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二、腦部循環係統疾病的

預防治療

腦梗死的治療

腦梗塞又稱腦動脈血栓形成,多見於患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及有腦動脈粥樣硬化的中年後期的人。腦梗塞約占整個中風病人的60%左右,通常都認為腦梗塞發病緩慢,一般要數分鍾到數小時,甚至1~2天。腦動脈血栓的形成常在腦血流變慢、血液黏稠度增高的情況下發生,因而,病人常在睡眠中發病,也有在應用過多的鎮靜藥時發病,當在次日清晨發現說話不靈、食物在口腔裏易偏於一側、半身肢體活動不靈等,應想到腦梗塞的可能。發病後病情進行性加重,可進一步出現口角歪斜、說話不利、半身肢體癱瘓。腦梗塞的診斷並不難,早期進行正確而又合理的治療,對縮短病程減少並發症均可有良好的作用。

診斷腦血栓應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引起腦血栓形成的有關誘因的程度及有無。條件許可時,應該安排血液生化檢查,如血糖、血脂的測定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腰穿檢查腦脊液,測定壓力並進行生化檢測,有利於排除出血性腦血管病。如果能進行腦血管造影,可以明確腦血栓形成的具體位置及血栓形成後的血液循環狀況(包括側支循環),往往可以同時考慮注射溶栓藥物,這是一舉兩得的事。病人為頸內動脈血栓形成,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發現頸內動脈狹窄或閉塞的具體部位。

絕大部分腦血栓形成的病人,應用CT檢查可以發現病灶的部位、大小。但是,在發病的早期,CT檢查可為陰性,或病灶甚小,或病灶周圍的側支循環好,腦組織細胞未有明顯的壞死,CT也可能為陰性,如果重複檢查CT,或靜脈注射對比劑後檢查ry,必要時應用磁共振檢查,對診斷腦血栓形成的幫助更大。

腦血栓形成的早期,進行正確而合理的治療,對縮短病程減少並發症均有良好的作用,重症腦血栓形成的病人,應該及時送醫院治療。

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主要是要改善腦血液循環,防止腦水腫。改善腦血液循環,增加腦的血液量,促進側支循環,常選用一些腦血管擴張劑,如低分子右旋糖苷250毫升,加罌粟堿60毫克,靜脈滴注,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一般在發病後24小時內使用,或在發病後第4周選用,輕症病人在發病後可立即應用。此方法不可久用,以免成癮。也可用煙酸100~2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250~500毫升中,每日靜脈滴注1次,7~10次為1療程,其他的腦血管擴張劑,尚有維腦路通、甲胺乙吡啶(培地院)、西比靈、腦益嗪、抗栓丸等。

經臨床排除出血性腦血管疾病,並沒有慢性出血傾向的疾病(如活動性消化性潰瘍),也沒有嚴重肝腎疾病,而病人為進行性加重的腦血栓形成患者,或者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可以考慮抗凝療法,但是,應該每日觀察出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常用的抗凝藥有肝素、雙香豆素及新抗凝。

溶栓療法,愈是發病早期,效果愈好,常用尿激酶2萬~10萬單位,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或在腦血管造影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對有關具體血栓實施溶栓治療,效果更好。近些年來,有人倡導在腦血栓形成的早期應用蛇毒製劑,如清栓酶、去纖酶、消栓酶等製劑,靜脈滴注也有明顯的療效。

對有顱內壓增高的病人,可以應用利尿劑或甘露醇進行脫水治療,對伴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效果更好,如果條件許可,應用高壓氧艙治療或吸入含5%的二氧化碳的混合氧,每小時吸10~20分鍾,均有較好的血管擴張作用。有手術適應證的病人,常在發病3周後,考慮動脈內膜剝離術或頸內外動脈分支吻合術。

中風病人發病半年後,通常稱為後遺症期,此時病情平穩。但是,約50%的中風病人,遺留有半側肢體癱瘓,積極治療能促進癱瘓的肢體恢複功能,部分病人可獲痊愈。治療原則應該采取綜合措施。主要是加強患肢的功能練習(包括病人的主動鍛煉和別人幫助的被動運動),促進癱瘓肢體的功能恢複。按摩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常用的手法是推、擦、揉、捏4種,按摩方向應該自肢體遠端開始,向近端進行,沿著血管和淋巴流動的方向推擦(同時結合主動和被動的功能訓練,如屈、伸、旋轉、擺動肢體)。一旦患肢能主動活動時,應該練習扶杖走步、握物等靈活性訓練,以增加肌肉力量。氣功對治療偏癱有一定的幫助,可以練易筋經來加快肢體功能的恢複。針灸治療有時可獲得較好的功效,主穴是陽陵泉透陰陵泉、曲池透少海,備用穴可取列缺、環跳、外關透內關、合穀透勞宮、絕骨透三陰交、地倉透頰車,每次選2~4個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依據癱瘓部位及其輕重程度選穴,並用強或中等刺激。中藥補陽還五湯亦可試用,方用:黃芪、赤芍、當歸、雞血藤、地龍、桃仁、紅花、桂枝等。

在治療中風後遺症時,應該注意引發中風疾病的有效治療,防止中風再發,這比治療偏癱、失語等後遺症更為重要。再則,治療中風後遺症要有耐心,往往要經曆較長時間,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恢複。還要避免“有病亂投醫”,千方百計地尋找所謂“新藥、特效藥”或驗方、靈丹等,急於求治,大量無關的治療往往使病情加重。腦血管意外的中、西醫療法

(一)西醫藥醫療

腸溶阿司匹林片:每次03克,每日2次,口服。

維腦路通:每次02~04克,每日3次,口服。

以上兩種藥物用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腦栓塞。

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要對症治療,如降壓、止血等。

(二)中醫藥治療

1風痰阻絡型:起病較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舌苔白膩,脈濡數或滑。治宜祛風通絡。可服小活絡丹。

2氣虛血淤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不仁,肌肉鬆弛,酸軟無力,懶言少氣,舌淡苔白,有淤點或淤斑,脈沉細無力。治宜補氣養血、化淤通絡。可服人參再造丸、化佗再造丸等。

3陰虛陽亢型:麵紅頭暈,目眩耳鳴,半身不遂,肌肉酸痛或麻木不仁,煩躁易怒,大便幹燥難出,舌紅少苔,脈弦細。治宜補益肝腎、滋陰潛陽。可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三)飲食療法

1毛冬青燉豬腳:毛冬青150克,豬腳1隻,除毛洗淨,放入藥鍋內,加生薑、蔥、食鹽、紹酒、清水等適量,用文火燉4小時即成。食用時加味精少許。適用於風痰阻絡型。

2炒蛇片:烏蛇1條,去皮、頭尾和內髒,洗淨切成薄片;將茶油放鍋內,燒至七成熱時,將蛇肉片倒入,反複翻炒,八成熟時,加入食鹽、紹酒、生薑、蔥、胡椒粉等適量,繼續翻炒至熟即成。適用於風痰阻絡型。

3歸參芍山藥豬腰:豬腰500克,剔去筋膜,洗淨,放在藥鍋內;黨參25克,當歸、赤芍、山藥各15克,裝放紗布袋內紮緊,放入藥鍋內,加清水適量,燉熟,撈出豬腰,切薄片,放盤中加醬油、醋、薑絲、蒜末、芝麻油、味精等適量即成。適用於氣虛血淤型。

4人參蓮肉湯:白人參10克,去心蓮子10枚,丹參25克,加水適量泡發,再加冰糖30克放入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喝湯吃蓮肉,剩餘人參、丹參,次日再加蓮子如法蒸燉,服用人參,棄渣。連用3次。適用於氣虛血淤型。

5何首烏粥:製何首烏30克,放入砂鍋內,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100克、紅棗3枚、冰糖少許放入鍋內,用文火熬熟即成。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6天麻燉豬腦:天麻15克,浸泡後切薄片,豬腦1個,洗淨放入搪瓷盆內,加入薑片、蔥段、味精、食鹽、水適量,隔水燉熟即成。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腦電圖檢查的作用

腦神經細胞能不斷地發生生物電流,但很微弱,隻有用電子放大儀器把它放大後,才能夠顯示並描記下來。這種描記下來的圖像,就叫做腦電圖。

描記時,先在頭皮上放置10~20個電極。這些電極經導線通過由幾級放大器組成的腦電圖儀,將腦子微弱的電活動放大幾十萬到一百萬倍,經記錄裝置描記在紙上。描記下來的腦電圖是許多連續的正弦波。波的快慢(頻率)是以每秒鍾活動多少次來表示的;波的高低(即波幅)表示它的電壓的高低,以微伏為單位來計算。在正常時,波的形狀、頻率、波幅經常有變異,但都有一定的範圍。嬰兒、兒童和成人的腦電圖各有特點,不盡相同。超出正常範圍的,就是異常的腦電圖。

作腦電圖檢查,對診斷許多種神經係統疾病,有一定的幫助,或有參考價值。首先,它有助於顱內占位病變的診斷。如腦瘤、腦膿腫、腦寄生蟲病和慢性血腫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在腦電圖上顯示出各種特異的變化來,並且可顯示這些病變在腦子的什麼部位。

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有很大意義。各種類型的癲癇,在發作時和不發作時,在腦電圖上可顯示出具有特征性的異常腦電波。所以腦電圖對癲癇的診斷很有價值。

發生顱腦外傷時,腦電圖檢查對判斷其預後有一定的意義;對診斷腦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也有價值。

在息急性腦血管病時,進行腦電圖檢查,對診斷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大腦半球血管阻塞等都有幫助。此外,對診斷腦炎、腦膜炎、垂體功能減退,也都有一些幫助。

腦血流圖的檢查

腦血流圖,又稱腦電阻圖。它不同於腦電圖,並不是記錄生物本身的電活動,而是觀察電阻抗的變化。用高頻率(10~40千周/秒)的微弱的交流電通過放置在頭部的兩個電極射入腦部,由於腦組織在血管跳動和血液的容量改變時,高頻電流的電阻抗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經電橋的轉換可變為微小的電壓信號,傳至放大器,再由描記係統描記下來,這就是腦電阻圖。因為它與血管跳動時的血容量變化有關,所以也稱腦血流圖。

從腦血流圖上,主要可反映出腦血管的彈性是否良好。正常的腦血流圖,表示腦血管的彈性好,血管的充盈度正常。如果腦血流圖顯示血管彈性差,常為腦動脈硬化的征象。所以作腦血流圖檢查,對診斷腦動脈硬化有一定的意義。但是,腦血流圖隨著受檢查者的年齡的增長,其波形也有所不同,年長或年老者的腦血流圖就不如青年人好,即所顯示的血管彈性比青年人差。所以,腦血流圖對腦動脈硬化的診斷,隻能起到輔助參考作用。

腦血管疾病的檢查

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除了一般疾病的常規檢查外,有些檢查對腦血管疾病有特殊的價值。

實施腰椎穿刺,吸取少量腦脊液,檢查壓力、鏡檢及生化測定,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尤其對區分出血性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意義更大。腦血管造影,可顯示腦血管全貌,尤其對動、靜脈畸形和動脈瘤的診斷價值較大。腦CT及磁共振檢查,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治療尤其重要,對出血性腦血管病,CT的敏感性高,陽性率可達100%,經CT檢查尚不能明確診斷,可選擇磁共振檢查;在某些情況下,腦電圖、腦血流圖、多普勒動脈超聲等檢查,對腦血管疾病的輔助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腦血管病發病率高

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即使有些患有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長壽(植物人),往往也不健康。據有關資料報道,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都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我國10萬人口中,每年腦血管疾病的新的發病數為79~188人,老年人每10萬人口中為1023人。

人至老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腦動脈硬化,人的腦組織相應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供血不足,加之老年人常見的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症,使腦血管受到損害,很容易出現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的老年人持續存在慢性腦供血不足,有的出現急性腦血管疾病。老年人心功能減退,心髒搏出量減少,可以加重腦供血不足。老年人腎功能減退,代謝產物中的有害物質滯留體內,對腦組織有一定的損害;肺功能降低,腦供氧更差。總之,老年髒器功能的諸多退行性改變,常常促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也證實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

腦血管病的預防

患有高血壓病和動脈硬化的人,除了必須控製高血壓和防治動脈硬化外,重要的是預防中風的發生。預防之道,首先要注重精神活動的正常化。就是要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舒暢和愉快;避免生氣、發怒、焦急和緊張。因為情緒正常時,有助於全身生理活動的正常,如心跳、血壓、血液中的化學變化、各種組織中的生理活動等都可趨向正常狀態;反之,當生氣、發怒或焦急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管痙攣、血液中的膽固醇等脂質增多,這些因素都可使高血壓病和動脈硬化加重。很多腦血管意外(中風)就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發生的。保持愉快、平穩而舒暢的情緒,不僅對預防腦血管意外起重要作用,對工作、生活各方麵也都有積極的意義。至於怎樣保持精神活動正常化,需要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為自己定出一些辦法來。

此外,飲食也是個重要問題。除了要少吃動物脂肪、內髒、蛋黃等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外,糧食也不要吃得太多,隻要能維持身體的需要,出入相抵即可。每天吃一定量的蛋白質是必要的,尤其是豆製品更好。還可多吃些含維生素及纖維素多的蔬菜以及不太甜的水果。此外,飲食應該淡些,因為食鹽是氯化鈉,鈉吃多了會使血壓增高和促使組織內水腫。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要避免一次吃得太飽,特別是逢年過節或請客吃飯時,往往既喝酒,又多吃油膩食物,使胃腸的負擔加重,心髒的工作增加,血壓也會升高,這些都會誘發中風。

體育鍛煉,對預防腦血管病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堅持體育鍛煉對全身各個係統都有好處,不但鍛煉了骨骼、肌肉,也鍛煉了消化係統、呼吸係統、心血管係統以及神經係統,使這些係統變得更加強健,使它們的功能更趨向正常化。而且,體育鍛煉可減輕肥胖者的體重,促進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從而可以降低血液中脂質(包括膽固醇)的含量,防止動脈硬化的繼續進展。據研究表明,體育活動還有降低血壓的作用。這是因為人的心血管係統得到了鍛煉,血管的舒縮運動趨向正常化,植物神經和內分泌係統的功能都得到改善的結果。

體育運動的具體鍛煉方式以及運動量的大小,必須按照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考慮。患有較嚴重的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人,應由輕度運動量開始,以後可根據健康狀況逐漸增大運動量,但也不宜劇烈。一般以散步、打太極拳、作輕度的體操等較為適宜。

此外,要注意勞逸結合。如有深夜工作習慣的,應該加以改變。早睡早起,對身體有利。一口氣工作很長時間,或飲食無定時的情況都應避免。因為這對血壓、血管都不利。患者有煙、酒嗜好的,必須戒除。

做到上麵談到的各項,對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年輕時就注意這些問題,對保持身體健康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在藥物方麵,高血壓病患者需要堅持治療,適當地服用降壓藥。為預防腦梗塞,可適當地用血管擴張劑,減低血液黏稠度的藥,降低血中脂質的藥和促進血管壁本身血液供應的藥等;常用的有煙酸、B族維生素、維生素C、潘生丁、阿斯匹林以及中藥愈風寧心片等。

腦出血的預防

一個冬天的早晨,體胖的老張起床後即對老伴講:“我今天有些頭疼、頭昏,腿腳也有些發軟。”老伴說:“是不是你夜裏沒睡好,血壓又高了,吃過早飯去醫務室看看。”老張便去了洗漱間,老伴下樓去買早點。回來後不見老張出來,便喊道:“好了沒有?該吃飯了!”仍不見回應,跑到衛生間一看,老張倒在馬桶邊人事不省,兩眼上翻,嘴邊的口水流了一身,趕緊找人將老張送到醫院,經檢查診斷為“腦出血”。

腦出血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腦病,發病急,而且病情比較嚴重。雖然腦出血的病人不會個個都這樣危急,但確是一種危及老年人生命,損害老年人健康的較多見的老年病。它和發病急驟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合稱為“腦卒中”或“中風”。在我國,其死亡率和致殘率在心髒病之上,居第一位。大多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嚴格地講,腦出血是指腦內小動脈、毛細血管破裂等原因所引起的腦實質內出血。血液滲出血管,壓迫周圍的腦組織,以及繼發於血腫周圍腦組織的血管源性腦水腫,產生顱內壓增高,從而出現一係列相應的症狀。病人常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肢體癱瘓、脈緩、呼吸深慢、鼾聲大作、神誌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狀。腦出血多發於高血壓病者,情緒激動,屏氣,過分用力時發生。

腦出血最常見的部位是大腦基底節,約占全部腦出血的70%,因常損及內囊,又稱內囊出血,除腦出血的一般症狀外,還伴有雙眼向病灶偏斜。多出現三偏症狀,即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意識障礙比較重,優勢半球的病變可伴有失語。

腦出血患者症狀的輕重,後遺症的多少,是由腦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決定的。

腦出血盡管來勢凶猛,但還是有些前趨症狀的,如頭暈、頭痛、血壓升高、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有的老人可因肢體力弱而發生突然摔倒。因此,出現上述症狀後要及時休息,保持清靜。

有效地控製血壓,避免腦出血的誘發因素,或許能避免腦出血的發生,而最終預防腦出血要從消除病因及誘發因素著手。

(一)控製高血壓

高血壓是發生腦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收縮壓尤為重要。據報道約有70~80%的腦出血是由高血壓引起的,研究表明,長期的高血壓,腦動脈承受較大的衝擊力,可造成血管內膜的損傷。某些薄弱部位可形成向外凸起的微動脈瘤,當血壓受某種因素影響驟然上升,超過了血管壁的承受能力時,這些微動脈瘤便會破裂出血。因此積極而有效地控製高血壓,是預防腦出血的關鍵。

(二)保持穩定的情緒

腦出血除與血壓有關外,一時的情緒激動,而使血壓驟然升高,也可誘發腦出血。臨床觀察發現,參加慶典和重大比賽等出現令人激動場麵時,腦出血的發病率要比平時高幾倍。因此,老年人保持穩定的情緒,注意休息,可以避免誘發腦出血。另外,吸煙、酗酒、排便困難、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等一係列影響血壓的因素,都是腦出血的誘因。老年人像老張一樣在排便時發生腦出血並不少見,在排除其他誘發因素的同時,保持大便通暢,在大便困難時不要過度用力,采用其他的方法通便,對防止老年人腦出血的發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