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外國影視節(2 / 3)

主要獎勵: 設立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國際電影評論獎及其他獎,分別授予上述各獎項的優勝者。

■金球獎

創辦經過: 1944年由美國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創辦,亦稱“好萊塢金球獎”,是美國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12月提名並評獎,次年1月公布獲獎名單並頒獎。在洛杉磯市好萊塢希爾頓飯店或者其他場所舉行頒獎儀式。

宗旨及目的: 促進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擴大美國電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章程規定: 美國和其他國家當年出品的新片均可參加評獎。評獎項目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歌舞或喜劇片、最佳劇情片男女主角、最佳歌舞或喜劇片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配樂、最佳歌曲、最佳外國影片等。由全體會員80多人以投票方式評選出各項的獲獎者。

活動內容: ① 舉行提名活動;② 舉行評獎活動;③ 舉行授獎儀式。

主要獎勵: 設立金球獎,分別授予上述各項獲獎者。

■柏林國際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51年在原西柏林市創辦,原稱“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始人是阿爾弗雷德·鮑爾。受到原聯邦德國政府、原西柏林政府的支持與資助。從1956年起也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支持與承認。1988年開始增設歐洲電影市場,故亦稱“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和歐洲電影市場”。1990年10月原聯邦德國和原民主德國宣布統一後於1991年起正式改為現名。自創辦以來,除1970年因一些人阻撓而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辦,是當今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

舉辦日期和地點: 原為每年6月至7月舉辦,從1978年起改為2月至3月,為期兩周左右。在柏林動物園電影宮及其他10多家電影院同時公映參展參賽影片。會外映出、專場映出及電影市場均在柏林電影中心舉行。

宗旨及目的: 加強國際電影交流與合作,促進世界和平與友誼,為發展德國電影事業作貢獻。

章程規定: 世界各國任何時期出品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電視片均可參加評獎、會外映出或者市場貿易。每個國家或地區隻能以一部故事片、一部紀錄片、一部電視片參加評獎。參加會外映出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電視片,每種最多不超過8部。參加市場貿易的影片不受此限。評委會由國際著名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組成。評獎項目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佳電視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音樂、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青年作品、特別有成就的影片等。

活動內容: ① 分別舉行故事片、紀錄片、短片、電視片的評獎;② 不參加評獎的各種影片可作為會外映出或者專場映出;③ 舉辦德國電影回顧展;④ 舉辦外國電影回顧展;⑤ 舉辦外國試驗片特別展;⑥ 舉辦國際青年電影特別展;⑦ 舉辦兒童電影特別展;⑧ 舉辦錄像大展;⑨ 設立國際電影市場,展銷世界各國的電影、電視片;⑩ 設立歐洲電影市場,展銷歐洲電影、電視片; 舉辦電影、電視、錄像器材展覽; 舉辦選美比賽活動等。

主要獎勵: 設立金熊獎、銀熊獎、評委會特別獎、國際電影評論獎、阿爾弗雷德·鮑爾獎。從1992年起設立電視片獎金(一等獎1850美元,二等獎600美元)。增設歐洲電影與電視學院獎。

■亞洲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以及中國的香港、台灣等地區共同在日本創辦,原稱“東南亞電影節”。1956年在香港地區舉辦第三屆的時候,出席開幕式的香港總督葛量洪爵士認為日本在地理位置上不屬於東南亞,建議更改電影節名稱,其建議被創辦者采納並決定從1957年起改為現名。此後規模不斷擴大。1957年印度、澳大利亞加入。太平洋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先後加入,故稱為“亞洲及太平洋電影節”。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4月至6月舉辦,為期7天左右。由亞太地區各國及地區輪流舉辦,具體城市由承辦者決定。

宗旨及目的: 加強亞太地區及太平洋地區電影工作者的聯合與合作,促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電影產業的發展與繁榮。

章程規定: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上年度出品的影片均可參加評獎,觀摩映出的影片不受此限製。參加者可以選送五部故事片和五部紀錄片參加評獎或者觀摩映出,但必須由電影組織者審查通過後才可以放映。評委會由各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評論家組成。評獎項目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音響、最佳服裝設計、最佳特技效果等。

活動內容: ① 舉行故事片評獎;② 舉行紀錄片評獎;③ 不參加評獎的故事片、紀錄片作為觀摩映出;④ 舉辦某個國家或者某一地區的電影回顧展;⑤ 召開亞洲地區及太平洋地區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研究會;⑥ 設立電影市場,展銷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電影、電視、錄像節目等。

主要獎勵: 獎品名目繁多,曆屆不同,1954年以來,曾先後頒發過金禾獎、金獅獎、金球獎、金龍獎、金鑼獎、金帝獎、基特拉獎、密特拉獎等。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59年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電影工作者協會在莫斯科創辦,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支持與承認,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電影部門接辦。

舉辦日期和地點: 兩年一次,每屆在7月至8月舉辦,為期兩周左右。在莫斯科市俄羅斯電影院及其他電影院公映參展參賽影片。

宗旨及目的: 以“和平、友誼、合作”為宗旨,促進世界各國電影的交流與發展。

章程規定: 原來的評獎項目包括故事片、短片、兒童片。從1989年起,隻舉行故事片評獎,但參加會外映出的影片不受限製。評委會由各國電影藝術家、評論家組成。評獎項目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等。

活動內容: ① 舉行故事片評獎;② 不參加評獎的影片作為會外映出;③ 舉辦俄羅斯或外國電影回顧展;④ 召開電影藝術創作研討會;⑤ 設立電影市場,為參加者開展貿易活動提供方便。

主要獎勵: 原來獎勵名目繁多,有大獎、主要獎、金獎、銀獎等。1989年起獎項減少,主要有聖喬治獎、評委會特別獎、國際電影評論獎等。增設評委會造型技巧獎、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基金會評委會獎。

■莫斯科國際電視節

創辦經過: 1976年由前蘇聯電視廣播委員會在莫斯科創辦,由前蘇聯電視台主辦,亦稱“莫斯科國際民間電視節”或者“莫斯科電視節”。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電視部門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