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幾件大事(2 / 3)

曹雪芹的先世,在江南這樣富庶的地方,以特殊的身份,高官厚祿、富貴榮華了六七十年,也受到江南文化的長期熏陶,在文化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個時期形成了以曹寅為中心的文化階層。這樣的經濟環境、文化氣氛影響、熏陶了曹雪芹,也孕育了《紅樓夢》。沒有這樣的經濟和文化基礎,也許產生不出《紅樓夢》這樣的書來。

第三件大事是“薙發”。薙發就是剃頭,把前額上麵的頭發用剃刀剃去,隻留後麵頭發,梳成辮子。這就是清初有名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暴政。

明代男人留滿頭長發,像女人一樣。隻是男人梳髻,樣式和女人不同。清朝人則男人剃去前額上麵的頭發,後麵梳辮子。清朝關外由一六一六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後金天命元年算起,到多爾袞進關,已建立了二十八年政權,衣著打扮,已有了固定的形式,與明朝人有明顯差別。一六四四年匆匆進入北京,入主中原。進關的滿洲旗、漢軍旗、蒙古旗,雖在相貌上與關裏人基本一樣,但服飾上明顯不同,一看就知道,而且是絕對少數。當時明亡倉促,廣大百姓自然都眷戀故國,對新統治者不信任。而服飾上的明顯差別,使這個匆匆入主中原的、以少數女真族人為核心的統治政權有孤立不安之感。因此,清廷采取了極嚴厲的措施。首先就是易裝,使廣大的明朝男人都穿上清朝的服裝,而更重要是剃頭梳辮子,把這個作為是否擁護新政權的簡而易行、又十分明顯、易於區別的表麵標誌,把“剃頭”作為“政治表態”來抓,因而頒布了嚴格的“薙發令”。

順治二年(一六四五)五月清兵入南京,六月就下“薙發令”。令中說:“向來薙頭之製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也。此事朕籌之最熟,若不歸一,不幾為異國之人乎?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薙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該地方官若有為此事瀆進表章,欲將朕已定地方仍存明製,不遵本朝製度者,殺無赦!”看看當時剃頭的事,該有多麼嚴厲。

也許有人問,這又與《紅樓夢》有什麼關係呢?表麵看,似乎沒有大關係,實際關係並不小。曹雪芹寫書,說明“無朝代年紀可考”,而對這根辮子就大傷腦筋。寫人物裝飾,都寫有辮子,那就成為清代人,都寫沒有辮子,那又變成明代人。大多男人可以不寫,而美麗的賈寶玉又不能不寫,又不能吃飯睡覺老戴著“冠”。這樣就出現了第二十一回湘雲給寶玉梳的“隻將四周短發編成小辮,往頂心發上歸了總,編一根大辮”的怪辮子,就是“既不剃頭,又梳辮子”的非明、非清的打扮。這樣煞費苦心的描繪,不能說與嚴厲的“薙發令”沒有關係。

第四件大事是“圈地”。這同《紅樓夢》關係極為密切。第五十三回烏莊頭給賈珍送租銀時說什麼“一共隻剩下八九個莊子”、“現管著那府八處莊地”等等,就是直接關係到清初“圈地”的。什麼叫“莊子”,就是一個自然村的所有土地、所有居民,都屬於一姓一府私有,由莊頭統一管理。村民都是佃戶,向莊頭繳納所種地畝的租糧、租金,由莊頭彙總送交莊主。屬於皇帝私有的,送交內務府;屬於王府、親貴的,送交各王府親貴。

這種“莊子”形同領地,是因政治關係獲得的,是用“圈地”手段強占再賞給王公親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