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嚐輒止,而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勸學篇》中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現實中,不少人都有長期堅持、積少成多,最後取得驚人收獲的讀書經曆。有人研究過,一個人每天閱讀一小時,三年之後可以變成某一問題的專家。領導幹部要善讀書,一個重要方麵就在於利用好時間,養成堅持不懈的習慣。一要發揚擠勁。爭取每天擠出一定時間讀書,特別要善於把各種零碎時間利用起來讀書。二要發揚鑽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要反複讀、仔細品,甚至把相關書籍和背景材料找來對照讀、比較讀,徹底琢磨清楚。三要發揚韌勁。讀書最可貴的是終身堅持,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孜孜不倦地讀書。“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接受力強,應該抓緊讀一些對自己終身成長具有關鍵性作用和決定性影響的好書。中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充裕、閱曆豐富,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裏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中央黨校是我們黨最高層次的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在倡導領導幹部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方麵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教學培訓計劃同推動學員讀書有機結合起來,利用這裏的有利條件,係統推薦好書、及時推薦新書、定期組織讀書報告會等形式,為學員讀書學習提供豐盛的“知識大餐”、“知識套餐”,發揮好幫助學員獲取書本知識的“大講台”作用。要通過深化教學改革、提高科研水平、加強學員管理,讓學員在黨校期間感受高質量的教學服務,接受高層次的知識傳播,發揮好促進學員學習成長的“充電器”作用。要通過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鼓勵教職員工勤奮讀書,要求全體學員認真讀書,帶動黨員幹部熱愛讀書,發揮好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火車頭”作用。
同誌們在緊張的工作中專門集中一段時間到中央黨校參加學習,是多讀書、讀好書的難得機會。希望大家專心致誌、心無旁騖,遵守紀律、抓緊時間,科學安排讀書學習計劃,提高讀書學習效果,豐富知識,增強能力。
最後,祝全體學員在校期間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學習進步!
◎說明提示:
2009年5月13日,中央黨校舉行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出席開學典禮並講話。
習近平,男,漢族,1953年6月生,陝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1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央黨校校長。
論法國農民教育(甘必大)
論法國農民教育
甘必大
我國農民在文化知識方麵比其他受過教育有文化的階級落後了幾個世紀。他們和我們之間距離很大。我們受過當代高級的或科學的教育;雖然我們那時代的那種教育還不算完善。我們學會讀曆史,學會了使用語言說話。
然而,說來痛心,我們的同胞竟有這麼多人連話也說不清楚!啊,農民盡管終年勞碌,從事耕作,卻任勞任怨,肩負起每日勞作的重擔,唯一的安慰隻是把祖傳的那點土地留給子孫,最好能再增添一分半畝。他們的熱情、歡樂與恐懼都傾注在這份祖傳產業的命運上了。對於外界社會,他聽到的隻是些街談巷議,鄉裏傳聞。他受害於奸詐狡猾之徒。他不自覺地打擊了使他受惠的革命,卻忠心耿耿地向他既敬且畏的那個社會文上自己的血汗和租稅。但他的作用也就到此為止了。如果你和他談原則,他會茫茫然一無所知。
因此,我們必須著手為農民做一些工作。我們要喚起他們,教育他們。黨內不少人譏俏地談論“鄉土氣”和“鄉村議院”。這類字眼不應當成為貶義詞,要是有一個真實而具深刻意義的“鄉村議院”,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因為並非幾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就能組成“鄉村議院”,而是要由有知識的,能代表他們自己的自由農民才能組成。這種對於所謂“鄉村議院”的批評,不但不應引起對它的嘲笑,相反,應該使這種批評變為對於大眾文明進步的禮讚。這種新的社會力量應該用於謀求普遍的福利。
不幸的是,我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假如我們要改造我們的國家,要恢複我國的尊嚴和威力,恢複她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上層階級喚起並解放勞動者。這些勞動者蘊含著一股潛在力量,一經開發,便會成為活力與才能的無盡寶藏。如果法國民主不能表明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得到進步。我們要自己懂得,並教育農民使他們懂得他們對社會負有何等責任,使他們懂得他們有權向社會要求些什麼。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能理解到我們沒有比這更崇高更緊迫的工作了;我們應該把其他一切改革先放下,我們隻有一項任務,就是教育人民、普及知識、倡導科學——這一天到來之時,便是我們在重建法國的任務上邁開大步之日。然而我們必須同時采取兩方麵的行動,既要注意智力訓練又要注意體力訓練。準確他說,就是每個人不僅應該學到知識,學會思考、閱讀和邏輯推理,而且應該能夠行動與戰鬥。在任何地方,除教師之外,還應有體育家和軍人,使我們的兒童、兵士與公民都能夠拿起刀劍,扛起槍杆,長途跋涉,餐風宿露,勇敢地應付愛國者可能遇到的一切艱難困苦。我們必須將教育推廣到前線去。否則,我們就隻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不能築起一道由愛國者組成的鋼鐵長城。
……
◎說明提示:
這是甘必大就農民教育問題所作的一篇演說。
甘必大,法國政治家,曾任內政部長,眾議院院長、總理、外交部長等職。
奉獻的藝術(李嘉誠)
奉獻的藝術
李嘉誠
2004年6月28日
多謝大家常稱讚我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對於這些支持、鼓勵,我內心是感激的。很多時傳媒訪問我,都會問及如何可以做一個成功的商人,其實我很害怕被人這樣定位。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
每個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許,最關鍵的成功方法就是尋找到導航人生的坐標。沒有原則的人,會飄流不定,有正確的坐標,我們做什麼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揮灑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樂更精彩。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士農工商”社會等級的概念,深深紮根在中國人傳統思想內。幾千年來,從政治家到學者,在評價“商”的同時,幾乎都異口同聲帶著貶意。他們負麵看待商人的經濟推動力,在製度上,各種有欠公允的法令,曆代層出不窮,把司馬遷“貨殖列傳”所形容,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資源互通有無、理性客觀的風險意識、資本運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創意貢獻等等正麵的評價,曲解為唯利是圖的表征,貶為“無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的唯利主義者。
當然,在商人的行列裏,也有滿腦袋隻知道賺錢,不惜在道德上有所虧欠,幹出惡劣行為的人。他們傷害到企業本身及整個行業的形象。也有一些企業鑽營於道德標準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帶。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從小我就很喜歡聽故事,從別人的生活,得到啟發。當然,不單是名人或曆史人物,四周的各人、各事,言行舉止,都是如此。在商言商,有些時候,更會帶來巨利的機會。洛克菲勒(Rockefeller)與擦鞋童的故事,大家都聽過:1929年,華爾街股災前,一個擦鞋童也想給Rockefelle炒賣股票的秘密消息,Rockefeller聽後,馬上領悟到股票市場過熱,是離場的時候,他立刻將股票兌現,躲過股災。
範蠡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盡了當時社會製度的缺憾,大家都忘不了他這句話。範蠡是《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記的第一人,他曾拜計然為師,研習治國方略,博學多才,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有謀略,有淵博及係統化的經濟思維,他的經濟智慧為他贏得巨大的財富。
現代經濟學很多供求機製的理論,我國曆史早有記載。範蠡的“積著之理”研究商品過多或短缺的情況,說出物價漲跌的道理。怎樣抓住時機,貨物和現金流的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生生不息。
範蠡的“計然之術”,還試圖從物質世界出發,探索經濟活動水平起落波動的根據;其“待乏”原則則闡明了如何預計需求變化並作出反應。他主張平價出售糧食,並平抑調整其他物價,使關卡稅收和市場供應都不缺乏,才是治國之道,更提出了國家積極調控經濟的方略。
“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律,應用在變化萬千的經濟現象之中。
我覺得範蠡一生可算無憾,有文種這樣知心相重的朋友;有共渡艱難,共渡辰光的西施為伴侶,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候他的終生。我相信他是快樂的,因為他清楚知道在不同時候,自己要擔當什麼角色,而且都這樣出色,這麼誠懇有節。勾踐敗國,範蠡侍於身後,不被夫差力邀招攬所動。
範蠡助勾賤複國後,又看透時局,離越赴齊,變名更姓為夷子皮。他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十萬錢。齊國的人,見範蠡賢明,欲委以大任。範蠡卻相信“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他散其家財,分給親友鄉鄰,然後懷帶少數財物,離開齊到了陶,再次變易姓名,自稱為陶朱公。他繼續從商,每日買賤賣貴,沒過多久,又積聚資財巨萬,成了富翁。範蠡老死於陶。一生三次遷徙,皆有英名。
書中沒有記載範蠡終歸是否無憾。我們的中國心有很多包袱,自我概念未能完善發展。範蠡沒有日記,沒有回憶錄;隻有他行動的記錄,故無法分析他的心態。他曆盡艱辛協助勾踐複國,又看透勾踐不仁不義的性格,他建立製度,卻又害怕製度;他雄才偉略,但又厭倦社會的爭辯和無理;他成就偉大,卻欲深刻體會到世間上最強最有殺傷力的情緒是嫉妒,範蠡為什麼會有如此消極的抗拒(不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抗拒)?
說完我國著名曆史人物範蠡,我想談一談一個美國的偉人。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墓碑上隻簡單刻上“富蘭克林,印刷工人”的字。他是個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學家、商家,發明家和音樂家,聞名於世,像他這樣在各方麵都展現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見的。
富蘭克林,1706年生於波士頓,家境清貧,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他一直努力彌補這一遺憾,完全是靠自學獲得了廣泛的知識。他12歲當印刷學徒,1730年接辦賓州公報,他著作的《可憐李察的日記》一紙風行,成為除聖經外最暢銷的書,他為政府印刷紙幣,實業上獲得了很大成功。
富蘭克林不單有超越年齡的智慧,更對別人關心,有健全的思維,他對公共事業的熱心和能力,更贏得了當地居民的信任。富蘭克林曾經立下誌願,凡是對公眾有益的事情,不管多困難,他都要努力承擔。自1748年始,他開展了不同的公共項目,包括建立圖書館、學校、醫院等。
做好事、做好人是驅動富蘭克林終生的核心思想,他極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於社會,有用於社會,身體力行為後人謀取幸福。他名成利就後,從未忘記幫助年輕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在“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的文章內,他的名句“Time is money,credit is money”,將時間和誠信作為錢能生錢可量化的投資;在“財富之路”一文內,富蘭克林清楚簡單地說明,勤奮、小心、儉樸、穩健是致富之核心態度。
勤奮為他帶來財富,儉樸讓他保存產業。富蘭克林十三個人生信條他都寫得簡明扼要:“節製、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勉、真誠、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節、謙遜”都是年輕人的座佑銘。
他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曾出使法國,贏得法國對美國的同情與支持。獨立後,製憲會議一開始,富蘭克林更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博大胸懷。雖然他是眾望所歸,但卻提名華盛頓將軍當總統。
富蘭克林堅持留給製憲會議的絕非是名譽高位,而是胸襟、智慧和愛國精神。1790年,這位為教育、科學和公務獻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靜地與世長辭。他獲得了很高的榮譽,美國人民稱他為“偉大的公民”,曆代世人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人類曆史碑上永遠會銘刻富蘭克林的名字。
範蠡和富蘭克林,兩個不同的人,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說好像互不相幹,然而,他們的故事是值得大家深思的。範蠡改變自己遷就社會,而富蘭克林推動社會的變遷。
他們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扮演過相同的角色,但他們設定人生的坐標完全不同,範蠡隻想過他自己的日子,富蘭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就如他們從商所得,雖然一樣毫不吝嗇饋贈別人,但方法成果有天淵之別;範蠡贈給鄰居,富蘭克林用於建造社會能力(Capacity buiding),推動人們更有遠見、能力、動力和衝勁。有能力的人可以為社會服務,有奉獻心的人才可以帶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