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準備好特別大的淡菜,用水清洗,將雜質剔除幹淨,蒸過之後,用酒釀醃漬,味道很不錯。

另一種方法:把淡菜處理幹淨,用酒釀、醬油各半,酌量加入熬熟的豬油、花椒末,蒸煮三個小時。

【點評】

淡菜是貽貝的幹製品,又名殼菜,是馳名中外的海產品之一。鮮活貽貝是大眾化的海鮮品,在中國北方俗稱海虹,在中國南方俗稱青口,可以蒸、煮食之,也可剝殼後和其他青菜混炒,味均鮮美,但貽貝收獲後不易保存,所以曆來多煮熟後加工成幹品。淡菜營養價值很高,並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淡菜性味鹹溫,入肝、腎經,補肝腎,益精血,消癭瘤,對於治療頭暈、睡中盜汗、勞熱骨蒸等很有功效。明代倪朱謨《本草彙言》記載:“淡菜,補虛養腎之藥也。”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淡菜“主虛羸勞損,因產瘦瘠,血氣結積,腹冷、腸鳴、下痢、腰疼、帶下、疝瘕。”

土蛈

白漿酒換泡,去鹽味。換入酒漿,加白糖,妙。

要無沙而大者。

【注釋】

白漿酒:疑即原漿酒。指糧食通過曲發酵成的酒,完全不勾不兌的原始酒液。

酒漿:一般泛指酒水。

【譯文】

把土蛈用白漿酒輪換浸泡,去掉鹽味。再換酒漿浸漬之後,再加白砂糖進去,味道很是美妙。

土蛈關鍵是選沒有泥沙而且個大的。

【點評】

土蛈,又名泥螺、吐鐵。明代《萬曆溫州府誌》記載:“吐鐵一名泥螺,俗名泥螄,歲時銜以沙,沙黑似鐵,至桃花時鐵始吐盡”。清代袁枚《隨園食單·小菜單》“吐”記載:“吐出興化、泰興。有生成極嫩者,用酒釀浸之,加糖則自吐其油,名為泥螺,以無泥為佳。”在今浙江溫州,稱之為泥糍,因其生長在泥塗中;福建閩南地區稱之為“麥螺蛤”,因其盛產於麥熟季節;江、浙、滬一帶也稱之為黃泥螺,因其貝殼微黃,加工醃漬的鹵液也呈黃色或淡黃色。泥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成份,營養豐富又具一定醫藥作用。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泥螺有“補肝腎、潤肺、明目、生津”的功效。

醬鰒魚

白水泡煮,去皺皮。用醬油、酒漿、茴香煮用。

又法:治淨,煮過。用好豆腐切骰子大塊,炒熟,乘熱撒入鰒魚,拌勻,酒釀一烹,脆美。

【注釋】

鰒魚:亦稱“鮑魚”,貝殼橢圓形,生活在海中,肉可食。中醫以其貝殼入藥,稱“石決明”。

【譯文】

用白開水浸泡煮過,去掉鰒魚表層皺皮。再用醬油、酒漿、茴香燒煮,就可以食用了。

另一種方法:把鰒魚清洗幹淨,煮熟。然後把質量好的豆腐切成骰子大小,炒熟,趁熱將鰒魚撒入,調拌均勻,用酒釀烹調,脆美爽口。

海參

海參爛煮固佳,糟食亦妙,拌醬炙肉未為不可。隻要泡洗極淨,兼要火候。

照“鰒醬”法,亦佳。

【譯文】

把海參燒煮爛透,固然不錯;用酒糟醃漬之後再食用,也很美妙;用醬調拌、慢火燒烤,也未嚐不可。隻是需要浸泡清洗得特別幹淨,同時也要注意火候。

依照“鰒醬”的做法烹製,也很好。

【點評】

海參,又名刺參、海鼠、海黃瓜,是一種生活在海邊至8000米的名貴海洋軟體動物,距今已有六億多年的曆史,主要以海底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海參形狀如蠶,色黑,全身凹凸不平、長滿肉刺,肉質軟嫩,營養價值極高,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同鮑魚、魚翅等齊名,是海味“八珍”之一。海參味甘、鹹,性平,無毒,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具有補元氣、滋益五髒六腑、除三焦火熱等功效。據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海參對於提高記憶力、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和糖尿病、抗腫瘤等有一定作用。

蝦米粉

蝦米不論大小,色白明透者味鮮。若多一分紅色,即多一分腥氣。取明白蝦米,烘燥,研細粉,收貯。入蛋腐,及各種煎炒煮會細饌加入,極妙。

【注釋】

明白:白色透明。

蛋腐:即雞蛋羹,詳見後文“蛋腐”條。

會:同“燴”,烹飪方法之一。

【譯文】

蝦米不論大小,白色透明的,味道鮮。如果多了一分紅色,也就會多一分腥氣。取白色透明的蝦米,用火烤幹,研磨成細粉,收藏貯存起來。放入雞蛋羹,以及在煎、炒、煮、燴各種精細菜肴時加入,味道特別美妙。

鯗粉

寧波淡白鯗真黃魚一日曬幹者,洗淨,切塊,蒸熟。剝肉,細銼,取骨,酥炙,焙燥,研粉,如蝦粉用其鹹味黃枯鯗不堪用。

【注釋】

白鯗:專指剖開曬幹的黃花魚。鯗,剖開晾幹的魚。

真黃魚:真黃花魚。

銼:用銼刀磋磨。這裏為切削之意。

黃枯鯗:剖開曬幹的黃姑魚。枯,“姑”字之誤。

【譯文】

寧波的淡白鯗真黃魚一天曬幹而成的,清洗幹淨,切成塊,蒸熟。把魚肉剝下來切細,把魚骨頭取走,用火烤酥,焙幹,研磨成粉,與蝦粉用法相同那種味道偏鹹的黃姑魚鯗是不能使用的。

【點評】

黃花魚名又名黃魚,魚體側扁延長,呈金黃色,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鰾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均列在我國四大海洋業品種中。大黃魚肉肥厚但略嫌粗老,小黃魚肉嫩味鮮但刺稍多。大黃魚尾柄細長,鱗片較小,體長40—50厘米;小黃魚尾柄較短,鱗片較大,體長20厘米左右。黃花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硒和維生素,具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說它甘平無毒,合蓴菜作羹,開胃益氣;晾幹稱為白鯗,炙食能“消瓜成水,治暴下痢,及卒腹脹不消,消宿食,主中惡,鮮者不及”,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延緩衰老,對體質虛弱、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具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黃姑魚為暖水性中下層魚,與小黃魚有所相似,成魚一般體長20—30厘米,頭鈍尖偏小,尾部稍短,體背部淺灰色,兩側淺灰色,胸、腹、及臀鰭基部略帶紅色或橙黃色,有多條黑褐色波狀細紋,斜向前方,尾鰭呈楔形。黃花魚與黃姑魚隻一字之差,但味道相差很大。黃花魚味道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

薰鯽

鮮鯽治極淨,拭幹。用甜醬醬過一宿,去醬,淨油烹。微晾,茴、椒末揩勻,柏枝薰之。

紫蔗皮、荔殼、鬆殼碎末薰,更妙。

不拘鮮魚,切小方塊,同法亦佳。

凡鮮魚治淨,醬過,上籠蒸熟,薰之皆妙。

又,鮮魚入好肉湯煮熟,微晾,椒、茴末擦,薰,妙。

【注釋】

揩:擦,抹。

【譯文】

新鮮鯽魚處理得特別幹淨,擦幹。用甜醬醬漬一夜,去掉醬,幹淨菜油烹熟。稍微晾曬後,用茴香、花椒末將魚身擦抹均勻,再用柏樹枝熏烤。

用紫色甘蔗皮、荔枝殼、鬆子殼的碎末熏製,更好。

不論哪一種鮮魚,切成小的方塊,用同樣的做法,味道也一樣好。

但凡新鮮魚肉,處理幹淨,用醬醬漬,上籠蒸熟,熏烤之後,都很美妙。

又一種方法:把新鮮魚肉放進好的豬肉湯裏煮熟,稍微晾曬一下,用花椒、茴香末擦抹魚身,然後熏烤,味道美妙。

海蜇

海蜇洗淨,拌豆腐煮,則澀味盡而柔脆。

切小塊,酒釀、醬油、花椒醉之,妙。糟油拌亦佳。

【譯文】

把海蜇清洗幹淨,拌上豆腐燒煮,則海蜇的澀味就會散盡而變得柔軟脆美。

把海蜇切成小塊,用酒釀、醬油、花椒醉漬,味道很妙。用糟油調拌,也很好。

鱸魚膾

吳郡八九月霜下時,收鱸三尺以下,劈作鱠,水浸,布包瀝水盡,散置盆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膾拌勻。霜鱸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謂之“金虀玉鱠,東南佳味”。

【注釋】

吳郡:古郡名。治今江蘇蘇州,轄今江蘇蘇州、無錫等地,以及浙江杭州、嘉興等地。

鱠:同“膾”,細切的魚或肉,這裏指將魚先劈成薄片,再細切成條。

香柔花:即香薷,又名香葇、香茸、香菜、蜜蜂草。味辛性微溫,無毒,可作蔬菜食用,可供藥用,也可提取芳香油,可用於傷暑、水腫、心煩脅痛、鼻血不止。

霜鱸:霜後鱸魚。

金虀玉鱠,東南佳味:語出唐代劉《隋唐嘉話》:“吳郡獻鬆江鱸,煬帝曰:‘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虀,同“齏”,搗碎的薑、蒜、韭菜等。

【譯文】

在蘇浙地區,農曆八九月下霜的時候,取三尺長以下的鱸魚,劈成薄片,再切成細條,用清水浸泡,再用布包好,把水分瀝幹,散放在盆裏。取香薷的葉子,間隔著切細,和鱸魚肉調拌均勻。霜鱸肉潔白如雪,而且沒有腥味,人們稱作“金齏玉膾,東南佳味”。

【點評】

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蓴羹、鱸魚,因懷念家鄉的美食而辭官回鄉。唐代房玄齡《晉書·文苑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蓴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唐代詩人李白《秋下荊門》詩曰:“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此行不為鱸魚,自愛名山入剡中。”

金齏玉膾,最早記載見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八和齏》:“蒜一、薑二、橘三、白梅四、熟栗黃五、粳米飯六、鹽七、醬八。”所謂金齏,是指齏中的熟栗黃,“諺曰:金齏玉膾,橘皮多則不美,故加栗黃,取其金色,又益美味甜”;玉膾,是指魚肉白色如玉,但未明確用什麼魚。至隋煬帝時,玉膾才明確指為鱸魚片,且將切過的香柔花葉,拌和在生鱸魚片裏,增色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