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術界談論《紅樓夢》的時候,常常說到這個“本”,那個“本”等等。這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莫名其妙。翻開近年出版的各種《紅樓夢》,在序言中也常常提到什麼“本”,讀者也許感到難以理解。在這裏我想把《紅樓夢》的版本流傳情況和現在傳世的一些《紅樓夢》抄本,作一簡單介紹,供讀者參考。
曹雪芹的《紅樓夢》,在他初寫時,就有人傳抄閱讀;當他寫到一定數量時,就有人抄成厚厚的幾本,或是自閱,或是出售牟利。現在傳世最早的抄本“甲戌本”,題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本”,題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冬月定本》;“庚辰本”,題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些幹支紀年分別為“甲戌”,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己卯”,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庚辰”,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在這三種抄本成書流傳時,曹雪芹還活著。可見這時,書雖然尚未印行,《紅樓夢》的手抄本,已經流行頗為廣泛了。據有的書中記載,當時一部手抄本《石頭記》的價值在白銀十兩二十兩之間,以現在價值折算起來,那代價是相當高的。
《紅樓夢》印刷本的出現,是程偉元木刻活字本的出版。學術上稱作“程甲本”的,印刷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稱作“程乙本”的,印刷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這已在曹雪芹逝世約三十年之後了。從曹雪芹逝世到《紅樓夢》印刷本出版之前的二三十年中,它還是以各種抄本在社會上流傳著,京師士大夫案頭擺一部抄本《紅樓夢》,已經成為一時風尚了。這些抄本《紅樓夢》,流傳到現在的,一共有多少種呢?下麵一一作個簡單的介紹:
“甲戌本”。題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九二七年胡適在上海購得收藏。僅存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而且有的書頁還殘缺。有同治時收藏者劉銓福跋雲:“惜隻存八卷。”據光緒時人王秉恩記載:“聞此稿僅半部,大興劉寬夫位坦得之京中打鼓擔中。”劉銓福是劉寬夫的兒子。現原書由胡氏家人藏在紐約。此版有朱墨二色套印影印本,這是現存抄本《紅樓夢》中年代最早的。不是這個抄本早,是這個抄本所據的“底本”早。因書中第一回敘述書名的文字中,有“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一句,所以斷定這個抄本所據底本的年代,因而學術界簡稱“甲戌本”。
“己卯本”。書名題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己卯冬月定本》,書封麵已經把年代寫清楚了,所以稱“己卯本”。據考證是怡親王府的書,是第二代怡親王弘曉藏書(怡賢親王允祥,康熙第十三子,雍正即位封怡賢親王。允祥死後,其子弘曉襲爵)。因此抄本中“玄”、“祥”、“曉”三字均缺末一筆,是避康熙名諱“玄燁”及兩代親王的名諱。此書二三十年代中,為武進董康(字授經)收藏。董康死後,此書流入其友人陶洙手中,後歸北京圖書館。出版有影印本。此抄本第二冊總目著“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字樣,是較“甲戌本”更進一步的本子。這個抄本也是據原本輾轉抄錄的,不過過錄的次數少,據考證比較接近原本麵貌。
“庚辰本”。題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個抄本每冊首頁均有“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字樣。自第五冊開始又添寫“庚辰秋月定本”。從時間上說,此本晚於“己卯本”一年不到。全書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六十七兩回。這一抄本和“己卯本”有許多相同處,也有許多不同處。說明是在“己卯本”的基礎上,又有所改動的本子。自然也是據原本輾轉抄寫,但錯字很多,說明過錄次數多,抄寫也不精。這個抄本流傳到三十年代初,被徐星曙在北京隆福寺小攤上以八塊銀元購得,後來被燕京大學圖書館收購珍藏。現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內。有朱墨套色影印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