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血管循環係統病理
常識與預防治療
心腦血管飲食參照書生活必備叢書第三章血管循環係統病理常識與預防治療生活必備叢書
心腦血管飲食參照書一、血管循環係統疾病的
病理常識
血管的構造與功能
(一)血液循環經路
由左心室出來的主動脈首先分支為營養心髒本身的冠狀動脈,然後再向全身分支出許多小動脈。小動脈進一步再分,其末端形成細微血管網,在這裏體內的組織和血液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即將氧與營養物質輸送給組織,並回收二氧化碳與老化物。當血液在通過毛細血管的過程中完成上述物質交換後,就可逐漸彙集起來而流進小靜脈,接著彙集到大靜脈最終流進上、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我們將此稱為體循環或大循環。該血液經右心房通過右心室送到肺動脈,肺動脈在肺裏不斷再形成毛細血管網附於肺泡表麵。血液在這裏將二氧化碳排到肺泡裏,並從進入肺泡的空氣中吸進氧氣再生為新鮮血液,逐漸彙集以後經數條肺靜脈回到左心房。我們將此稱為肺循環或小循環。
(二)血管功能
主動脈與其他大動脈的壁很厚,在心室收縮期裏呈彈性膨脹而變粗,在舒張期恢複原狀,由此使血流與血壓形成一定的節奏。而小動脈壁又分布有許多植物神經,所以根據需要可改變血管直徑,用以調節血流與血壓。毛細血管壁呈薄膜狀,故使血液與組織間的物質交換易於進行。靜脈的整體容量很大,通過很薄的血管壁收縮或舒張就可以改變血液量從而調節返回心髒的血液量。為了防止逆流,在許多處有類似衣袋樣的瓣。
血管病
(一)動脈栓塞症
心壁上的血液凝塊形成血栓,其中一部分脫落進入動脈血內阻塞腦、腎髒、四肢等的動脈的狀態,叫做動脈栓塞症。
由血栓影響血液的流動,使相應部位的氧與營養的供給受到影響,從而使末梢功能迅速喪失。如四肢的動脈栓塞,可有手腳突然出現疼痛、冷感、麻木、運動麻痹,如不立即手術清除栓塞,相應的部位就可壞死。雖然,可以在24小時以內手術取出血栓,但在老年人中,預後多為不良。
如果栓塞較輕,雖然可有劇痛、冷感、麵色蒼白等症狀,但這種程度的栓塞經內科治療則可能恢複。腦栓塞則是分秒必爭的重病。
(二)主動脈狹窄症
主動脈狹窄症是主動脈的一部分變細、妨礙血液流通的疾病,有先天性和後天性之別。
1先天性主動脈狹窄症:主動脈發育不正常,使左鎖骨下動脈分支部分相接下行主動脈狹窄。主動脈狹窄對發育無任何影響,一般在10~20歲後才被發現。多發於男性。
2後天性主動脈狹窄症:多見於青春期女性,由動脈壁炎症所引起,但引起炎症的原因不明。與先天性的狹窄症不同,在主動脈的任何部分都能發病,但主要多發病於胸部主動脈下端到腹部主動脈部位。總之,血流在狹窄部位受到阻礙,其特征是靠近心髒中樞部位的血壓上升,反之末梢部位的血壓降低。
症狀:運動時出現心動過速。另外由於上半身血壓高可出現頭痛、頭暈、麵色發紅及發燒。相反腿部發涼,走遠路時下肢容易疲勞等。
狹窄嚴重時,嬰幼兒有可能死亡,但一般經過緩慢容易被忽略。隨著年齡的增長,症狀有所加強而引起心功能不全和腦血管意外或於狹窄部並發主動脈瘤。另外,在女性中,由於分娩時容易因主動脈瘤破裂、心功能不全或腦血管意外而死亡,所以最好能在10~20歲左右手術。
治療:由於該病的高血壓是由主動脈狹窄的機械性障礙所引起的,所以要外科治療。
(三)主動脈炎
臨床上梅毒性主動脈炎比較多見。梅毒引起的主動脈炎,其特征是感染15~20年後才發病。自覺症狀有夜間嚴重胸痛、劇烈氣喘、心跳。當出現心功能不全的浮腫與呼吸困難時,症狀就有所發展。主動脈的炎症使血管中膜遭到破壞,當病變進一步波及到主動脈瓣,會使瓣變形導致閉鎖不全而致命。
用大量青黴素治療為主,除了初期預防以外,別無他法。最重要的預防方法就是要預防梅毒感染。一旦感染,就要徹底進行根治。
(四)靜脈血栓症、血栓性靜脈炎
血液性質發生變化或發生淤血,使靜脈由血液凝塊所阻塞的狀態叫做靜脈血栓症。阻塞的靜脈部位,如果並發炎症,則叫做血栓性靜脈炎。靜脈血栓症遲早要並發血栓性靜脈炎,所以可將這兩種病看成是同一性質的疾病。
1淺部靜脈血栓症:沿靜脈分布的皮膚發紅,按壓時靜脈很硬,輕微疼痛,發冷或發熱。但隻要及早治療,血栓範圍可控製在小範圍內,幾天後可以痊愈。嚴重時或放置不管時,病變波及中樞部位,也可向其他部位擴散,所以為安全起見,應及早手術。
2深部靜脈血栓症:一般發生在下肢靜脈,主要是左側。不過,血栓有時會進入肺動脈而引起肺栓塞的致命性合並症。大多數發生在婦科手術或剖腹手術後1~2周,應及早請醫生診斷和治療。末梢淤血可引起下肢腫脹與疼痛。嚴重時,在靜脈阻塞的同時還可引起循環障礙,難以摸到脈搏跳動,下肢有冷感或發紺等。
(五)動脈瘤
動脈的一部分發生像腫瘤一樣的異常擴張,這種狀態叫作動脈瘤。
由外傷引起動脈損傷導致的動脈瘤最多,除此之外也有由動脈硬化、梅毒感染、先天性動脈壁異常等所致。
動脈瘤在動脈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發生,但主要有腹主動脈瘤和胸主動脈瘤。
1腹主動脈瘤:男性比女性多,多發病於60歲以上的人。即使長到相當大的程度(如拳頭那樣大)也幾乎無任何症狀表現,僅有鈍痛般的腹痛,沒有規律的胃腸症狀、腰痛感以及向下的牽引痛感。大都是偶然發現,有不少是在不知不覺以及毫無症狀的情況下突然破裂。所以動脈硬化的人平時就要注意,並確定有否動脈瘤。如果一經發現,隻要無合並症,應手術切除。
2胸主動脈瘤:主要由動脈硬化症或梅毒引起。男性比女性多,多發病於50歲以上的人。瘤腫很小時,幾乎沒有症狀,但逐漸長大後,壓迫支氣管,出現咳嗽與呼吸困難。另外,還可壓迫神經使聲音嘶啞,或壓迫食道使吞咽困難。進而還可影響靜脈血向心髒回流,因此使上半身淤血而導致麵部與頸部腫脹。當直徑達7~8毫米後,迅速破裂而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以及休克。大多在幾周內死亡,也有在一兩天內死亡的。
由胸部X線檢查和主動脈造影檢查等即可診斷,應在沒有出現明顯症狀的時候進行手術。
(六)靜脈瘤
對靜脈擴張、屈曲以及蛇行狀態稱為靜脈瘤,多見於女性下肢。原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是由先天性靜脈壁弱所致,或是靜脈的瓣因某種原因出現缺損與障礙等所引起。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患靜脈瘤者較多。另外與妊娠、襪子以及小骨盆與腹股溝部腫瘤對靜脈壓迫有關。
症狀:有各種各樣的症狀,站立時可見靜脈怒張、屈曲,也有因淤血使下肢無力、容易疲勞並伴有鈍痛與緊張感。此外,靜脈瘤部位出現知覺異常,痛感及搔癢。長期持續,下肢浮腫,皮膚色素沉著,發生潰瘍且不易痊愈。有時並發血栓性動脈炎後還可出現發熱、疼痛等急性症狀。
治療:治療上可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襪子壓迫整個下肢,不要長時間站立。除此之外,也可用外科手術將靜脈瘤切除。妊娠時包上彈力繃帶即可,分娩後一般都可縮小。
(七)雷諾病
年輕女性的手指出現發白發涼、麻木、疼痛等症狀,往往是由雷諾病所致。原因不明,直接接觸冷空氣、冷水使手指與腳趾的小動脈發生痙攣。
特點是左右對稱性出現,開始時手指有發作性變色,無疼痛。但是,病情進一步發展,就會波及腳趾,偶爾還會波及鼻子、耳朵及嘴唇。該病本身不可能致死,但是如果時間拖長,血管壁會變厚而影響血流或為血栓所阻塞。由此可發生手指和腳趾營養不良而導致壞死。
由於原因不明,故難以進行根治。要保護手腳以及整個身體不要受涼,避免感情刺激以及香煙、咖啡等刺激物。嚴重時也可切除胸部交感神經。
(八)伯格病(血栓阻塞性脈管炎)
該病可使四肢,特別是下肢動脈逐漸阻塞,又叫做特發性壞死。病變是炎症性,主要侵害中等程度以下的動脈與靜脈。動脈因血栓而阻塞,部分黏連而為結合組織所包裹,形成束狀變硬,這是它的特點。
該病常見於20~40歲前後比較年輕的男性。與50歲以上的人因動脈硬化所引起的阻塞一樣,在日常診療中經常可以見到。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多發病於男性,也有人認為與內分泌失調有關。另外,由於吸煙者發病較多,可能與吸煙有關。
症狀:由於動脈阻塞血液不能完全流到末梢,這樣就可導致缺血而出現各種症狀。開始時有手腳麻木感、冷感、變色等,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疼痛,手指和腳趾蒼白、發紺。而且,踝部動脈搏動消失或者很弱。
患病的腳容易疲勞,行走時因為疼痛出現跛行。腳趾前端因發生潰瘍而不易痊愈。
常有腳趾損傷當做甲溝炎進行治療者。該病的特征是,與損傷程度相比疼痛較強。另外,不僅是下肢,上肢的動脈也常常同時出現病變。不過,上肢症狀比下肢輕。
診斷與治療:通過檢查四肢動脈有否搏動,很容易做出診斷。
為了詳細弄清疾病情況,可進行動脈造影或檢測皮膚溫度以及手指與腳趾的脈搏狀況。
首先要絕對戒煙。此外,為了防寒、避免外傷,要在穿著上下工夫。
內科療法可用血管擴張藥,血小板功能抑製藥對治療該病很有效。另外,最近外科療法也多起來,但在一般情況下,該病很少是血管外科的對象,大都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
(九)無脈病(主動脈炎綜合征)
所謂無脈病,顧名思義就是在手腕上摸不到脈的疾病,多見於年輕女性。
近年來,隨著動脈造影術的進步以及病理解剖結果,已經弄清病變常常波及到整個主動脈與其所分支的重要動脈(腎動脈等)。此外,也可發生動脈瘤或瓣膜病。基於這一原因,最近又稱其為主動脈炎綜合征。
病變部位與症狀:由於動脈炎不管在哪個血管上都可發生複雜的變化,所以症狀多種多樣。通向腦血管-頸動脈狹窄以後可引起視力下降、眩暈、站起時頭昏、頭痛等。如果腹部主動脈狹窄,上半身血壓高,下半身血壓低,腿部動脈的搏動弱,可見間歇性跛行。腎動脈阻塞後,可引起高血壓,也有時因此而引起心功能不全和腦出血。
治療:在發病初期,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效。不過,該病一般為慢性經過,當出現視力下降、眩暈、起立時頭暈以及高血壓等時,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對頸動脈與腎動脈移植側支代用血管,可立即生效。特別是對高血壓,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有因心功能不全和腦出血等而導致死亡的危險。一般不複發,但也不是絕對的。治愈後也要定期接受檢查,遵醫囑行事。
動脈硬化症
有人說人與動脈同時變老。健康動脈富有彈力,能承受高於血壓數倍的壓力。動脈與心髒一樣,由於終生永無休止地使用,所以在長時間裏就可受到某種形式的損傷。一般將這種受到損傷的動脈變化,稱之為動脈硬化。
(一)動脈硬化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年輕人的動脈內側,沒有用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別變化。但隨著動脈壁的增厚而逐漸喪失彈性。
1粉瘤:動脈的內側乃至中央部分有脂肪沉著。該部分呈黃色隆起,將此稱為粉瘤。
2粥狀硬化:粉瘤進一步發展,中央破潰而成糊狀,使動脈變硬變厚。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沉積大量的鈣所致,將這種類型的動脈硬化稱為粥狀硬化。動脈到如此地步,不可能自然痊愈,但是隻要消除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發展也有可能控製。
3動脈瘤:動脈瘤就象蛇吞蛤蟆一樣鼓起來。這是失去彈性的動脈在血壓壓迫下所產生的結果,進一步發展就有破裂的危險。動脈瘤容易發生在較粗動脈上,但發生於腦動脈等的中小動脈也並不少見。
硬化後的動脈壁:動脈壁硬化變厚後,如果是中等以下的動脈,有向動脈內腔增厚的傾向,最終也可完全阻塞動脈。這種變化常見於心髒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成為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塞的原因。
4血栓:發生粉瘤後,由於表麵變得粗澀,所以血液容易在其表麵形成凝塊。這種血液的凝塊叫做血栓,可使已經狹窄的動脈內髒更加狹窄,有時甚至會完全阻塞。
關於動脈硬化的發展及硬化的部位,人在出生後不久,動脈就開始變厚。特別是動脈膜變厚。在20~30歲之間,可開始見到粉瘤:到30~50歲之間,出現真正的粉瘤,其數量會逐漸增加。女性到閉經以前,硬化程度比男性要輕(閉經後可迅速硬化,此時男女之間就沒有什麼差異了)。老年時動脈基本上都可發生硬化,隻是有某種程度差而已。最容易硬化的是主動脈,特別是腹主動脈以及由腹主動脈到兩下肢的總股骨動脈。其次是冠狀動脈(養育心肌的動脈)、腦動脈與腎動脈。上肢的動脈硬化比較輕,最輕的是肺動脈。此外,連接各個器官的毛細管的細動脈,位於與生命有直接關係的重要器官者一般較輕,位於與保持生命關係不大的器官者一般較重。
(二)動脈硬化的原因
動脈硬化原因很多,目前雖然還未能全部弄清楚,但是最重要的是脂肪、高血壓、吸煙。
1脂肪:脂肪與動脈硬化有密切關係,原因是在硬化後的動脈上可有脂肪沉著。另外,攝取脂肪量多的民族,其動脈硬化性疾病也多。患有動脈硬化性疾病的患者血液裏脂肪成分,如膽固醇比正常人要高。
糧食供應緊張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動脈硬化性疾病的死亡率下降。戰後隨糧食供應情況的好轉,動脈硬化性疾病死亡率又有所增加。這也說明脂肪與動脈硬化有關。如將脂肪加入兔飼料裏,兔的動脈壁也可長出粉瘤。
由此可見,脂肪與動脈硬化有密切關係。但在血液脂肪成分中,特別與動脈硬化有關的是膽固醇這一中性脂肪。
血液脂肪成分特別高時,脂肪本身就可進入動脈壁而影響動脈,引起硬化。此外,脂肪還能提高血清黏性,使血管內的血流受阻,並使血液生成凝塊麵增加血栓的危險。
2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比血壓正常的人容易患動脈硬化,這一點很清楚。有高血壓的人,其血液中脂肪成分一般較多。而且,由於腎動脈硬化,血壓會更加升高。在高血壓的人中,有時連最小的動脈也會出現較嚴重的硬化。
3吸煙:通過調查,已經弄清,吸煙除促進肺癌的發生外,還可助長心絞痛等的動脈硬化性疾病。戒煙後,患動脈硬化性疾病的比率就下降。
4緊張:精神處於緊張狀態,使血液中膽固醇增加,血液容易出現凝塊。動物園中的猴子比起野生猴子容易患動脈硬化。由此可知,精神緊張是增加血液脂肪成分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
5糖尿病:糖尿病除促進動脈硬化外,也可成為特殊的血管障礙原因。它可侵害很小很細的動脈,如腎髒的小動脈及眼底動脈而導致腎功能下降、腳趾壞疽等。這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特殊的疾病。
6食糖:研究證明,食糖攝取量與動脈硬化性疾患的發病率是並行的。通過喂給猴子和兔子大量食糖,可以使其主動脈與冠動脈等發生硬化。食糖與動脈硬化的關係尚未徹底弄清,但最好能避免大量地攝取食糖。
(三)主要的幾種動脈硬化
1冠狀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發生硬化後,可導致心絞痛與心肌梗死。
心絞痛可在心髒部位特別是胸骨後方出現發作性的絞痛,一般發生於勞動期間,所以又叫它勞動性心絞痛。在安靜時發生者,有可能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中,有類似心絞痛的疼痛,可持續30分鍾以上,同時還出現呼吸困難。
心絞痛時雖然心肌沒有發生變化,但在心肌梗死中,由於較粗的冠狀動脈因血栓而突然阻塞,心肌大麵積受損而壞死。
2腦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後,可導致腦出血、腦梗塞(腦軟化症)等。
如果腦動脈硬化症狀較輕,可出現頭暈、嘔吐、顱內空虛感等。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精神功能降低。
腦出血是腦血管破裂,腦實質內出血,與動脈硬化有密切關係。
腦梗塞是腦動脈硬化發展後,血栓等阻塞血管,使依靠該動脈獲得營養的腦部缺氧,其功能喪失。
不管是腦梗塞還是腦出血,都是腦實質受到破壞,所以出現意識障礙,或引起如半身不遂等運動障礙。
3腎動脈硬化:腎動脈硬化是逐漸發生的,即使硬化發展了也不致於引起像心髒和腦那樣較嚴重的症狀。但是,卻可能促進高血壓和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隨著硬化的發展,腎髒縮小,重量大減,這叫做萎縮腎。主要症狀為夜間排尿次數增多、血壓升高、腎功能降低等等。此外,如腎功能降低嚴重時,則引起尿毒症。
4腹部主動脈硬化:腹部主動脈的動脈硬化,表現最為明顯。常常出現主動脈瘤,但到破裂以前大都無自覺症狀。飯後常有腹痛時,可考慮是由於分布在腸部的動脈硬化而使消化活動所需要的血液供給不足所致。
5四肢動脈硬化:四肢動脈硬化比較少見,特別是上肢硬化更為罕見。使下肢動脈出現類似堵塞的病變,叫做間歇性跛行。走一定的距離以後,腿肚子就疼痛,如果不休息就不能繼續行走。
(四)動脈硬化的預防和治療
1測量血壓和驗尿:糖尿病與高血壓可促進動脈硬化,所以要定期測量血壓、驗尿,注意預防。已經患糖尿病和高血壓時,一定要進行徹底的治療。隻要用降壓藥使血壓下降,就可以控製出現腦血管損傷及心肌梗死。
2飲食:動脈硬化與脂肪有密切關係。年逾40後,應定期檢測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要注意控製脂肪量,如蛋黃、肝、蝦、螃蟹等膽固醇含量較大,宜少吃;肉類以雞肉、魚肉為宜;用植物性油代替動物性油,對控製膽固醇可起一定作用。脂肪應控製在總熱量的30%以下。此外,過胖對動脈硬化與糖尿病都有不良影響。也要控製碳水化合物(米、麵類等)與食糖的量,還要注意食鹽的攝取方式。少量飲酒雖然無害,但不能隨便吃喝。吸煙可誘發心絞痛及心肌梗死,故應戒煙。
3日常生活:過勞和過度精神緊張可損傷血管促進動脈硬化的發展,同時也是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腦血管意外的直接原因。
4運動:適當運動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當然值得提倡。不過一旦過度,就可引起不良後果,所以要根據年齡、身體情況進行適宜的運動。
5高血脂症的治療:血清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過高的高血脂症可促進動脈硬化發展,而且也容易引起合並症。首先要通過飲食使血清脂質趨於正常。如果不能恢複正常,可服用降膽固醇藥劑。
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之一,它的特點是病變的動脈內膜有脂質和複合糖類積聚,且常伴局部出血,血栓形成,導致動脈管腔變狹窄,甚至堵塞,血管彈性減低,脆性增加,影響所轄範圍的血液供應。由於血管內膜脂質聚積呈粥粒樣,因此稱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主要出現在體循環的大型動脈,如主動脈、腎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四肢動脈,腸係膜動脈。
(一)主動脈粥樣硬化
患者自覺症狀並無特殊,心髒聽診時可有主動脈辨第二音亢進,有收縮期雜音。血壓有收縮壓升高,脈壓增寬。主動脈粥樣硬化可形成動脈瘤,以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多發。腹主動脈瘤可在腹部發現有搏動性腫塊,聽診局部有血管雜音。胸主動脈瘤可引起胸痛、氣短、吞咽困難、咯血等。X線檢查。超聲檢查可助診斷。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可迅速死亡。
(二)冠狀動脈硬化
可使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可引起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導致冠狀動脈痙攣而使供應心肌的血液減少,使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三)腦動脈粥樣硬化
可出現腦缺血,引起眩暈,頭昏、暈厥。腦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時,引起腦血管意外,患者頭痛、眩暈、嘔吐,甚至意識喪失、肢體癱瘓、失語等,腦萎縮時出現癡呆等。
(四)腎動脈粥樣硬化
可引起高血壓,受累側腎髒由於缺血而出現腎縮小,如果粥樣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時,可出現腰痛、尿異常。腰部腎動脈處可聽到血管雜音,腎動脈造影,磁共振可明確診斷。
(五)腸係膜動脈粥樣硬化
可引起消化不良,腸道張力減退、便秘、腹痛。有血栓形成時,可劇烈腹痛、腹脹、發熱,甚至便血、麻痹性腸梗阻、休克。
(六)四肢動脈粥樣硬化
以下肢動脈受累為多。由於血液供應障礙引起下肢涼、麻木。有時走路時出現小腿肚子疼痛、痙攣,休息後好轉,再走後又出現,此稱間歇性破壞。動脈血管完全堵塞時,可出現下肢的壞疽。
血管性癡呆症
與血管性癡呆發病有關的主要疾病多為心腦血管係統疾病,如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多發性腦梗塞、腔隙性腦梗塞、腦出血、風濕性心髒病、心房纖顫。生活方麵的因素有吸煙、大量飲烈性酒、食入鹽過多、情緒急躁、缺少體力活動、獨居等。
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是指人血漿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於正常,可能是其中一部分升高,也可能是全部成分都升高。正常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110~230毫克%,甘油三酯20~100毫克%。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這些脂質成分與我們日常食用的油脂一樣,都不溶於水。因此,它們必須同某些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方能循環於血液之中,運轉全身,故而高血脂症也稱為脂蛋白血症。
脂蛋白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種。乳糜微粒是一種來自食物的脂肪微粒,主要含一些外源性甘油三酯,出現高脂肪飲食後,食物中的甘油三酯在小腸吸收,正常人餐後12~16小時,血漿中已無乳糜微粒。經研究發現,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無關。極低密度脂蛋白是肝髒合成的,主要含有內源性甘油三酯;而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有蛋固醇。這兩種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密切相關。故被稱為“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不但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相反還能把動脈壁中的膽固醇運載到肝髒去進行代謝,因而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高血脂症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原發性高血脂症的發病原因尚未搞清楚,大多數病人都有家族史和遺傳史,可能由於先天性酶缺陷引起。繼發性高血脂症常常是由於未被控製的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肝內外膽管阻塞和痛風等引起。如果發現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首先要查一查是否是繼發性高血脂症。
大多數高血脂症患者沒有任何症狀,臨床表現主要為兩大方麵:
1脂質在真皮內沉積引起局部性皮膚隆起,稱為黃色瘤,較常見於患者眼瞼周圍。
2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一旦發生,常可引起周圍血管病變及冠心病等表現。
老年人動脈硬化的原因
動脈硬化,通常是指人體動脈血管的內壁上沉積膽固醇等脂類物質,管壁發生局限性變性壞死,並伴有纖維組織增生,以至彈性減退,變為僵硬而脆弱的病變。動脈硬化的發生,現代醫學認為與老年人體內脂類代謝紊亂以及動脈壁代謝障礙有關。一般認為是長期進食過多動物脂肪食物和緊張腦力勞動引起的,缺少勞動是引起血脂增多的重要因素,它能使體內某些脂類物質數量過剩,沉積在動脈內壁上。此外,糖尿病或其他可以使血脂增多的疾病,也容易並發動脈硬化。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發生障礙和動脈壁代謝障礙,都會使老年人動脈血管壁彈性與質地發生退化,這既促使動脈硬化,又容易讓膽固醇等沉積。動脈硬化是這兩種因素雙管齊下的結果。如果將老年人的動脈血管剖開一瞧,內壁上果真會有不少黃色粥樣的脂類物質沉積斑塊,動脈本身也又厚又硬失去彈性,甚至內髒接近閉塞。在動脈硬化的情況下,老年人易患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冠心病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