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流傳下來許多抄本,是現在研究《紅樓夢》的重要資料。其原因不隻是因為這些抄本年代久遠,是古文獻,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抄本中,保存了大量的批語,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脂評”或“脂批”,也就是“脂硯齋評語”的簡稱。其實評者還不隻“脂硯齋”一家,署名的人很多,但因早期書名都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因而人們習慣上叫作“脂評”。
一部文學作品,在寫作時,一邊寫,一邊就有人閱讀,並在旁邊寫上評語,有如舊時在私塾中讀書寫文,塾師給作文寫評語一樣,這種情況,在文學史上是很少見的。而《紅樓夢》卻是如此,在創作的同時,就有評書的人隨時評閱。“甲戌本”有“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的話,說明“甲戌”是“再評”。既是“再評”,自然有“初評”。“甲戌”是一七五四年,那“初評”是哪一年呢?起碼退回半年、一年,甚至兩年,正是曹雪芹三十來歲的時候,也正是創作《紅樓夢》的主要原稿時期。“己卯本”、“庚辰本”所記,都是“脂硯齋凡四閱評過”。也就是說自“甲戌”前一二年到“己卯”、“庚辰”,這八九年間,“脂硯齋”評閱過四次。而這個時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續寫自己的作品。懸想曹雪芹當年寫《紅樓夢》時,雖然“舉家食粥酒常賒”,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頗得誌同道合者切磋之樂。可惜全書沒有寫完,他就過早地去世了。
說是“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其實在當時也不隻是脂硯齋一個人閱評,從最早就有別人參與閱評。“甲戌本”即有脂硯齋一條批語道:餘批重出。餘閱此書偶有所得,即筆錄之,非從首至尾閱過,複從首加批者,故偶有複處。且諸公之批,自是諸公眼界;脂齋之批,亦有脂齋取樂處。後每一閱,亦必有一語半言加於側,故又有於前後照應之說等批。從這段“脂評”中,可以看到兩點主要的問題,一是“脂硯齋評閱”的方法,即隨意看,隨意批,看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為“樂”,有前後照應的評語,也有前後重複的評語,或者自己後來否定自己從前的批語等等。因為是“偶有所得”的批語,就不同於反複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二是除他評閱之外,還有“諸公”,即除他之外,還有別人也在閱讀時加批,而且別人不是一人,是“諸公”,是好幾個人。據現在十幾種傳世的抄本看,在這些眉批、夾批、旁批、總批等等紛繁的批語中,署名除“脂硯齋”外,還有“畸笏叟”(也署“畸笏”、“畸笏老人”)、“鬆齋”、“梅溪”、“常村”等人,在評語中還提到“棠村”、“杏齋”、“煦堂”等名字。這些評者的批語,雖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誰,和曹雪芹有什麼關係,卻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絲馬跡,供人猜想。作為研究考據的科學證據則不足,作為引起懷疑想入非非的因素則有餘。這樣就眾說紛紜,十分熱鬧,莫衷一是了。
“脂硯齋”姓甚名誰,是男是女,是老是少,與曹雪芹是什麼關係,雖然有不少人解說過,直至說就是《紅樓夢》故事中的史湘雲等等,但都不足為憑,因為均無科學論證,大都是臆斷之詞。但有幾點卻可以肯定:
一是,脂硯齋是極熟悉曹雪芹所寫故事背景及曹雪芹家庭曆史的人。至於是男是女、長輩平輩,是族人還是親戚,都無法肯定。
二是,死的也較早,在曹雪芹去世之後,不久也就去世了。有一條畸笏叟的批語證明此點。批語雲:前批者寥寥。不數年,芹溪、脂硯、杏齋諸子皆相繼別去。今丁亥夏隻剩老朽一枚,寧不痛殺。在“靖藏本”、“庚辰本”第二十二回鳳姐點戲一段下均有此批。“畸笏叟”不少批語都注明“丁亥夏”,此批雖未注明“畸笏叟”,但據研究,肯定是“畸笏叟”的批。據研究者考證,“脂硯齋”早在甲申前已去世。“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即曹雪芹去世後,一年多一點的時間裏“脂硯齋”也去世了。“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公曆一七六二,“丁亥”是乾隆三十二年,公曆一七六七,前後差五年,“畸笏叟”還在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