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獎勵: 設立金爵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主角獎、評委會特別獎等獎項。
■上海國際電視節
創辦經過: 經國務院批準,1996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上海市政府、上海電視台、上海廣播電視局自籌資金在上海創辦,是中國第一個國際電視節,原稱“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當時隻有18個城市(分屬13個國家)的27家電視台參加。1998年第二屆改為現名。其規模不斷擴大,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電視公司參加,成為亞洲最大的電視節之一。
舉辦日期和地點: 兩年舉辦一次。首屆在1996年12月舉辦,第二屆在10月舉辦,第三屆起改為11月舉辦,為期一周左右。自2000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宗旨及目的: 以“和平、友好、合作、交流”為宗旨,讓世界了解上海,讓上海認識世界。擴大電視交流與合作,推進上海電視事業的騰飛。
章程規定: 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廣播電視公司、廣播電視台、錄像公司、電視製片廠電視部、大專院校、電教館任何時候製作的優秀節目均可參加評選或觀摩展映。評審委員會由國際電視節權威人士組成,負責評獎工作。
活動內容: ① 舉行盛大的開幕式和閉幕式文藝晚會;② 舉辦電視節目評獎;③ 舉辦國際電視節目電視市場;④ 舉辦國際廣播電視設備展覽會;⑤ 舉辦電視博覽會;⑥ 舉辦消費品博覽會;⑦ 舉辦國際集郵展覽會;⑧ 召開國際學術討論會;⑨ 設立交易商場,為洽談業務提供服務;⑩ 開展旅遊活動,組織來賓參觀遊覽等。
主要獎勵: 白玉蘭獎、評委會特別獎。電視劇獎分別為最佳電視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演、最佳女主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技術六項獎;紀錄片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類,分別設立最佳紀錄片、最佳創意和最佳攝影三項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
創辦經過: 1982年由香港電視台、《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聯合創辦,香港電影製片協會、香港戲院商會給予協助。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2月提名,4月頒獎。屆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等場所舉辦各類活動。
宗旨及目的: 提高香港特區電影藝術水平,促進香港特區電影的繁榮。
章程規定: 隻有香港地區及海峽兩岸於上年度出品的故事片才能參加評獎。評獎分為兩輪進行: 第一輪由香港電影界人士和影評人投票選出候選名單;第二輪由約80名電影專業人士投票評出優勝者。評獎的項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最佳剪輯等共25個獎項。
活動內容: ① 舉行第一輪提名活動;② 舉行第二輪評獎活動;③ 舉行授獎儀式等。
主要獎勵: 設立金像獎。
■台灣金馬影展
創辦經過: 1964年(另一說是1962年)由台灣新聞主管部門在台北創辦。從1982年起台灣民間電影集團參與部分組建工作,1984年開始全部由新聞電影團體輪流舉辦。首先由台灣電影製片協會舉辦,選舉執行委員會主持日常工作,並由其他團體協辦。原來隻展映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影片,從1979年起決定擴大為國際性電影節,歡迎外國影片參加展映。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9月至10月評比,11月至12月舉行授獎儀式。
宗旨及目的: 提高影片質量,獎勵優秀作品,開闊海外市場。
章程規定: 原來隻有中國台灣、香港地區出品的故事片、紀錄片才能參加評選,1979年擴大為國際電影節後,外國影片亦可以參加評獎和展映,評委會以投票方式進行評獎。評獎項目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最佳剪輯、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印象、最佳紀錄片、最佳外國影片等。
活動內容: ① 分別進行劇情片和紀錄片的評獎;② 舉行各導演作品展映;③ 舉行國際電影競選展映;④ 舉行授獎大會等。
主要獎勵: 設立金馬獎及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