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在世界文學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的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在中國,在契訶夫逝世後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他的劇本《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和《櫻桃園》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後由鄭振鐸和曹靖華等譯成中文。以後,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貨》、《求婚》和《紀念日》。瞿秋白、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對契訶夫都有過論述。他的小說和戲劇幾乎全部有中譯本。
■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裏(1265—1321),意大利詩人,中古到文藝複興的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斯稱他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神曲》是但丁最主要的作品。
■《神曲》
《神曲》采取了中古夢幻文學的形式。詩中敘述但丁“在人生旅途的中途”迷失正路後走出了森林,剛開始登山,就被三隻野獸(豹、獅、狼)擋住去路。正在危急時刻,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出現,他受貝雅特裏奇(但丁的精神愛人)的囑托來搭救但丁,引導他遊曆地獄和煉獄,接著貝雅特裏奇又引導他遊曆天國。和許多中古文學作品一樣,全書的情節充滿了寓意。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個人和人類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苦難和考驗,達到真理和至善的境界。《神曲》廣泛地反映了現實,給中古文化以藝術性的總結,同時也顯現出文藝複興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神曲》是一部長篇史詩,《地獄》、《煉獄》、《天國》各有33章,加上全書序曲共100章,長達14233行,每部最後一行都以“星”字作韻腳。《神曲》是用三韻句寫成,這是但丁以民間詩歌中流行的一種格律為基礎創造的新格律。更為重要的是,《神曲》用意大利俗語寫成,對於解決意大利文學用語問題和促進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使但丁成為了意大利第一位民族詩人。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他是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他的作品有傳奇、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短片故事集、論文等。而最為出色的作品是故事集《十日談》。薄伽丘把古典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特點兼收並蓄,作品語言精練、生動、幽默,寫人狀物,微妙盡致,為意大利藝術散文奠定了基礎,並開創了歐洲短篇小說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還有《菲洛柯洛》、《大鴉》、《但丁傳》等。
■《十日談》
作品開頭有段“序曲”式的故事,敘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時,10名青年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避難時,終日遊玩、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講了100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其中許多故事取材於曆史事件、中世紀傳說和東方故事。人文主義思想是貫穿於《十日談》全書的一根紅線。薄伽丘在許多故事裏批判天主教會,抨擊僧侶的奸詐和偽善。這種批判表達了當時平民階級要求擺脫中世紀教會宗教束縛的要求。同時讚美愛情,譴責禁欲主義,維護社會平等和男女平等。故事裏還塑造了許多多才多藝、全麵發展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但是其中某些故事也渲染了情欲和庸俗趣味。《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的一部現實主義巨著。
■席勒
席勒(1759—1805),德國詩人、劇作家。幼年受牧師默澤爾的啟蒙教育,以後對席勒影響最大的是克洛卜施托克的《救世主》和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以及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作品。他向往自由的革命思想。席勒從1776年開始寫一些抒情詩作。1782年席勒用了7個星期寫成了《路易斯·密勒林》,後改編為戲劇《陰謀與愛情》。席勒的主要劇作還有《強盜》、《華倫斯坦》、《奧爾良的姑娘》、《威廉·退爾》、《唐·卡洛斯》和《斐愛斯柯》等。席勒以最富有現實主義的精神無愧於德國狂飆突進運動後期最優秀作家的稱號。
■《陰謀與愛情》
《陰謀與愛情》是部市民悲劇,1784年公演,大獲成功。該劇描寫的是某邦宰相的兒子斐迪南愛上了樂師的女兒路易斯。宰相的秘書用陰謀破壞兩人的愛情。斐迪南中計,毒死了自己和路易斯。宰相歸罪於秘書,秘書又揭發宰相害死前任的罪行,兩個歹徒暴露了彼此凶殘的麵目。這是席勒青年時期最為成功的一部劇本,反映了當時德國統治階級政治的腐敗,生活的奢侈,精神的空虛,宮禁的穢行。恩格斯評論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歌德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他一生從事文學創作,研究自然科學,並參與政治活動。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在德國文學,而且在世界文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歌德從狂飆突進時期起直到他逝世前一年才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前後將近六十年。歌德的主要作品還有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威廉·邁斯特》,曆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詩劇《普羅米修斯》等。除文學外,歌德在美學、哲學、曆史和自然科學方麵也都有卓越的成就。
■《浮士德》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在傳說中浮士德與魔鬼結盟,演出了許多罪惡的奇跡,死後靈魂被魔鬼掠去。歌德把這粗略的民間傳說經過加工改造,將浮士德提高為一個在人間不斷追求最豐富的知識、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歌德對於浮士德所結盟的魔鬼也賦予了深刻的意義,魔鬼代表虛無主義,自以為看破世情,處處幫助浮士德加深罪惡,阻礙浮士德向上,但是終以失敗告終。因為無論是幫助還是阻礙向上,都刺激不了浮士德不斷努力的追求。浮士德與魔鬼這兩個截然不同而又結成夥伴的形象體現出美與惡、積極與消極的辯證關係。詩劇結構龐大,情節複雜,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
■巴爾紮克
巴爾紮克(1799—1850),法國小說家。生於巴黎。巴爾紮克的一生,處於19世紀前五十年,經曆了拿破侖帝國的戰火紛飛的歲月、動蕩不安的封建複辟王朝,以及以陰謀複辟帝製的路易·拿破侖為總統的第二共和國。他以總標題為“人間喜劇”的一係列小說,反映了劇烈的社會變革時期的法國生活。
■“人間喜劇”
“人間喜劇”分為三部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風俗研究”內容最為豐富,包括小說最多,有著名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等。“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規模都相對比較小。“人間喜劇”按照總目錄應有小說137部,到巴爾紮克去世為止共完成了90餘部。“人間喜劇”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它通過90餘部小說,2400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前半葉整個法國社會生活畫卷。它是法國文學史上規模空前宏偉、內容空前豐富的現實主義作品。
■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他不為趨附宗教與現行製度而創作,也不屑與附庸上流社會品茗賞畫的瑣碎風雅。他歌頌的對象都是處於社會下層的體力勞動者,並對美國的前途充滿了信心,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詩人。在風格上,惠特曼徹底摒棄了古板的格律,用自由體的形式抒發自由的思想。其代表作有《草葉集》,還有散文集《典型的日子》等。
■《草葉集》
1855年《草葉集》的第一版問世,收錄了12首詩歌,到1892年第九版出版,共收入詩歌383首。《草葉集》代表著美國在內戰前後從農業國家發展到一個工業大國的進程,用一種新的樂觀的聲音歌頌一個新民族的崛起。
■伏尼契
伏尼契(1864—1960),英國女作家,生於愛爾蘭。1885年畢業於德國柏林音樂學院。1887年在倫敦結識了不少流亡的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夫欽斯基對她的思想和創作影響最深。她曾經僑居俄國兩年,回到倫敦後參加了流亡者創辦的《自由俄羅斯》雜誌的編輯工作。1892年與波蘭流亡者米哈伊·伏尼契結婚。1897年出版了作品《牛虻》。她的主要作品還有《奧麗維亞·拉塔姆》、《中斷了的友誼》等。
■《牛虻》
小說描寫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意大利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鬥爭。主人公“牛虻”是出身富裕家庭的青年,在殘酷的現實教育下識破了天主教會的虛偽,憤然出走,經曆無數磨難,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被捕後英勇不屈,從容就義。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家。生於法國中部。《約翰·克利斯朵夫》發表於1912年,191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羅蘭主持人道主義,反對戰爭,1919年他發表《精神獨立宣言》,號召世界各國知識界聯合起來,抵製帝國主義的戰爭陰謀。他的著作大致分為文學和音樂兩大類,在音樂理論與音樂史方麵,最重要的是7大卷《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文學方麵有《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傳》、《甘地傳》、《彌萊傳》等。
■《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了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個小城裏的主人公,他從小隨宮廷樂師的父親進宮廷演出,目睹了封建貴族的驕橫、小市民的奴顏,他鄙視豪門,攻擊市儈。然而他在同情人民的苦難時,卻又孤芳自賞,最後萬念俱灰。這部寫作長達20年的十卷本巨著,以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反映了當時具有民主思想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叛逆、彷徨、追求和幻滅。
■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作家。他幼年喪父,童年生活艱難,11歲就獨立謀生,但是他沒有停止過學習。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的無產階級世界觀還沒有形成,藝術方法也在摸索階段,他早期的作品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並存。20世紀初,高爾基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這一切推動了他文藝思想的發展,十月革命使高爾基成為堅定的革命者,進入了創作高峰期。高爾基是無產階級文學和前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他還為前蘇聯文學確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的代表作有自傳體三部曲《我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還有《母親》、《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等,戲劇《小市民》、《底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