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的養生指南30(1 / 3)

足,至關重要 足於健康的重要

了解足部經絡、穴位

“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凡直行的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來,網絡身體各部分的支脈叫做“絡脈”。經絡係統可能包括現代醫學的神經、血管、內分泌等係統的組織和部分功能。中醫認為:人體的髒腑器官、四肢百骸、五官七竅是透過十四經絡彼此聯係、互相協調。其間各經脈中的“氣血”川流不息、相互貫通,具有感應傳導的作用,將人體組成一個完整係統的有機整體。人體的任何一部分若發生異常,都會影響髒腑間生克、製約的變化,透過經絡,把各種病理現象反映在體表,也是外邪由表入裏和髒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

足部經絡包括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環,共有66個穴位。掌握修腳術,了解足部經絡和穴位是必須的。

足部經絡

足部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足陽明胃經止於足次趾的外側端,其支脈進入足大趾和足三趾;足太陽膀胱經經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足少陽膽經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足大趾。足三陰經脈分別與其相表裏的陽經相交。足太陰脾經起於腳踇趾根部內側後方,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底部,足厥陰肝經起於踇趾外側端。《素問?厥論》篇中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裏。”闡明了足與周身陰陽經絡的密切聯係。足也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的根部、本部所在部位,其經脈的五腧穴也多分布於足,這些腧穴都可用於治療遠隔足部的頭、麵、五官、髒腑、軀幹等部位的病症,或對全身的某些功能狀態起到調整作用,並可收到較為顯著的療效。

足部穴位也是四通八達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有時也被稱為“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等名稱。在足部共有66個穴位。

足陽胃經的足位五個穴位

1.解溪

解溪穴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此穴主治腹脹,便秘,胃部不適,頭痛,眩暈,癲狂,下肢痿痹。

2.衝陽

此穴在足背最高處,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此穴主治胃部不適,食欲不振,口眼斜,麵腫,牙痛,癲狂痛,足痿無力等症。

3.陷穀

此穴在足背,第2、第3趾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如果你出現麵浮身腫,目赤腫痛,腸鳴腹痛,熱病,足背腫痛等症時,可按摩此穴。

4.內庭

此穴位於足背,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主治牙痛,咽喉腫痛,口,鼻出血,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等症。

5.厲兌

厲兌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當我們有胃部不適、惡心、神經官能症、鼻出血、牙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等症狀時,可以按摩此穴。

足太陽膀胱經的足部八個穴位

1.昆侖

昆侖位於足部外踝後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當我們跟腱疼痛、踝關節痹痛、頭痛、項強、目眩、鼻出血、癲痛、難產、腰骶疼痛、跟部腫痛時,可按壓此穴。

2.仆參

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穴直下,跟骨外側,赤白魚際處。此穴主治跟腱疼痛、腳關節疼痛、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痛。

3.申脈

申脈在足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處。按壓此穴,可緩解頭痛、眩暈、癲狂病、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等症。

4.金門

金門在足外側,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按壓此穴,可緩解頭痛、癲痛、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坐骨神經痛。

5.京骨

京骨在足外側,第5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按壓此穴,可主治膀胱疾病、頭痛、項強、目翳、癲痛、腰痛、腳痛。

6.束骨

束骨就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按壓此穴,可主治肩痛、高血壓、頭痛、項強、目眩、癲狂、腰腿痛。

7.足通穀

足通穀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按壓此穴,可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出血、癲狂等症。

8.至陰

至陰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按壓此穴,可主治感冒引起的肋間疼痛、頭痛、目痛、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難產。

足部膀胱經穴圖

足少陽膽經的足部五個穴位

1.丘墟

丘墟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按壓此穴,可主治足關節痹痛、腳麻木、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瘧疾。

2.足臨泣

足臨泣位於足背外側,第4趾本節(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按壓此穴,可主治足部痹症、扭傷、腳麻木、目赤腫痛、脅肋疼痛、月經不調、遺尿、乳痛,瘰鬁、瘧疾。

3.地五會

地五會在足背外側,足4趾本節(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第4、第5骨之間,小趾伸肌腱內側緣。按壓此穴,可治腳趾麻木、痛經、胃脘痛、頭痛、目赤、耳鳴、脅痛、乳癰、內傷吐血、足背腫痛。

4.俠溪

俠溪在足背外側,第4、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按壓此穴,可治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脅肋疼痛、發熱、乳癰、老花眼。

5.竅陰

竅陰位於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按壓此穴,可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發熱、失眠、脅痛、咳逆、月經不調。

足部膽經穴圖

足太陰脾經的足部五大穴位

1.隱白

此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當我們出現胃脹、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時,可按壓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