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外國影視節(1 / 3)

本節概述

這一節主要介紹了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影視節,考生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對這些影視節有大體的了解和把握。

學習指導

這一節的重點應該放在有本國導演參與尤其是曾經獲獎的電影節上,比如奧斯卡金像獎。聯係本國導演和作品來掌握國外影視節的知識,對學生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絕好機會。

■奧斯卡金像獎

創辦經過: 1927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創辦,亦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是美國電影界的最高獎項,在國際上影響也很大。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12月提出候選名單,次年1月至2月評獎,3月公布獲獎名單並頒獎。在洛杉磯市帕薩迪納殿堂多蘿西·錢德勒大廳或者其他歌劇院舉行頒獎儀式。

宗旨及目的: 提高美國電影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促進美國電影取得更大的成就。

章程規定: 凡是參加評獎的美國影片必須是當年在洛杉磯市商業電影院至少放映1周的新片,外國參賽的影片不受此限。每年12月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所屬的製片、導演、演員、編劇、技術等五個部門各自選出候選名單。之後,該院全體成員3000多人從候選名額中以投票方式選出各個獎項的一名獲獎者。現有獎項20多個,其中主要獎項有: 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剪輯、最佳外語影片等。另有榮譽獎、科技獎等。

活動內容: ① 舉行各獎項的提名活動;② 舉行各獎項的評獎活動;③ 舉辦隆重的頒獎大會,向獲獎者頒發奧斯卡金像獎;④ 由美國電視台轉播頒獎情況。

主要獎勵: 設立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給上述各項的優勝者。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32年,意大利的威尼斯雙年藝術節組委會在威尼斯海濱高級旅館的平台上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由於首屆獲得成功,1934年舉辦第二屆。從1935年起改為每年一次。1936年意大利政府建立電影宮作為電影節活動的主會場。1940—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參加的國家大減。1943—1945年因戰爭升級、形勢惡化而完全停辦。大戰結束後,威尼斯居民建立委員會,向盟國軍管政府提出申請,於1946年恢複舉行。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因電影節組織者內部意見分歧,經常爭吵,於1969年取消評獎委員會,停發聖馬克金獅獎。70年代修改原章程,使之更具獨立性和廣泛性。1973年把電影節改為“電影評論日”。1975年起才重新頒發聖馬克金獅獎。電影節經費的80%由意大利政府和意大利旅遊娛樂部提供,18%來自電影節的票房收入。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8月至9月舉辦,為期兩周左右。在威尼斯電影宮及各劇院、電影院同時公映參展參賽影片。

宗旨及目的: 最初隻準備把電影藝術提到與其他藝術的同等水平。當時的人們認為電影是一種娛樂,而不是一種藝術。電影節不過是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這座聞名於世的水城觀光遊覽,以增加旅遊收入。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節的目的也與當時迥然不同。現在主要是獎勵世界各國有藝術價值、有創新精神並適合意大利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為發展國際電影貿易提供服務。

章程規定: ① 參加者必須事先提出申請,得到威尼斯雙年藝術節指導委員會同意後才可辦理具體事宜;② 要求參加的影片尚未在意大利放映過,除了意大利語版、法語版或者英語版影片外,其他語版影片必須打印意大利文、法文或者英文的任何一種文字的字幕;③ 影片的拷貝捐贈給威尼斯雙年藝術節的電影資料館作永久性保存。評委會由國際著名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組成。評獎項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

活動內容: ① 分別舉行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的評獎;② 不參加評獎的影片作為會外映出;③ 舉辦某個國家或者某位藝術家的電影回顧展;④ 為電影專業人員舉行專場映出;⑤ 從1984年起舉辦國際評論周;⑥ 召開各種專業性討論會,討論各種感興趣的問題;⑦ 舉辦青年導演作品的特別展;⑧ 設立國際電影市場,為參加者進行商貿活動提供服務;⑨ 增設影視之窗、意大利電影櫥窗、威尼斯之夜等項目。

主要獎勵: 獎項名目繁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頒發威尼斯雙年藝術節獎杯、墨索裏尼獎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取消了墨索裏尼獎杯,增設國際大獎。1949年起設立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沃爾皮杯獎等。之後,國際電影評論節協會、國際天主教電影組織、意大利電影記者聯盟、國際電影新聞協會也頒發各自的獎品。

■戛納國際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35年以後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被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製,大部分獎項授予德國和意大利的電影,引起美國、英國、法國等國代表的反對。1938年法國采取對抗行動,決定於1939年創辦自己的國際電影節,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延辦。1945年大戰結束後,法國政府立即決定恢複籌辦。1946年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法國國家電影中心等部門的支持與資助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在法國海濱旅遊勝地戛納正式創辦。自創辦以來曾三次停辦: 1948年和1950年因經費不足和電影組織內部意見分歧而停辦;1968年5月因一批青年舉行政治遊行示威而中斷舉行。之後每年一次,從未間斷。曆年來,規模不斷擴大,每年有幾十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數萬人參加這一盛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舉辦日期和地點: 1946—1950年每年9月舉辦。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辦,為期兩周左右。在戛納20家電影院同時公映參展參賽影片。正式評獎活動在電影宮舉行。

宗旨及目的: 評介世界各國有藝術價值、娛樂價值的優秀影片,鼓勵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友好往來與相互合作,促進世界各國電影事業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章程規定: 世界各國凡在本電影節舉辦前12個月內出品的、未在其他國家作商業性發行放映的、未參加過其他國際電影節的任何影片均可參加評獎。所有的影片均需選片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才能參加評獎或者會外映出。凡是攻擊他國國家元首及其政策的影片不得參加評獎或者會外映出。評委會由9人組成,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定獲獎者。獲獎項目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

活動內容: ① 分別舉行故事片、紀錄片、短片評獎;② 不參加評獎的各種影片可以參加會外映出;③ 為電影專業人員舉行專場映出;④ 舉辦電影評論周活動;⑤ 舉辦導演論壇活動;⑥ 舉辦法國電影前景評論活動;⑦ 召開專題討論會;⑧ 召開電影傾向性座談會;⑨ 召開世界電影研討會;⑩ 設立國際電影市場,展銷各種電影、電視、錄像節目,為參加者進行貿易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谘詢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