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年初開始評獎,然後公布獲獎名單,五月至六月頒獎(全國各省市輪流舉行)。自1992年改在金雞百花獎電影節頒獎,1993年後評獎改為初評和終評分開,評選結果當場揭曉。
宗旨及目的: 獎勵優秀影片,表彰成就卓著的電影藝術家,促進全國電影的發行和繁榮,活躍電影評論工作,提高電影藝術和技術水平。
章程規定: 全國參加評選的故事片、戲曲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均以上一個年度為限(自1994年改為以當屆截至報名期為止)。評獎項目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戲曲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佳音樂、最佳錄音、最佳燈光、最佳導演處女作、最佳合拍片和最佳兒童故事片等,必要時可以增加其他項目。評選委員會由電影家協會聘請著名電影藝術家、評論家、電影技術專家共約25人組成,委員任期一年,負責當屆評選工作。
活動內容: ① 各製片單位提供參評影片及演職員名單和推薦材料;② 評選委員會決定候選名單;③ 評選委員會全體委員無記名投票決定名次;④ 舉行授獎大會等。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93年由國家教委與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北京電視台影視部、北京市電影公司、《中國大學生》雜誌社、中國電影周報社、北京市學聯發起創辦,此後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公司、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基金會等單位先後加入了此行列,受到廣播電影電視部等部門的熱情支持與協助。
舉辦日期和地點: 每年4月至5月之間舉辦,主會場一般設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曾經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20所高校放映參展影片,為期三周左右。
宗旨及目的: 以“青春激情、學術意識、文化品位”為宗旨,擴大大學生與社會的聯係,繁榮我國電影製作與電影市場,鼓勵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對電影事業和文化事業的參與精神,同時使電影創作、生產和發行部門了解當代大學生對電影的期望和要求。
章程規定: 凡是上年度出品的國產片經電影節審查通過,均可參加評選或者展映。評委會由學生(占評委總數的五分之三以上)和少數青年評論家、電影藝術家和高校教師(年齡不超過40歲)組成,以投票的方式選出獲獎者。評獎項目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觀賞獎、藝術創新特別獎、組委會特別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活動內容: ① 舉行影片評獎;② 不參加評選的影片作為會外展映;③ 召開電影學術討論會;④ 舉辦電影藝術講座;⑤ 舉辦電影藝術家和大學生見麵會;⑥ 舉辦電影征文;⑦ 舉辦國際專題影展等。
主要獎勵: 設飛虎杯(從第五屆開始),分別授予各獎項優勝者。
■上海國際電影節
創辦經過: 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從1993年起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和上海市政府、上海電影電視局在上海創辦,受到中國電影進出口公司的支持與讚助。
舉辦日期和地點: 兩年舉行一次,均在當年10月舉辦,為期一周左右。在上海影城以及其他影院公映參賽、參展影片。自2000年起,每年舉行一次,另外具體時間也有變動。
宗旨及目的: 廣交四海賓客,增強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誼,擴大中國電影的海外市場,促進世界各國電影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章程規定: 這是我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自創辦開始就嚴格按照國際電影節的固定操作,經國際製片人協會認可為國際A級電影節。參賽影片必須是在此電影節前一年元旦後出品的,放映時間不少於20分鍾的35毫米膠片拍攝的故事片。參加會外映出的影片不受此限。參賽和參展的影片由電影節組委會派人出國選擇。評委會由世界各地著名藝術家9人組成,負責評獎工作。
活動內容: ① 舉行電影節會旗升旗儀式;② 舉行開幕式文藝晚會;③ 參賽影片映出;④ 會外影片觀摩映出;⑤ 召開電影創作研討會;⑥ 召開電影評論會;⑦ 組織來賓參觀遊覽;⑧ 設影片市場並召開經貿洽談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