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份腦血管病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表明,一些地區由於控製了高血壓的發病率,從而使腦出血的發病率降低了50%,這表明腦出血這種凶險難纏的老年病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腦出血的護理
萬一發生了腦出血,除緊急就醫外,應當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讓病人保持安靜、完全臥床
在剛發病的急性期內盡量不要搬動病人,不要進行非急需的檢查。因為這時搬動和折騰病人,會促使其腦內繼續出血,加重病情。在發病48小時後,需給病人經常翻身,因為長時間地保持一種躺臥姿勢,容易引起肺炎,對周身的血液循環也不利,時間長了還容易發生褥瘡;同時應開始給病人作肢體的被動活動,因為肌肉長期不活動,既不利於病情的恢複,又不利於半身不遂的好轉。
(二)保持呼吸道通暢
要給病人解鬆衣領,去除假牙,以免壓迫和堵塞呼吸道。同時要勤給病人吸痰,清除咽喉部的分泌物。可經常用橡皮管套一個空針筒把它們吸出來,以免被病人吸入氣管和支氣管,而導致肺炎。
由於這類病人的腦缺氧,所以有條件的可給他們吸氧氣。
(三)加強護理
對腦出血病人,加強護理特別重要。因為病人處於昏迷狀態,抵抗力特別弱,很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病人往往大小便便在床上,因此需注意保持病人身體及床單被褥的清潔。注意不要壓著病人,應將病人的肢體放在適當的位置。要給病人勤翻身勤吸痰。並需保持口腔清潔。
(四)嚴密觀察病人
要定期觀察病人的意識:是完全不省人事,或是喊他時有一點反應(半昏迷),或是處於朦朧狀態。注意病人瞳孔(瞳仁)的大小,給他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並把它們記錄下來,以供醫生據以判斷病情。
(五)保持營養
在起病的頭一兩天,應給昏迷的病人禁食。兩天以後,如果病人的意識轉清醒,沒有吞咽困難,可試著給他吃一些流質飲食,如牛奶、蛋湯等。每次的量要少些,次數要多些,以保持病人所需的營養。如果病人仍然神誌不清,或者吞咽困難,則需請醫生從病人鼻孔向胃內插入一條橡皮管,通過它給病人以流質飲食,這叫做鼻飼。
(六)控製高血壓
血壓過高可促使病人繼續出血,因此應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地用降壓藥。但血壓不能降得過低,過低了對腦內和其他髒器的血液循環不利。一般可降到腦出血以前原有的血壓水平,或150/90毫米汞柱左右。
(七)降溫治療
如果病人發燒,需用退熱藥以降低其體溫;對不發燒的病人,也可用降低體溫的辦法來進行治療。因為體溫降低後,腦的耗氧量減少,有利於腦細胞的恢複。可在頭部、腋下、腹股溝(腹部與大腿交界處)等部位放置冰袋來降溫。
上述這些措施,對搶救病人的生命極為重要。
腦出血的診斷
腦出血病人中,90%以上有高血壓病史,發病時,亦可詢及誘因,或情緒激動,或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負荷過重,常在活動狀態下突然發病,少數病人先有眩暈、頭部沉重感、肢體無力,往往突然出現劇烈頭痛伴嘔吐。幾分鍾後,即可能出現意識障礙和偏癱,嚴重者迅速轉入昏迷,尚有大小便失禁、潮式呼吸、全身抽搐等表現,病人血壓增高,脈搏慢。經神經專科檢查,有定位體征,常見有偏癱、偏盲和凝視麻痹,偏身感覺障礙等,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出血或視乳頭水腫,如果瞳孔兩側不等大或雙側散大,提示有腦疝的可能。腰穿檢查時,腦脊液壓力高,可見血性腦脊液,如果及時安排CT檢查,腦出血病人可有100%的陽性率,能夠及時明確診斷。
全國神經精神科學術會議提出的診斷草案,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基本要點是:常於活動狀態下發病,體力活動和情緒激動是最為常見的誘因;發病時有劇烈的頭痛,多伴有嘔吐;在短期內出現意識障礙、偏癱及其他神經係統定位表現;多有高血壓病史,發病後血壓較前升高;腦脊液為血性,而且壓力增高;顱腦超聲檢查,可見中線偏移;腦CT檢查,可以發現致密塊狀陰影。
腦出血的治療
腦出血是一種最凶險的急性腦血管病,又稱出血性中風。患有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和腦血管畸形的老年人,多因情緒激動、過分用力而血壓驟然上升,致使有病變的腦動脈突然破裂,大量血液湧入腦室、腦實質。腦出血常常是老年人喪生或殘廢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分析了8947例65歲以上的住院老年人的病曆資料,發現腦出血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病。腦出血發生時,病人症狀凶險,重症者常於數小時內死亡。
腦出血病情重篤,必須迅速搶救。首先應該就地搶救,或護送去較近的醫院治療。護送途中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搬動,病人搬動過多,會使出血加重,病情惡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取下義齒,側臥位較好,及時吸痰,必要時作氣管切開。對躁動不安的病人可用鎮靜劑,頭部放冰袋,血壓過高者可用降壓藥,常用25%硫酸鎂10毫升,肌肉注射,還要適當應用高滲葡萄糖、甘露醇等脫水劑和止血藥。腦出血的急性期病情較複雜,應該以搶救生命為主。有手術指征者,可以爭取手術治療,有條件時,亦可以爭取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如腦血管畸形病人可以考慮選擇栓塞治療。中藥常用至寶丹、牛黃清心丸和羚羊角開竅治療,條件許可時,昏迷病人應用安宮牛黃丸也有良效。
腦出血與腦血栓的區別
腦出血多發生在血壓較高的情況下,情緒激動、活動時,排大便用力後,發病後可迅速出現頭痛、神誌不清、病情較重。腦血栓形成則多發生在休息狀態下,常不伴昏迷,常無明顯血壓高。二者明確鑒別可借助顱CT。
腦栓塞的治療
腦栓塞也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屬缺血性中風。老年人雖不多見,但易和其他類型的中風相混淆。腦栓塞係身體其他部位的栓子,隨血流栓塞腦血管所形成。病人在發病前患有的疾病,帶有容易脫落的栓子,如風濕性心髒病的瓣膜有贅生物;大動脈中的粥樣硬化斑塊;心肌病、冠心病伴室壁瘤的附壁血栓;惡性腫瘤的癌栓;長骨骨折的脂肪栓;頸胸部外傷、人工氣胸和氣腹的氣栓等。
腦栓塞起病急驟,大多數無任何前軀症狀,起病後,常於數秒鍾內發展到高峰。腦栓塞可能僅發生在單一動脈,也可以廣泛多發,因而臨床表現不一。一部分人,起病時有短暫意識模糊、頭痛或抽搐;一部分病人,表現為麵癱、上肢單癱、失語、眩暈、複視、共濟失調等。腦栓塞病與其他急性腦血管病的表現極為相似,但是,因原發病因不同,而顯然區別於其他中風。
病人一旦發生腦栓塞,其治療原則和腦動脈血栓形成基本相同。但是,通常要及早應用甘露醇,防止腦水腫及腦血疝,病人如無顱內壓增高表現,用低分子右旋糖肝增加循環血量,改善腦組織的循環。腦栓塞的栓子一般較為堅固,采用溶栓治療的效果多數不明顯,因為腦栓塞多表現為出血性腦梗死,采用抗凝治療時應該特別慎重。如果是空氣栓子引起的腦栓塞,應該給予左側臥位、頭低位。由於心源性栓子是常見的原因,因此,防治心髒病是防止腦栓塞的一個重要環節。
腦血管疾病的種類
腦血管疾病又稱腦卒中(中風)或腦血管意外,是由於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發生病變所引起的疾病。老年腦血管病起病急驟,很容易出現殘廢,如半身不遂、言語障礙或吞咽困難,所以,腦血管疾病是危害老人健康和威脅老人生命的常見老年病之一,發病率高。
中風,在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腦缺血性中風。
它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短暫的運動或感覺障礙,眩暈或言語障礙。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幾分鍾到幾十分鍾,一般不超過24小時,所以稱為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約有25%~40%在5年內發生嚴重的腦梗死。短暫腦缺血發作不僅本身是缺血性中風的一種發作形式,而且也是嚴重腦梗死的預報。
2腦血栓形成:又稱腦梗死或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一種中風,約占中風的60%。它是由於腦部動脈本身病變而導致狹窄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症狀嚴重,表現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語、呐囈,視物失常(有的對半邊外界事物看不清,有的將一個物體看成兩個等)、吞咽發生嗆咳,眩暈、神誌不清等(視病變部位而定),恢複也慢,所以稱為大中風或完全性中風。老年人還多見腔隙性梗死,多發生於大腦半球的深部白質和腦幹,臨床上表現為純感覺性或運動性中風等;多發性腔隙性梗死可表現為癡呆。
3腦栓塞:它雖屬缺血性中風的一種,但並非腦血管本身病變引起,而是指心髒或大血管處栓子脫落,流入腦部動脈而發生栓塞。腦栓塞除發病極為急驟並有產生栓子的原發病灶外,主要表現為單癱、偏癱、失語、抽搐等,與腦血栓形成大致相似。
(二)腦出血性中風。
仍以腦出血(腦溢血)為多見,其次為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和腦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腦出血的主要原因。蛛網膜下腔出血多數由腦底部表麵大動脈分支連接處的先天性動脈瘤破裂,血液流入覆蓋腦表麵的蛛網膜下腔內,或少數由腦部動脈靜脈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引起。腦出血時病情比較嚴重,發病急,出現頭痛和嘔吐,一側肢體癱瘓和意識障礙等症狀。
腦缺血性中風治療主要是增強血流,減少水腫,降低血小板凝聚,改善循環功能。腦出血性中風主要是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調整高血壓,個別中風患者如有手術指征,宜進行手術。中風患者的癱瘓肢體必須盡早加強功能鍛煉,多作被動和主動運動,以及針灸、按摩等。
腦中風的治療
(一)發病後
應及時、就近就醫,避免遠距離轉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搬動,路途中勿顛簸,如有嘔吐應使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內,鎮定患者情緒。
(二)急性期治療
缺血性腦中風者主要給予改善腦血流。降低血黏度、擴張腦血管、溶栓治療。常用藥有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參、川芎嗪等。如有腦水腫情況,可給甘露醇、地塞米鬆等。出血性腦中風強調絕對臥床4周,血壓過高者給予降壓、降顱壓。必要時給鎮靜劑抑製躁動,避免情緒波動,保持大便通暢。蛛網膜下腔出血者給止血藥抗血纖溶芳酸等。
(三)恢複期治療
中風後常由於神經損害而遺有癱瘓,可采用按摩、理療和針灸等方法促進功能的恢複。不能忽略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的重要性,主動鍛煉即是病員應盡主觀努力去作力所能及的活動;被動鍛煉即是病員還不能運動時,護理同誌或家屬幫助病員進行肢體活動。這樣即可避免關節強直,又可增加血液循環,減慢肌肉的萎縮,增強神經營養,使神經功能盡快恢複。有失語的病員加強語言訓練,促進語言功能的恢複。還可給予改善腦血液循環及代謝的藥物。
急性腦中風的急救
急性腦中風多見於平常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病人突然出現偏癱、語言不利、流口水、口眼歪斜,嚴重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嘔吐、昏迷、大小便失禁。遇到這種槽況,應急救助步驟如下:
1立即把病人就地平放(特殊情況除外,如廁所、公共汽車等),使病人保持安靜,千萬不要搬上搬下,更不要使勁哭喊,搖晃病人。
2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或與就近醫院聯係,或用率穩妥送醫院。
3如果病人已昏迷,要將病人頭部偏向一側或側臥,以防嘔吐物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4如果病人有抽搐,要在病人上下牙之間墊一折疊的手帕,以防咬破舌頭;此時嚴禁給病人喂食、喂水,以免誤入氣管造成窒息。
5搬動昏迷病人最好幾個人協同,同時將病人托起,不要生拉硬拽,運送病人途中勿顛簸,途中要有專人托起病人下頜,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免窒息。
6最知病情者必須親自護送到醫院,以便向醫生提供可靠病史,以利於醫生判斷病情。
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
本病雖在40歲以後多發,但在某些條件下(如長期血脂升高)年輕人亦可發病,某些疾病(如腎病綜合征高血脂)出現脂代謝紊亂時,可見有7歲兒童死於腦血管病,屍解發現其大腦中動脈粥樣斑塊及血栓。因此,預防本病首先要從根本上改變飲食習慣,以預防高血脂症及肥胖,避免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及某些含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動物油、骨髓、奶油製品、椰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高膽固醇食物,如肝、腦、腎、肺等內髒、魷魚、墨魚、魚子、蝦子、蟹黃、蛋黃等。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新鮮蔬菜、瓜果,植物蛋白,如豆類及豆製品,食油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米糠油較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樂觀、愉悅,勞逸結合,過度勞累、精神壓力、過多腦力勞動均應避免,保證充足睡眠,不吸煙、免飲烈性酒。適當的體力勞動及體育鍛煉是預防本病的一項積極措施,對預防肥胖,增強循環功能及調整血脂代謝均有幫助。活動量視個人情況而定,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做劇烈運動,散步、保健體操、太極拳均宜。另外,必須積極治療和本病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病綜合征。肝病、痛風等。
藥物治療如下:
(一)降血脂藥物
1消膽胺:能增加膽固醇與膽酸的排泄而降低血膽固醇。劑量:4~5克,3次/日。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
2安妥明:能抑製甘油三酯的合成,有降低血漿甘油三酯作用。劑量:025~05克,3次/日。該藥並有纖溶作用。副作用有惡心、腹瀉、肝功損害和血清轉氨酶增高,服用時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
3煙酸:有降低血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劑量:05~10克,3次/日。因有擴張周圍血管作用,服後常有皮膚潮紅、瘙癢和胃腸道反應。因此,宜在進餐時服,從小劑量(0l~02克)開始,以後逐漸增量。煙酸肌醇酯02~04克,3次/日。
4不飽和脂肪酸:玉米油、豆油及紅花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可抑製小腸對脂質的吸收,有降低膽固醇作用。藥用亞油酸丸(每丸含不飽和脂肪酸60毫克),每次5丸,3次/日。餐後服用可減少胃腸道反應。市售商品有益壽寧、血脂平及心脈樂等。
(二)鈣阻滯劑
已有實驗證明,異搏定、硝苯吡啶能減輕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此外,該類藥物有防止血管痙攣、保護缺血心肌的作用,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有良好效益。
(三)抗血小板藥物
1阿司匹林:01克/日,可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而較少影響PGI2的產生。
2潘生丁:50毫克,3次/日,與阿司匹林合用,可起協同作用抑製血小板的聚集。
3藻酸雙酯鈉:兼有降血脂和抑製血小板聚集作用。可給0l克,3次/日口服。
此外,服用磷脂、冠心舒等可抑製動脈壁攝取低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減輕動脈粥樣硬化。
腦動脈硬化的防治
由於腦動脈硬化是人體動脈硬化的一部分,防治腦動脈硬化,首先要防治全身疾病,尤其是高血脂症、高血壓病、高血糖(糖尿病)的防治更為重要,這“三高”疾病是引起腦動脈硬化的罪魁禍首。老年人如果能較好地控製“三高”疾病,必將延緩腦動脈硬化的發展,減輕腦動脈硬化症的症狀。有的老年人,在患有“三高”疾病時滿不在乎,其中絕大多數則是不知道“三高”疾病的危害性,當今老年人壽命延長了,在出現腦動脈硬化症時,追憶當年,已是後悔莫及了。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三高”疾病的防治,做到控製飲食、體重、血糖、血壓、血脂在合理的科學的水平。
中風的預測
中風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腦血管疾病,中風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中風發病前也有不少先兆症狀。
預測中風發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已基本查明,例如:有中風家族史、肥胖、高血壓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及有嗜好煙酒、勞逸不當的生活習慣等,尤其是當高血壓病病情不穩定時,發生中風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但是,要預測中風發病的具體時間,隻能是一種想象而已;再則,發生中風的可能性並不就是現實性,從可能性向現實性飛躍,還得有許多條件,如高血壓病不穩定時,有無合理的治療,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否糾正,伴發的老年病是否控製等等,發生中風的可能性不一定就轉化為現實性。但是,預測中風的可能性時,可以使一些病人高度警惕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起到防範與警惕的作用。
近些年來,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根據血液流變學中若幹變量關係,如:血液黏稠度、血沉、紅血球壓積等的數據變化,結合個人存在的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如年齡、體重、家族史、血壓、血生化數據等,將這些信息輸入電子計算機,與電子計算機中已設定好的各種危險因素導致中風發病的概率相比較,最後綜合判定發生中風的危險程度,其危險性有輕度、中度、重度之分。這種方法往往稱之為“中風預報”。中風預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樣的預報存在很多局限性,例如,很多引發中風的危險因素,雖然作為變量來考慮,但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在變量中起到多大程度的影響?這些因素在疾病發生的哪一個階段起主導作用?哪些因素對某個具體的人起致病作用?這些問題是目前電子計算機還不能完全解決的。所以說,這種預報中風的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性,但是,其可靠性尚須進一步研究與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準確預測中風的良好願望,也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