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臘月裏製作肉醬比較好。如果是在夏月製作,一定需要新殺的好豬肉,多人合力快速製成,還要加一盅臘酒釀。

灌肚

豬肚及小腸治淨。用曬幹香蕈磨粉,拌小腸,裝入肚內,縫口。入肉汁內煮極爛。

又:肚內入蓮肉、百合、白糯米,亦佳。

薏米有心,硬,次之。

【注釋】

薏米:薏苡去了殼的子實,灰白色,富含蛋白質,也叫薏仁米、苡仁、苡米。

【譯文】

把豬肚及小腸處理幹淨。用曬幹的香蕈研磨成粉,調拌小腸,裝入豬肚裏,再把兩頭縫上。然後,把豬肚放入肉汁中燒煮熟爛。

又一種做法:在豬肚裏放入蓮肉、百合、白糯米,味道也很好。

薏仁米有心,質地硬,比使用前麵的食料差一點兒。

【點評】

用蓮肉、百合、白糯米製成的灌肚具有清心安神,潤肺止咳,健脾開胃的功效。百合性平,味甘、微苦,歸心、肺經。長於清肺潤燥止咳,清心安神定驚,為肺燥咳嗽、虛煩不安所常用,曆來被視為止咳潤肺、寧心安神、清利二便的滋補品。其含有的一些特殊的營養成分,如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對人體多部位癌變都有較好的抗癌作用。糯米歸脾、胃、肺經,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縮尿、斂汗、解毒的功效。但糯米性黏滯,難於消化,所以一次不宜吃得太多。

煮羊肉

羊肉,熱湯下鍋,水與肉平。核桃五六枚,擊碎,勿散開,排列肉上,則膻氣俱收入桃內。滾過,換水,調和。

煮老羊肉同瓦片及二桑葉煮,易爛。

【注釋】

瓦片:指甲片,也指皮類藥材經縱切長條後再橫切的橫切片,形似布瓦或指甲狀。

【譯文】

準備好羊肉,在開水滾沸的時候下進鍋裏,水與肉要齊平。取五六枚核桃,敲碎,但不要讓核桃散開,排列在羊肉上麵,這樣的話,羊肉膻氣都被吸收進核桃裏麵了。等煮得滾開之後,再換水,調和燒煮。

煮老羊肉時,同瓦片以及兩片桑葉一同燒煮,則羊肉容易熟爛。

蒸羊肉

肥羊治淨,切大塊,椒鹽擦遍,抖淨。擊碎核桃數枚,放入肉內外。外用桑葉包一層,又用搥軟稻草包緊,入木甑按實,再加核桃數枚於上,密蓋,蒸極透。

【譯文】

把肥羊肉處理幹淨,切成大塊,用花椒、鹽塗抹一遍,再抖落幹淨。把數枚核桃敲碎,放在肉裏肉外。羊肉外層用桑葉包裹起來,再用已經搥軟的稻草紮緊,放進木甑中按捺結實,再在上麵放數枚核桃,蓋緊,蒸煮到特別熟爛。

【點評】

蒸羊之法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蒸法》已有記載:“縷切羊肉一斤,豉汁和之,蔥白一升著上,合蒸。熟,出,可食之。”

蒸豬頭

豬頭去五臊,治極淨,去骨。每一斤用酒五兩,醬油一兩六錢,飛鹽二錢,蔥、椒、桂皮量加。先用瓦片磨光,如冰紋,湊滿鍋內,然後下肉,令肉不近鐵。綿紙密封鍋口,幹則拖水。燒用獨材緩火瓦片先用肉湯煮過,用之愈久愈妙。

【注釋】

五臊:本指焦、香、腥、腐、嗅五味,這裏指豬頭上麵氣味不佳、不宜食用的部分,如淋巴肉、舌膜、豬嘴尖等。

獨材:一根柴禾。

【譯文】

把豬頭五臊去掉,處理得特別幹淨,再去掉骨頭。每一斤豬頭,用五兩料酒、一兩六錢醬油、兩錢飛鹽,酌量加放蔥花、花椒、桂皮。先把瓦片打磨光滑,就如同冰麵一樣,湊滿鍋之後,把豬頭肉下進去,不要讓肉碰到鐵鍋的鍋底。隨後用綿紙密封鍋沿,如果綿紙幹了,就把它拖到水中浸濕,再密封鍋沿。燒煮的時候,要使用一根柴禾很小的火瓦片先用豬肉湯煮過,使用時間越久,味道越是美妙。

【點評】

蒸豬頭的方法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蒸法》中已有介紹:“取生豬頭,去其骨,煮一沸,刀細切,水中治之。以清酒、鹽、肉,蒸,皆口調和。熟,以幹薑、椒著上食之。”中國民間俗話說:“火到豬頭爛,功到自然成。”蒸豬頭對火候要求極為嚴格,關鍵在於一個火功,但要做好這道菜,僅僅有火功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從豬頭的初加工開始就做好準備。去五臊、去骨、去腥解膩,烹調中使用微火,及至豬頭酥爛,扒在盤中,儼然是一個整體,色澤醬紅光亮,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濃香醇厚而不失其味;豬耳柔中帶脆,豬舌軟韌,豬眼富有彈性,頭肉質爛如豆腐,肥而不膩。肉皮膠糯香滑,可與烤鴨媲美。這裏的蒸豬頭與四川名菜之一東坡蒸豬頭的做法有些相似。舊題北宋蘇東坡所撰《仇池筆記》載有煮豬頭頌曰:“淨洗鍋,淺著水,深壓柴頭莫教起。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有時自家打一碗,自飽自知君莫管。”用這種方法烹製的豬頭肉爛而又有韌性,又香又爽,下酒最好,也可裹粥裹飯。

所謂“燒用獨材緩火”,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三回中有精彩的描寫:“(蕙蓮)走到大廚灶裏,舀了一鍋水,把那豬首、蹄子剃到幹淨。隻用的一根長柴禾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茴香大料,拌的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那消一個時辰,把個豬頭燒的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

兔生

兔去骨,切小塊,米泔浸,捏洗淨。再用酒腳浸洗,漂淨,瀝幹。用大小茴香、胡椒、花椒、蔥花、油、酒,加醋少許,入鍋燒滾,下肉,熟用。

【譯文】

把兔肉去掉骨頭,切成小塊,用淘米水浸泡,揉捏清洗幹淨。再用酒腳浸泡清洗,用清水漂洗幹淨之後,把水分瀝幹。隨後用大茴香、小茴香、胡椒、花椒、蔥花、菜油、料酒,加上少量的食醋,放到鍋裏燒到滾開,再把兔肉下進去,煮熟後即可食用。

熊掌

帶毛者,挖地作坑,入石灰及半,放掌於內,上加石灰,涼水澆之。候發過,停冷,取起,則毛易去,根即出。洗淨,米泔浸一二日。用豬油包煮,複去油。斯條,豬肉同頓。

一雲:熊掌最難熟透。不透者食之發脹。加椒鹽末和麵裹,飯鍋上蒸十餘次乃可食。或取數條同豬肉煮,則肉味鮮而厚。留掌條勿食,俟煮肉仍伴入,伴煮十數次,乃食。留久不壞。

【注釋】

發:食物因發酵或水浸而膨脹。此指石灰加水發生化學反應,把熊掌燒沸、發製。

根即出:毛根也可以立即拔出來。

俟煮肉仍伴入:等著煮肉時一同下鍋。

【譯文】

帶毛的熊掌,在地上挖一個坑,放入一半的石灰,把熊掌放在裏麵,上麵再加石灰,用涼水澆灌。等用石灰把熊掌發製過後,停放晾涼,取出來,這時熊掌上麵的毛很容易除去,毛根也可以立即拔出來。把熊掌清洗幹淨,用淘米水浸泡一兩天。用豬油包裹著燒煮,煮熟後再把豬油除淨。然後把熊掌撕成條,與豬肉一同燉煮。

有一種說法:熊掌最不容易熟透。人吃了沒有熟透的熊掌,就會發脹。加花椒、鹽細末和麵,把熊掌包裹起來,放在飯鍋上蒸煮十多次,才可供食用。也可以取幾塊熊掌與豬肉一起煮,這時的豬肉味道鮮嫩而又醇厚。留下熊掌不要食用,等著下次煮豬肉時再一同下鍋,與豬肉一起燒煮十多次之後,才可以食用。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也不會變質。

【點評】

熊掌在我國作為上等佳品食用曆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梁惠王》中記載:“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宋元時期,熊掌與豹胎、猩唇、龍肝、鳳髓、鯉尾、酥酪蟬等並列,為宮廷的席上珍食。熊掌因其以膠原蛋白為主的致密結締組織,幹燥以後,很難在短時間烹製成熟,所以春秋時期,楚成王在遭到太子商臣逼宮作亂時,請求吃過熊掌再死,想拖延時間等待救兵。熊掌加工與烹製具有相當的技術難度,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發製與燉煮才能柔軟可口,否則老而難咀嚼,所以在曆史上曾斷送過不少庖廚的性命。據《纏子》記載,商紂“熊蹯不孰而殺庖人”。《左傳》記載,(魯)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宰夫熊蹯不熟,殺之”。

後代廚師不斷摸索,加工熊掌的技術越來越完善了。清朝康熙年間,滿漢全席中有“白扒熊掌”一道菜,味鮮濃香,酥爛滑潤,色澤潔白如玉,食者無不讚賞。乾嘉時期童嶽薦《調鼎集》記載做熊掌的方法:“製熊掌,以貢泥封固,慢慢煨一宿,則毛穢隨泥而盡,流水衝半日。”清末徐珂《清稗類鈔》抄引阮葵生《茶餘飯後》曰:“以泥封固,入火炙酥,然後敲去,或用石灰沸湯剝淨,布纏煮熟而食。還有以掌入碗,封固,下燃燭一支,以微火熏一晝夜,湯汁不耗而掌已化矣。”本書除此處介紹的兩種方法外,在附錄的“汪拂雲抄本”中還記載了用水泡一夜,磁罐燉一夜,然後刮洗幹淨,和臘肉豬蹄一起煮到極爛,加入酒漿和頭食用的方法。

鹿鞭(即鹿陽)

泔水浸一二日,洗淨,蔥、椒、鹽、酒密器頓食。

【譯文】

用淘米水把鹿鞭浸泡一兩天,清洗幹淨,與大蔥、花椒、鹽、料酒一起,將鹿鞭放在密封的容器中,燉熟之後食用。

【點評】

鹿鞭,中藥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雄性的外生殖器,以粗大、油潤、無殘肉及油脂、無蟲蛀、幹燥者為佳。鹿鞭質堅韌,不易折斷,氣腥、性溫、味鹹辛,入肝、腎、膀胱三經,具有補腎精、壯腎陽、益精氣、強腰膝等功效。南朝梁陶弘景《本草別錄》記載“主補腎氣”,五代時期《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補中,安五藏,壯陽氣”。鹿鞭使用方便,或泡酒,或藥膳,或煮食,或熬膏,或入丸、散,可用於治療腎虛勞損,腰膝酸痛,耳聾耳鳴,宮冷不孕等症,但素體陽盛者慎服。

鹿尾

麵裹,慢炙,熟為度。

“鹿髓”同法。麵焦屢換,膻去為度。

【注釋】

鹿髓:梅花鹿或馬鹿的骨髓或脊髓。味甘、性溫,有補陽益陰、生精潤燥的功用。

【譯文】

用麵把鹿尾裹起來,小火烤,直到熟了為止。

“鹿髓”的做法與此相同。麵焦了就換麵再烤,多次換麵烤製,直到把鹿髓的膻味去掉為準。

小炒瓜

醬瓜、生薑、蔥白、鮮筍或淡筍幹、茭白、蝦米、雞胸肉各停,切細絲,香油炒供。諸雜品腥素皆可配,隻要得味。

肉絲亦妙。

【注釋】

各停:各一成。停,總數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這裏作“成數”解,一成即叫一停。

【譯文】

醬瓜、生薑、蔥白、鮮筍或淡筍幹、茭白、蝦米、雞胸肉各占一成,切成細絲,用香油炒熟供膳。各種葷素食物都可以隨意搭配,隻是需要調味得當就可以。

用肉絲拌炒,味道也很美妙。

【點評】

這裏介紹了以茭白等為原料製作瓜齏的方法。

在唐代以前,茭白是被當做糧食作物栽培的,它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穀”(黍、稷、粱、麥、菰)之一。菰米因感染上黑粉菌,不再抽穗,但莖部不斷膨大而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即茭白。茭白性涼味甘,可入藥,有清熱止渴、利尿除濕的功效。當今茭白的栽培以太湖流域最多,著名品種均出自無錫、蘇州和杭州一帶。《宋詩紀事》載有許景迂《詠茭》詩雲:“翠葉森森劍有棱,柔條鬆甚比輕冰。江湖若假秋風便,好與蓴鱸伴季鷹。”提到了江南三大名菜,即茭白、蓴菜和鱸魚,表達了對西晉張翰(字季鷹)“蓴鱸之思”的追念。

提清汁法

好豬肉、鮮魚、鵝、鴨、雞汁,用生蝦搗爛和厚醬醬油提汁不清,入汁內。一邊燒火,令鍋內一邊滾,泛末掠去。下蝦醬三四次,無一點浮油,方笊出蝦渣,澄定為度。如無鮮蝦,打入雞蛋一兩個,再滾,撈去沫,亦可清。

【注釋】

再:表示又一次,有時專指第二次,有時又指多次。

【譯文】

準備好用好豬肉、鮮魚肉、鵝肉、鴨肉、雞肉煮的湯汁,把生蝦搗爛,調和厚醬用醬油提汁,則湯汁不清,放進湯汁中。一直燒火,使鍋裏一直翻滾,撈去泛起來的油沫。下蝦醬三四次之後,沒有一點浮油了,才用笊籬把蝦渣撈出來,以湯汁清定為準。如果沒有鮮蝦,就打入一兩個雞蛋也可以,滾沸多次後,撈去油沫,也可以提清湯汁。

【點評】

這裏介紹的是提取清湯的方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千餘年前的製湯法:“槌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食憲鴻秘》所記述的“提清汁法”,則是用蝦肉泥入湯中提清製湯。今天的烹飪則多使用吊輕湯法,用雞、鴨、豬肘子煮湯,用雞脯肉泥及雞腿肉泥入湯中澄清,撈出肉渣。此湯尾殊鮮,是烹調中用於提鮮的原料,也是製作湯菜的主料。後來,廚師們用雞、鴨、豬肘子煮湯,將雞腿肉和雞脯肉均砸成泥,分別為“紅哨”與“白哨”,先後放入湯中,使湯澄清,濾掉渣滓,即成清湯。吊製奶湯,則用雞鴨架子與豬肘子骨同煮,先用大火煮開後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慢煮,至乳白色即成奶湯。在沒有味精之前,廚師們烹製菜肴時均用清湯或奶湯調味,既鮮美又富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