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獲獎演講——獲獎人成就和口才的展示(1)(3 / 3)

奧巴馬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致辭全文中,提到“戰爭”44次之多,但提到“和平”隻有31次。同時,向來在外交政策上絕口不提“恐怖主義”的奧巴馬,也在和平獎頒獎現場首次提到這個字眼。奧巴馬在這篇演講中還一再表示,他拒絕設定超出美國責任、能力或利益範圍的目標。他說:“過去幾年裏,我們失去了那種平衡。”

奧巴馬這篇回歸美國利益出發點的演說,得到其國內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的一致“稱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指出,不論是自由派或保守派,美國的政治權威大多同意奧巴馬的演說內容。

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時致辭

美籍華人教授 丁肇中

1976年

國王、王後陛下,王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更是從實驗中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說明提示:

丁肇中因發現了質量大、壽命長的J粒子而榮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基金會等單位為獲獎者舉行的宴會上,按禮節,獲獎者應致一個簡短的答詞。按照慣例,答詞以獲獎者本國的語言進行。此前,丁肇中曾翻閱過以往有關諾貝爾獎的材料,發現在眾多獲獎者答詞中竟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決定用中文書寫自己的答詞,以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

但丁肇中的願望遭到了美國官方的阻止。美國官員說,你已經是美國公民,就應當用英文書寫答詞。丁肇中理直氣壯地說:“我確實加入了美國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國領獎,用什麼文字書寫是我的自由。”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人士又提出,我們這裏沒有中文打字機,你用中文書寫我們不能打印分發。丁肇中說:“我用手書寫,請你們代為複印。”丁肇中的這一片赤子之情,令世人為之感動。最後經協商,采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丁肇中在致答詞時先講漢語,後用英語再複述一次。輪到丁肇中致辭了,他精神抖擻地走到講台中央,用流利的漢語做了以上熱情洋溢的演講。

丁肇中這短短兩百多字的演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聽著他的中國普通話,與會的人們因聽不懂而紛紛交頭接耳,當他用英語複述時,會場上的氣氛平靜下來,與會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致辭完畢後,他們向丁肇中報以長時間的掌聲。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作家的孤獨巔峰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厄尼斯特·海明威

1954年

不善於演講的我,隻想在這裏感謝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委員們慷慨授予我這項榮譽。

任何作家,當他知道還有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沒有獲得此項獎的時候,都不可能心安理得領獎而不感到受之有愧。這裏我們不必一一列舉這些偉大作家的名字。因為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根據他的知識和良心列出自己的一份名單來。

我在這裏要求自己國家的大使,代我宣讀這篇演說,而又想把一個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說盡,可能是不容易的。一個人作品中的一些東西可能不會馬上被人理解,在這點上,有時他是幸運的;但是久而久之,它們終究會十分清晰起來,根據它們以及作家所具有的點石成金本領的大小,作品會使作家不朽或被遺忘。

寫作,在其處於巔峰狀態時,是一種孤獨的生涯。各種各樣的作家組織固然可以減輕作家的孤獨,但我懷疑它們未必能促進作家的創作。一個在眾人簇擁之中成長起來的作家,固然可以擺脫他的孤寂之感,但他的作品往往就會流於平庸。而一個在孤寂中獨自工作的作家,假如他確實超群出眾,就必須每天麵對永恒,或麵對缺少永恒的狀況。

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應該是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領域的一個新的起點。它應該永遠去嚐試那些從來沒有人做過或別人沒有做成的事,這樣他才有獲勝的機會。

◎說明提示:

本文為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在授獎儀式上的演說詞。海明威本人未出席這次授獎儀式,此文由當時美國大使約翰·C·卡波特代讀。

這篇演講雖語言寥寥,但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全篇語言平實樸素,感情真摯,毫無故作姿態的意思。

海明威(1899~1961),美國著名小說家,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紅十字會救護車司機,在意大利前線受傷。後作為《多倫多明星日報》駐外記者赴法國,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裏》於1925年出版。20世紀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一批流落歐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滅感,小說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勝者無所得》(1933)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戰場的經曆為背景,描寫一對戀人的幸福被戰爭摧毀的悲劇;《喪鍾為誰而鳴》(1940)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題,描寫一名美國誌願兵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犧牲精神。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2)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麵對失敗時的頑強拚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其他作品還有《死在午後》(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沒有的》(1937)、《過河入林》(1950)等等。

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不僅文體簡潔,而且語言生動明快,對美國文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美麗的微笑與愛心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特蕾莎修女

1979年

感謝上帝給我們在這裏聚會的機會,為我們帶來諾貝爾和平獎,我想我們在這裏共同用聖芳濟一章禱文來祈禱一定是非常適宜的。我們每天接受聖餐後,都要用這段禱文來祈禱,因為它適合於我們每一個人。我總想弄明白的是,四、五百年以前當聖芳濟撰寫這段禱文時,當時的人們一定遇到了和我們今天一樣的困難,我們將這段禱文修改得更加適合今天的狀況。我想在場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有了這份禱文,讓我們共同來祈禱:感謝上帝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大家今天聚在一起,和平獎的獲得告訴我們,我們生來就是要為和平而生存,它也告訴我們,基督除了沒有原罪外,他和我們簡直沒有兩樣,他明確地告訴大家,他給眾人帶來了一個喜訊。

這個喜訊就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盼的和平的願望,也是我們都欲得到的——一顆維護和平的心。上帝是如此熱愛我們這個世界,他不惜將自己的兒子都貢獻出來,當然,這對他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上帝是忍受何等的痛苦,才將自己的兒子貢獻給我們這個世界啊。然而,當他將自己的獨生子送給少女瑪利亞時,她又是如何對待基督呢?當他闖入她的生活中時,她厭惡將這個喜訊傳播給世人。當她走進她的表兄家時,這個未出世的孩子已經在她的腹中歡躍。這個孩子便是第一個為我們帶來和平訊息的使者。他,這個名叫基督的人認識和平王子,他把和平帶給你,帶給我。但是作為男子漢的他仍嫌做的不夠,他用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壯行動,來向我們表示他對我們偉大的愛。他是為你,為我,為那些身患麻風病,為那些因饑餓而將死的人,為那些赤裸著身體橫臥在加爾各答和其他城市的大街上的窮人,為在非洲、紐約、倫敦和奧斯陸的窮人而獻身。他用他的死來勸告我們相互同情、互相愛戴。福音書中講得非常清楚:“像我愛你們一樣去愛;像我的父親愛我一樣去愛。我愛你們。”他的父親正是因為深深地愛著他,才把他貢獻出來。我們彼此間也應該互相愛戴,應該像上帝對待他的兒子那樣,彼此將愛心貢獻出來。如果我們說“我愛上帝,但是我不愛我的鄰居”,這是遠遠不夠的。聖約翰說:“如果你說隻愛上帝,不愛鄰居,那麼你就是一個說謊的人。”如果連每日相見,彼此接觸,和你住在一起的鄰居都不愛的話,那你怎麼能愛一個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去認識愛的含義。愛是實實在在的,是痛苦的。

基督忍受了極大的痛苦來愛我們,愛使他受難。我們一定要牢牢地記住他的愛。他將自己變成麵包來讓我們充饑,就是讓我們滿足對上帝的饑渴,因為我們生來就是要體驗這種愛,我們生來就是要愛別人,被別人愛。基督之所以變成一個男子漢來愛我們,就是要我們盡可能地像他愛我們那樣去愛別人。他故意把自己扮成一個饑餓的人、一個衣不蔽體無家可歸的人、一個病人或者一個犯人,或者一個孤獨的人、被遺棄的人。他對我們說:“是你們拯救了我。”他渴求我們對他的愛,就如同窮人們渴求我們對他們的愛是一樣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這種饑渴,也許這樣的饑渴恰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家裏。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曾經訪問過的一家養老院。這家養老院裏的老人都是兒女將他們送來的。盡管這裏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甚至還有點奢華,但是這些老年人卻都坐在院子裏,眼睛盯著大門看。他們的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我轉向一位老姐姐,問她:“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些衣食不愁的人總是望著大門?為什麼他們臉上沒有笑容?”

我已經太習慣看到人們臉上的笑容,甚至那些掛在垂死的人臉上的笑容。但是在這裏,我看到的是一種對愛心的期盼。那位老姐姐對我說:“這裏幾乎天天都是如此,他們每天都在期盼著,盼望他們的兒女來看望他們。他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刺傷,因為他們是被遺忘的人。”瞧,這就是世上存在的另一個種貧乏,被愛心遺忘的貧乏。也許這樣的貧乏已經悄悄來到我們的身邊和我們的家庭中。也許就在我們自己的家庭中,已經有成員感到孤獨。也許他們的心已經受到傷害,或許他們處於某種焦慮不安的狀態。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可能我們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煩惱。類似的事情是否已經存在我們的家庭呢?如果是,我們又如何來包容那些心裏感到孤獨的家庭成員呢?假如你是母親的話,你是否能寬容自己的孩子呢?西方國家最令我吃驚的,是許多男孩、女孩吸毒的現象。我總想搞明白這個問題究竟是誰造成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是:因為他們的家庭中沒有人寬容、善待他們。他們的父母也許因為工作太忙而沒有時間照顧他們,可能一些年輕的父母過分忙於事務,致使孩子在街頭遊蕩,甚至染上了惡習。我們今天在談論和平,而這些事情恰恰都會破壞和平。

我們讀聖經時,會讀到上帝說過的一句話:“即便是一個母親遺棄了她的孩子,我也不能遺棄你們。我要將你們握在掌心裏保護你們。”我們被上帝保護在他的掌心中,我們是如此地貼近他,就像是未出生的孩子蜷臥在他的掌心裏。我們可以這樣分析這句話,前麵的部分談到“即便是一個母親遺棄了她的孩子……”按照常理說,這簡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然而他在後麵又說:“即便……我也不能遺棄你們。”這後一句尤其使我感動。這是一句深深地撼動我心靈的至理名言。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聚在這個地方,全是靠了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需要我們。如果他們不想要我們的話,我們絕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我們需要自己的孩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然而還有其他數以百萬計的人,他們是怎麼想的呢?今天的印度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關懷著孩子們的成長,而在非洲卻有許多孩子正在死於營養不良或饑餓……我在此向人們呼籲,向全世界人們呼籲——“讓我們奪回孩子的生命”,因為這個時代是孩子們的時代。今年是保護兒童年。今年年初,我曾經講過,我們都為孩子們做了些什麼呢?我逢人便講:“讓我們在這一年裏保證每一個孩子的順利出生。我們需要那些未出生的孩子。今天是今年的最後一天。我們是否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呢?我要告訴你們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我們用領養的方式開展了向墮胎的鬥爭。我們挽救了成千上萬的小生命。”我們靠醫療站、醫院和警察局來向人們發出通告:“請不要虐殺孩子,我們收養這些孩子。”於是,一天中的每一小時都會有人給那些未婚先孕的婦女打電話,通知她們:“請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會照顧你,我們將收養你的孩子,給孩子找一個良好的家庭。”上帝保佑,我們找到了許多需要領養孩子的家庭。此外,我們還做了一件漂亮事。我們將許多街頭流浪的人、乞丐召集起來,給他們上課,組織他們按照我們的計劃組成自然家庭,並收養被遺棄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