故嵌空而繚曲,輾內避,漸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強入,樵者窘迫,見帝一小竇,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數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運數石,窒虎退路,兩穴並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穀,不食頃,死矣。此事亦足為當止不止之戒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個打柴的人,在山中走路時碰見了老虎,於是他躲避在一個石洞裏,老虎也隨著進入石洞裏去。石洞彎彎曲曲陷進去,打柴人轉來轉去地往裏頭躲逃。石洞小了,慢慢地容不下老虎的身軀,可是老虎卻一定要追咬打柴人,使勁往洞裏鑽。打柴人在十分危急的時候,看見旁邊有一個小孔穴,僅僅可以容下他的身子,於是他就像蛇一樣急忙爬了進去。沒想到曲折地爬了幾步發現天空的亮光,居然可以從另一方向鑽出石洞外麵來了。接著他便奮力運來幾塊大石頭,堵死了老虎的退路,並在石洞的兩頭都堆放上柴草,點起火來焚燒。老虎遭受煙熏火燎,吼聲震動了整個山穀,沒過多久,老虎就死去了。

這件事可以那些應當止步而不止步的人作鑒戒呀。

刀穿單衣

人們用“刀穿單衣”這一寓言說明,有的孩子,小小年紀,便足智多謀。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曹衝傳》:“衝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

曹操有個小兒子叫曹衝。曹衝自幼聰慧過人,深得曹操的歡心。可惜,曹衝年僅13歲就病死了,曹操因此十分傷心。

那時,國家多戰亂,而且用刑十分嚴酷。有一次,曹操的馬鞍放在倉庫裏,被老鼠咬破了,守庫的官吏十分害怕,覺得自己一定會被處死,想把自己反綁起來向曹操請罪,但又擔心終究是免不了一死。曹衝對庫吏說:“等到第三天中午,你再去請罪。”曹衝於是用刀戳破了自己的單衣,就像被老鼠咬破的一樣,接著又裝作遇到了不稱心的事,麵帶愁容。曹操問他為什麼不高興呢?曹衝回答道:“世上的人都認為,假如被老鼠咬破了衣服,衣服的主人是不吉利的。現在我的單衣被老鼠咬破了,因此我感到擔憂。”曹操就安慰他說:“這些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你不要為這件事感到愁苦。”不一會兒,庫吏前來稟報老鼠咬壞了馬鞍的事,

曹操笑著說:“我兒的衣服放在自己身邊,尚且被老鼠咬破了,更何況馬鞍掛在柱子上,能不被咬嗎?”他對這件事一點都不追問。

蹈水之道

“蹈水之道”說明做任何事情隻有按照客觀規律行動,從而才能完全駕馭它。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與齊俱入,與汩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在呂梁觀賞瀑布的景色,那水流從三十丈的高處直瀉而下,江麵水珠飛濺,直到四十裏之遠,黿鼉魚鱉都不能在這裏浮遊。這時忽然看見一個男子遊在江中,他以為是想不開而自尋短見的,便讓他的學生沿河往下遊去救他。卻見這人遊到數百步外便從水中出來,披散著頭發,在堤岸下悠然自得地邊走邊唱起來。

孔子趕忙跟上去問他,說:“我以為你是鬼,細看卻還是人。請問下,你遊水有秘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