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不是下命令那麼簡單 決策是一門講科學的學問
一、管理者要先了解什麼是決策
決策是人類社會確定方針、策略的大計活動。它涉及到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和集體的各種行動都受決策的支配,它是有意識地指導人們的行動走向未來預定的目標。通常講的管理“拍板”,指的就是決策,但絕不能把決策僅僅理解為一瞬間的“拍板”,它包括決策前的提出問題、搜集資料、預測未來、確定目標、擬訂方案、分析估計和優選以及實施中的控製和反饋、必要的追蹤等全過程。
由此觀之,決策定義的內涵包括:
1.決策總是為解決某一問題作出的決定。
2.決策是為達到確定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也無法決策。
3.決策是為了正確行動,不準備實踐,用不著決策。
4.決策是從多種方案中作出的選擇,沒有比較,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
5.決策是麵向未來的,要作出正確的決策,就要進行科學的預測。
從認識論上考察,決策過程就是一個主觀反映客觀的動態認識過程,是從實踐中獲得規律性認識並形成概念,再從抽象到具體形成決策以付諸實踐的過程。實踐既是決策的起點又是它的終點,決策過程是認識論中兩個飛躍的中間環節。這個過程貫穿著人的邏輯判斷,特別是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問題源存在於實踐中,而要從問題中揭示其固有的本質,保證概念開發的正確並作出科學的決斷,必須靠理性思維的抽象力。決策在實施中發現了偏離目標的震蕩,發現了同客觀規律的反差,經過反饋進行再認識,修正主觀認識,調整決策以同實際達到具體的、動態的統一,這就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決策過程。
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要區別決策研究同決策行動兩個環節。決策研究是智囊團的職責,集中體現在“謀”上。而決策行動是管理者的職能,集中體現在“斷”上。謀與斷是有聯係的,多謀才能為善斷創造條件,但“謀”不能取代“斷”,“斷”又不能脫離“謀”,“謀”得不科學,由智囊團負責,“斷”得失誤,要由管理者負責。“謀”與“斷”要分工,各盡其責。
科學決策要求按科學的決策程序辦事,要求依靠專家集團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提供方案,也要求管理者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決斷。
二、實行企業信息化決策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企業決策者往往在如何推動信息化建設,如何選擇合適的切入點等方麵,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很多時候,這個“難”並不是在於缺乏資金,而是不知道信息化的側重點,是基於解決目前業務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應該從企業未來發展的戰略角度審視信息化的規模和策略;是從解決現有係統的集成問題,還是放棄原有的係統另起爐灶;是項目並行展開,還是由局部到整體企業決策者往往不知道信息化的側重點,是解決目前業務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應從戰略角度審視信息化的規模;是項目並行展開,還是由局部到整體。這些現象通常可以理解為企業信息化中的“點”與“麵”的選擇。
這些現象通常可以理解為企業信息化中的“點”與“麵”的選擇。這個“點”和“麵”在企業信息化過程中處於四個不同的層麵。
第一個層麵體現在信息化給企業所帶來的價值這個問題上,企業不同的層麵有不同的理解。對於企業高層,他們往往比較關心信息化建設需要多少資金,投資回報有多大,是否能為企業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機會,信息化對已經成形的業務運作體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影響企業上市等問題。顯然,這些問題涉及的都是企業宏觀管理上的問題,對於把握全局的決策人員來說,他們更注重信息化的收益對實現企業戰略構想的作用和意義。
對於業務部門來說,信息化對自己部門的影響是其首要考慮的問題,提得最多就是如何解決業務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比如客戶定單的處理問題,生產提前期,安全庫存的問題,財務報表生成的問題。顯然,相對於企業的決策層來說,他們的關注更多的是係統能否很好地解決企業的具體業務需求和問題,而非從企業整體的角度來考慮。
對於信息係統的直接使用者來說,他們的要求似乎要簡單很多,能否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係統操作是否簡單,係統是否易用並降低工作負荷。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內部在不同層麵上對信息化價值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業信息化建設在決策階段無法達成一致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指企業上下是否都認可和支持全麵的信息化建設。媒體也好,學術研究機構也好,往往把信息化稱為“一把手工程”。其實如果企業上下無法在“信息化能給企業帶來怎樣的價值”這個問題上達成一致,“一把手”的作用也還是有限的。企業管理層更多的是從“麵”的角度看待信息化,即管理的整體有效性;具體的係統操作人員則更加注重係統這“點”上的先進性和易用性,即具體業務的有效性。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需要使用一種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來描述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業務之間到底存在一種怎樣的關係。
第二個層麵體現在企業業務的需求和係統實現之間的關係。不少企業在業務運營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覺得需要係統才能夠解決。與此同時,市場上現有的軟件係統確實能夠不同程度解決那些問題,結果企業把信息化與實施某些軟件係統直接掛鉤,甚至信息化成了實施某些軟件的代名詞,許多企業的信息化方案事實上是軟件的實施方案。這種現象可以理解為企業把“點”作為“麵”來認識了。
企業在業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雖然是以“點”的形式出現,但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由涉及到企業各個方麵的因素組成的。許多時候,企業不能以“頭疼醫頭,腳疼看腳”的思維來分析存在的問題,應該從企業整個生產和管理流程的角度來梳理和分析。軟件的使用必須是在對業務流程全麵的需求分析後才能確定。一千家企業有一千個特征,沒有一個企業是一模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任何一個軟件係統不可能解決企業所有的問題,即使解決,仍然以“點”為主,而不是全麵的解決為最終結果。那麼,在做出軟件係統選擇之前,企業就必須要明確選擇軟件的標準,例如項目收益標準、業務需求標準和技術標準是什麼,期望值是什麼?為什麼許多企業對某些業務信息係統的實施後的結果不滿意,就是因為企業把係統帶給企業“點”上的收益與企業整個業務運作的全“麵”的改善一同考慮了。信息化帶給企業的價值不是隻決定於使用何種軟件和係統,更多的在於企業對自身業務、戰略的深入理解和對信息係統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