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管理者必備的管理智慧24(2 / 3)

4. 管理者需要有係統地了解組織:清楚地了解任何作為的目的所在,進而了解造成的結果(或成或敗),其各部分互動和相依作用。所有的產出,不管有利或無利,都是係統及其互動(而非人們的不適任)所造成的。

5. 凡事都屬於更大係統之部分。管理者要想了解現況,就必須了解每努力所屬的更大係統及與其它係統的互動。

6. 改變了係統,也就改變了人們的所作所為,而改變人們的作為,卻並不能改變係統。

7. 任你多會組團隊、讓人人責任清楚、人人都被“灌能”、實施了資金製、有種種激勵措施、人人依績效給薪酬,這些都無法彌補功能上失靈了的係統。

8. 管理者必須了解變異,以及共同因變異與特殊因變異之間的不同。

從原本無趨勢處,看出趨勢來。

對原本有趨勢,卻視而未見。

把問題怪罪於無力控製它的人

讓有些單憑運氣的人居功。

無法了解過去的績效。

未能預測未來的績效。

不了解其係統,或不知如何改善它們。

9. 管理者必須把(計劃、執行、研究、行動)循環練就到成為直覺,並把自己看成是實驗及學習的帶領人,而非指揮者和控製者。

10. 管理者需要了解(必需與非必需)變革之間的差異,以及“變革與改善”之間的不同。管理者必須知道該做那些事,才能確保所提的變革會成為改善。變革需要知識。改善需要深遠(淵博)知識。

11. 管理者需要了解激勵,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之間的不同。他們無法真正激勵別人,而如果硬想激勵別人,可能會有反效果。不過,管理者需要了解他們自己,倒能令人士氣低落(反激勵)。

12. 管理者必需了解,在解決問題與計劃變革時,人們的參與與介入很重要。有參與才會使得決策製定、解決方案、結果和改善等做得更好。埋頭自行苦幹、或偷偷地幹、或威脅非變革不可等做法,都會對組織及人們造成莫大的傷害。

13. 管理者可要設法了解散組織文化的真象,切記,這可能是人們最不能夠了解的。

14. 沒有個人的、麵對麵的關係,也就沒有管理可言。管理者會創造並促進組織內、和組織間、及組織外的個人關係網路。

15. 管理帶領組織,必須把範圍小而深耕(“一寸寬一裏深般”)、有焦點的路數。做事寧少而精實,絕不多而粗陋。

16. 管理者要發展出清晰而一致的組織目的,並持續地提醒成員:所作所為的目的何在。

17. 管理者需要由[顧客與組織互動後會獲得什麼能力]來了解組織的目的。

18. 管理者需要一種[顧客優先]的新視角,協助組織的人來界定[從顧客角度看,什麼才算把工作做得好]。

19. 回饋為改善之“母奶”。管理者需要建立起從顧客到組織的持續回饋環。而在組織內部,管理需要促進“以係統及流程為基礎”的持續回饋環路的創立與維持。

20. 管理者需要一強勁的現場感(直接流向外部顧客的工作流程),而了解現場,為落實日常“顧客導向”之重要工作一管理者對此要設定為優先,並給予支持。

21. 對於一再重複發生的事情,管理者需要促進標準化,並了解每個人的標準化工作流程,如何與其它流程,及在更大係統適合。

22. 管理者需要了解,過分簡易化、形式化的標準化路數,(例如ISO9000)與另一更以係統為基礎、全盤性、整合性的標準化路數,二者之間的不同。後者背後有更深遠的改善哲學和更廣大脈絡。

23. 管理者需要使用,並推廣流程圖—它能顯示係統和流程如何展開,以及個人或小組工作如何與更大的工作流程配合。

24. 管理者需要帶領大家,移除、打破內部障礙,並根據協調、合作、互依原則,來創造互動的係統和流程。

25. 管理者要能不為最近流行、時尚的管理所左右。

26. 管理者要能管理人們,在突破式改善、與大規模係統變革上,有計劃和行動之能力。

27. 管理者必須帶領大家,寫出目的、使命、遠景、和價值觀。它們要抓住企業或組織的獨特性,而不流於泛泛空談;它們要發自內心,而不是文字遊戲。

28. 管理者需要帶領建立係統與過程,以便例行地募集、分析關鍵數據。它們可批示組織的健全、需求和機會等方麵的關鍵訊號。

29. 管理者必須堅信:計劃並不隻是確認標的與優先序,更要進一步指出,達成它們的充分而必要的各種方法和活動。

30. 管理者不隻需要帶領計劃的過程(建立優先序及所需要達成的方法),也要帶領評審或檢討的過程。管理者要拜訪從事改善活動的人們,問些有意思的問題,挑戰他們的潛力,並給予必要的支持。

31. 管理者需要能了解,並能欣賞清楚而可行的作業定義(或運作定義)的重要性,特別是要能從顧客的觀點來界定各特性。

32. 管理者要發展出對“聰明的衡量方式”有一直覺的反應能力,而不止隻知道一些過份簡化、傳統的和無用的衡量指標。全組織的人必須知道要衡量些什麼,如何衡量,為何衡量它很重要,如何解釋數據,以及數據在“說話”時,如何來反應。

33. 管理者需要改變觀念,把自己看成:

①更象教練而非導演

②更象實驗者而非控製者

③更象考核家而非意見提供者

④更象探索者而非檢驗者

34. 管理者需要能體會出[問些好問題]的重要性,及發展出[善問]之本能。

35. 管理者必須知道如何才叫“善於傾聽”以及如何練習、達成該境界。

36. 管理者太常在口說上強調人本思想,而在事實行為、措施上卻不然。管理者必須了解這種偏差,而追求言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