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概述
本節主要選取了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和為世界文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作家進行分析敘述。通過對具體作品基本概況、主要內容和藝術成就的綜述,讓考生對於世界文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學習指導
文學在考生語文學習中一直都是一個重點,對於本節內容,考生應該結合自己的語文課本強化記憶。對於作家的代表作品一定不能弄混。
■希臘神話
希臘文化源於古老的愛琴文明,他們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在原始時代,他們對自然現象,對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難解,於是他們不斷地幻想,不斷地沉思。在他們的想象中,宇宙萬物都擁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亞人入侵愛琴文明後,因為所生活的希臘半島人口過剩,他們不得不向外尋拓生活空間。這時候他們崇拜英雄豪傑,因而產生了許多人神交織的民族英雄故事。這些眾人所創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經由時間的錘煉,就被史家統稱為“希臘神話”,公元前十一二世紀到七八世紀間則被稱為“神話時代”。神話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傳,直至公元前7世紀才由大詩人荷馬統整記錄於“史詩”中。
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個部分。神的故事涉及宇宙和人類的起源、神的產生及其譜係等內容。相傳古希臘有奧林匹斯十三大神: 宙斯——眾神之主,赫拉——天後,波塞冬——海神,哈得斯——冥王,雅典娜——智慧女神,阿波羅——射術、音樂與詩歌之神,阿爾忒彌斯——狩獵與月亮女神,阿佛洛狄忒——美與愛女神,阿瑞斯——戰神,赫菲斯托斯——火與工匠之神,赫爾墨斯——諸神的傳令官,德墨忒爾——農事和豐產女神,狄俄尼索斯——酒神(經爐灶女神赫斯提讓位)。他們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種現象與事物,組成以宙斯為中心的奧林匹斯神統體係。
英雄傳說起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臘人對遠古曆史和對自然界鬥爭的一種藝術回顧。這類傳說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與人的後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們體力過人,英勇非凡,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豪邁氣概和頑強意誌,成為古代人民集體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最著名的傳說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等。
希臘神話中的神與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體態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樂,參與人的活動。神與人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永生,無死亡期;後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臘神話中的神個性鮮明,沒有禁欲主義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義色彩。因此,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文學的土壤,而且對後來的歐洲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荷馬史詩》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馬史詩》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多少世紀的口頭傳說,到公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伊十年未克,而勇將阿喀琉斯憤恨統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後因其好友戰死,乃複出戰。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英勇地與阿喀琉斯作戰身死,特洛伊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奧德賽》敘述伊大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寫的隻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奧德修斯受神明捉弄,歸國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處遭難,最後受諸神憐憫始得歸家。當奧德修斯流落異域時,伊大卡及鄰國的貴族們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羅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羅普用盡了各種方法拖延。最後奧德修斯扮成乞丐歸家,與其子殺盡求婚者,恢複了他在伊大卡的權力。
英雄史詩用神奇的筆調描寫英雄的形象,突出英雄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目的並不是貶低大眾,而恰恰是為了抬高作為那些英雄的子孫們的希臘人,是為了抬高那些創作和傳播英雄業績的人們本身。因為一個有著英雄祖先的民族是值得自豪的。英雄史詩之所以能夠長期而廣泛地流傳,並不僅僅在於它能娛人耳目,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人們的心智、鼓舞人們的鬥誌、引導人們緬懷祖先的英雄業績、繼承和發揚祖先的榮光、像英雄的祖先那樣去進行生存鬥爭。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當時希臘的各個城邦都競相把《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尊為自己的祖先,甚至連荷馬本人也成了各城邦爭奪和崇拜的對象。
在《荷馬史詩》中,已經出現了古希臘人關於“曆史”的最初概念,而且在一些篇章中還出現了表示“曆史”概念的詞語。盡管這個詞語在史詩中使用時的含義並不確定,但是它至少已經包括了這樣的意思,即: 通過對目擊者提供的證詞進行調查,從而獲得事實真相。後來希臘語中的“曆史”一詞,就是直接從這個含義上演變而來。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彙集,統歸在伊索名下的。《伊索寓言》通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人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中得到啟發和樂趣。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象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寓言,是智慧的語言,哲理的詩。寓言,大讀者愛讀,小讀者更愛讀。《伊索寓言》是寓言中的精華,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1805—1875),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為了爭取未來的一代,安徒生決定給孩子寫童話,出版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他每年聖誕節都出版一本這樣的童話集。其後又不斷發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近40年間,共計創作童話168篇。
他的童話故事創作分為三個時期: ① 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醜小鴨》等。② 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醜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鬱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③ 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麵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國作家。他一生共創作長篇小說13部半,其中多數是近百萬言的大部頭作品,中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數百篇,特寫集一部,長篇遊記兩部,《兒童英國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說詞、書信、散文、雜詩。
狄更斯生活和創作的時代,正是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前期。狄更斯畢生的活動和創作,始終與時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凶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與此同時,他還以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豪情謳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會和更美好的人生。狄更斯以其小說創作篇幅宏大,氣勢磅礴,內容包羅萬象,風格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生前即已飲譽國內外,是英國19世紀小說繁榮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作家,影響遍及歐美以及世界各國。他的作品以及根據這些作品演化而成的各種通俗、兒童讀物和娛樂節目在世界範圍內流傳更廣。在中國,早在20世紀初林紓等人就翻譯過狄更斯的小說,許多優秀作品都有了中文譯本。
狄更斯的小說作品中,早期的《巴納貝·拉吉》和後期的《雙城記》是曆史小說。《巴納貝·拉吉》以18世紀末英國清教徒反對天主教統治的高登暴動為背景,《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兩部小說同樣具有明顯的諷喻性和警戒性,旨在說明不合理的製度和統治必定導致人民奮起反抗,而奮起的群眾猶如洪水猛獸,會一發而不可收,形成巨大的非理性破壞力量。兩部小說無疑都代表了狄更斯的改良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曆史觀,而《雙城記》中以犧牲自己生命換取自己所愛女子的幸福的西德尼·卡爾登,是狄更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也是他的小說中反複頌揚的高尚情操的終曲。尤其是《雙城記》,筆墨精雅深奧,結構簡練完美,懸念重重設置以及對人生哲理和人物潛意識活動方麵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曆來被認為是狄更斯的最佳小說之一。
■契訶夫
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鬱,抒發了他對醜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係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認為“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係中琢磨作品的含義。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而是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麵。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鬱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藝術作出了重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