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層麵體現在信息化的過程不僅僅是信息化項目的實施,信息化建設效益的產生在於信息係統整個使用過程。很多企業高層在做信息化決定的時候,注意力總是停留在信息統的選型和實施,很少考慮係統實施完成後如何確保係統能夠為各個部門人員提供及時、完整、準確的信息,以為“水龍頭一開,出來的就一定是幹淨的自來水”。事實上,係統的效益是靠人用出來的,這個“用”同樣涉及到企業的方方麵麵。
首先,係統的維護。這個維護在這裏除了企業具備能夠讓係統正常運行的流程、人員和技能之外,還必須具備使係統動態地適應業務發展變化的能力,即如何考慮係統對企業業務動態發展的適應性。要確保係統為企業不斷創造價值,就需要係統持續改進滿足業務和管理的變化。
其次,信息化的結果就是企業的業務和管理越來越依賴信息係統,但係統在為企業帶來正麵收益的同時,企業的“一把手”也要考慮係統本身的脆弱性會產生企業業務的風險。
第三,企業信息化的一個特征就是信息技術為企業業務戰略實現創造條件。因此,信息組織在企業中的作用必須重新定義和定位,應該從扮演輔助性作用的角色,轉變為能夠提供企業業務決策建議的重要貢獻者。顯然,缺乏對企業信息係統運作和管理的全麵思考,光做好項目實施這一“點”,企業是無法對信息化的收益有過多期望的。
第四個層麵體現在企業原有係統和未來係統之間的取舍。許多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普遍都已有各類係統和基礎設施。在新的一輪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無論是對業務的影響深度,還是對企業內部和外部所涉及的廣度,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目前,許多企業使用的係統多數是基於業務職能部門或業務功能的係統,例如財務係統、進銷存係統、銷售管理係統等等。這些係統雖然功能比較單一,但由於使用多年,使用者已經非常熟悉他們的特點。另外,企業前前後後也投入了不少資金,如果棄之,確實比較可惜。不少企業在做信息化決策時常常對這類“曆史”遺留係統顯得無從著手,常常希望通過集成等方式來解決與未來係統整合的問題。
對於這種局麵,企業應該從業務需求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任何係統的“去”與“留”首要考慮它是否支持企業未來的發展需要,是否直接影響目前信息化建設的展開,是否未來更全麵的係統能取代?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應該考慮放棄。原有係統的評估必須基於企業現在和未來業務需求和發展來進行,過分注重這些孤立的係統而影響企業全麵的信息化建設是不值得的。當然,各個企業麵臨的問題和所處的環境不同,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企業信息化的目的不是著眼於企業局部收益。
在以上四個層麵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所有的選擇事實上是局部和整體之間的博弈,這些“點”與“麵”的交錯就要求企業正式開始信息化建設前必須要有一個全麵的思考、論證和比較過程。麵對上述這些問題,許多正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企業的老總有這樣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那就是:思路決定出路,全局決定格局。
合理組合員工 確保企業決策成功
一、了解決策的類型是企業決策成功的第一步
按決策的性質可將其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按其形態分為規範性決策、非規範性決策;按其規模和影響分為個人決策、團體決策、國家決策、國際決策;按其層次分為戰略決策、戰術決策和戰役決策。
1.確定型決策
是指提供決策選擇的各種可行性方案所需的條件:是已知的,並且能準確地了解決策的必然結果。確定型決策最為關鍵的,是決策者必須有專業知識,至少懂得使用專門人才,才能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做出判斷,決策最佳方案。在決策之後,還必須有“孤注一擲”的決心,竭盡全力去獲得最佳結果。
2.風險型決策
是指有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它們的概率值大致可以事先估計出來的決策。風險型決策具有下列五個條件:一是存在著決策人企圖達到的一個明確目標;二是存在著決策人可以選擇的兩個以上的行動方案;三是存在著不以決策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四是不同的行動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狀態下的損益可以計算;五是未來將出現哪種自然狀態,決策人不能肯定,但其出現的概率,決策人大致可以事先預測。
3.非確定型決策
是指存在兩種以上自然狀態,而它們的概率值又無法預測的決策。對於非確定型決策,由於事物本身的不確定性,應當走一步看一步,在探索中前進,既不能過於自信,更不能輕率魯莽;要力求多方案並進,使其向風險型決策,繼而向確定型決策轉化。
4.規範性決策
是指決策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需要解決的一般性決策問題,它們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複出現,其產生背景、特點及內部與外部的有關因素已全部或基本上被決策人掌握。決策者僅僅依靠長期處理此類問題的經驗,便可較好地完成此類決策。目前,國外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已逐步采用自動化的決策係統,決策者隻要把相關數據輸入計算機,就可得出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