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彩虹的經緯度,現在就要費神考慮下一個題目——“幻想”。
◎說明提示:
本文選自《小說麵麵觀》第五章。本書是他1926—1927年在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所作的講演,被譽為“20世紀分析小說藝術的經典之作”。
福斯特,英國小說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霍華德別業》、《印度之行》,散文集《阿賓格收獲》、《為民主再歡呼》等。
支持“物種起源”的學說(赫胥黎)
支持“物種起源”的學說
赫胥黎
我曾經說過,科學家是在理性的最高法庭上對自然界最忠實的詮釋者。但是,假如無知是法官的顧問,偏見是陪審團的審判長時,科學家誠實的發言又有什麼用處呢?就我所知,幾乎所有偉大的科學真理,在得到普遍接受以前,那些最有地位的大人物總堅持認為被研究的現象是直接以神意為依據的。誰要是企圖去研究這些現象,不但枉費心機,而且簡直是對神的褻瀆。這種反對自然科學的態度,具有異常頑固的生命力。在每次戰役中,上述的反對態度都被擊潰、受到重創,但卻似乎永遠不會被消滅。今天,這種反對態度已經遭到上百次的挫敗,但是仍然像在伽利略時代那樣猖獗橫行,幸而危害性已經不那麼大了。
請讓我借用牛頓的一句名言:有些人一生都在偉大的真理海洋的沙灘上拾集晶瑩的卵石;他們日複一日地注視著那股胸懷包藏著無數能把人類生活裝點得更高尚美好的珍寶的海潮。這股氣勢磅礴的海潮的行進雖然緩慢,但卻確定無疑地會上漲。要是這些注視著海潮上漲的人們看到那些現代的克紐斯式小人物儼然坐在寶座上,命令這股巨大的海潮停止前進,並揚言要阻止那造福人類的進程時,他們會覺得這種做法即使不那麼可悲,也是可笑的。海潮漲上來了,現代的克紐斯們隻好逃跑。但是,他們不像古時那位勇敢的丹麥人,他們學不會謙虛。他們隻是把寶座挪到似乎是安全的遠處,便又重複地於著同樣的蠢事。
大眾當然有責任阻止這類事情發生,使這些多管閑事的蠢人聲譽掃地。這些蠢人以為不許人徹底研究全能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就是幫了上帝的忙。物種起源的問題並不是在科學方麵要求我們這一代人解決的第一個大問題,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當前人類的思潮異常活躍,注視著時代各種跡象的人看得很清楚,19世紀必將如16世紀一般發生偉大的思想革命與實踐革命。但是,又有誰能知道,在這新的改革過程中,文明世界要經受什麼樣的考驗與痛苦的鬥爭呢?
然而,我真誠地相信,無論發生什麼情況,在這場鬥爭中,英國會起到偉大而崇高的作用。她將向全世界證明,至少在一個民族中,專製政治和煽動宣傳並不是治國的必要選擇,自由與秩序並非必然互相排斥,知識高於威嚴,自由討論是真理的生命,也是國家真正統一的生命。
英國是否會起這樣的作用呢?這就取決於你們大眾對科學的態度了。珍惜科學、尊重科學吧,忠實地、準確地遵循科學的方法,將其運用到一切人類思想領域中去,那麼,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就必定比過去更加偉大。
假如聽從那些窒息科學、扼殺科學的人的意見,我恐怕我們的子孫將要看到英國的光輝像亞瑟王在霧中消失那樣黯淡下來,等到他們發出像圭尼維爾那樣的哀哭時,反悔已經來不及了。
◎說明提示:
本文是赫胥黎在許多權威學者的一片反對聲中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辯護的辯護詞。
赫胥黎,英國生物學家、教育家。其名著有《進化論與倫理學》(舊譯《天演論》)。
鹽(戴克)
鹽
戴克
“你們是世上的鹽。”《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節。
這個比喻平凡而發人深省。鹽食之有味,又可潔物、防腐。鹽是一種奢侈品,那位偉大的法國才子稱之為“頭等必需品”。人類有史之初,就以為鹽有很高的價值,並在山洞和海灘采集之。盛產鹽的國家曾被視為富國。在原始部落裏,一袋鹽比一個人還要貴。猶太人尤其珍視鹽,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氣候炎熱,食物難於保藏。此外,他們的宗教特別強調潔淨,向神獻祭時又需大量用鹽。
基督對他的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時,選用了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物喻。他以此說明,他認為眾門徒該肩負的使命和應發生的影響。他們到世上來就是要淨化、美化他們所在的世界,使它免於腐敗,給人人的生活以新的、更健康的氣息。他們的作用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他們活動的範圍是今世,不必把鹽省下來帶到天國去。天國不需要鹽,鹽的使命是滲入、調和與淨化塵世的事物。
……
享有特權而無力量的人是廢物。受過教育而無影響的人是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識、道德、宗教信仰方麵受過教育,但沒有成為社會上行善的積極力量,這些人就枉費了為培育和供養他們的花銷。如果他們也算是基督徒,他們就犯了因偽裝而受尊敬的罪。他們本應成為世上的鹽,而鹽的首要責任是有鹽味。
這就是今天我要對你們講的題目。鹽的鹽味象征高尚的、有力的、真正虔誠的宗教生活。
你們大學生是享有特權的人。把你們培養成今天這樣,所花費的勞力、心血與金錢,十倍於教育一般人,百倍於撫養大一個未受教育的兒童。這事實使你們麵對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打算成為對得起你吃過的鹽的人。
你們受過智力訓練,受過各科學問的教育,應該很有知識。你們受過德育訓練,不斷受到良好典範的影響,應該極有原則。你們在宗教上得天獨厚,不斷被引導向善,應該極有信仰。你們準備用你們的知識、原則和信仰去做些什麼呢?你們有責任積極地調劑、淨化世界,使世人得救。不要做隻取不予的海綿,要做世上的鹽。
首先想想,有知識的人隻要願意將自己的文化用於正途,就可能產生善的影響。人類的煩惱一半來自無知。這種無知與社會有係統地勾結,以便得到它的支持,而為了得到擴散,又利用報刊的力量;這種無知不僅不去認識事物,而且有意無視已經認識的事物。如果人們能夠記住已經學到的東西,某些危害身體的疾病在十年內就會絕跡。某些政治和社會瘟疫,隻在淺薄的自信和庸俗輕率的氣氛裏才會傳播開來。還有一類壞書特別適合於在各個階層中散布無恥的邪念、訛誤的消息和自負的愚蠢。受到這種惡劣影響的人變得愚昧無知、洋洋自得,以致分不清什麼是道聽途說,什麼是真正的知識。他們病態地、如饑如渴地閱讀印刷品,但他們讀得愈多,知道得愈少。他們正是培育愚昧與狂熱盲從的細菌的肥沃土壤。
社會上有思想、有教養、有理性的人們,應該成為這類危險影響的解毒劑。他們學習過曆史、科學與哲學,有責任用他們的知識來服務於社會。一般說來,他們願意有償地為社會服務,做律師、醫生、教員或神父。但我今天要求你們受過教育的人去做的,卻是更廣泛、更高尚而且無報酬的服務,即多思考,並幫助別人學會思考。
……
其次,由於邪惡腐蝕社會,有道德原則的人要想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正因為我們是比較潔靜、高尚和正直的人,我們要一再地提醒自己注意這些邪惡事物的存在。生活上正派的人最怕是潔身自好。我們為了明哲保身,往往把美德裝在一包包用尊敬包起來的小包裹裏,束之高閣。但是,真正的美德應該用於更好的目的。它不僅適宜於,而且本來就是有意為了像鹽那樣用來淨化人類的生活而存在的。
◎說明提示:
本文是範·戴克1898年6月在哈佛大學發表的演說。
範·戴克,美國作家、傳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