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概述
本節主要選取了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和為中國文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作家進行分析敘述。通過對具體作品基本概況、主要內容和藝術成就的綜述,讓考生對於中國文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學習指導
中國文學在考生語文學習中一直都是一個重點,對於本節內容,考生應該結合自己的語文課本強化記憶。對於作家的代表作品一定不能弄混。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期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指的是不同地區的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的正聲雅樂,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照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的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歌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頌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詩經》全麵地展示了中國周代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麵貌。它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成為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初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該書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曆時3000餘年。所述史事,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敘事完整。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全書130篇,包括12本紀(記述曆代帝王的傳)、10表(用表格的方式,將曆代大事記錄下來)、8書(典籍、文獻)、30世家(諸侯、貴戚和將相名臣的史事,《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例外)、70列傳(各時代重要曆史人物的傳記,包括《太史公自序》),共52.65萬字。
作為一部通史巨著,《史記》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其文學價值也相當高。《史記》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主要通過人物的重要活動、事跡予以表現,大都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同時注意選擇一些生活小事,詳細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史記》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其數量之多,形象之美,可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相媲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魯迅對《史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高度評價和精辟概括。由它開創的紀傳體史書影響深遠,為以後的曆代正史所采用。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係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十卷五十篇。從第一篇到第四篇是全書的總論,首先提出“文原於道”的原則,其次說明寫作必須學習儒家聖賢的經典,最後指出“緯書”的不可信。從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分別討論了騷、詩、樂府、賦等三十五種文體,詮釋每種文體的名稱和特征,說明它們的起源和演變,評論作家作品的優劣,指出寫作的方法。這是關於文體論的討論,也是前人創作經驗的總結,為建立自己的理論打下穩固的基礎。從第二十六篇到第四十九篇,深入地分析了有關創作和批評的重要問題,係統地提出了自己關於這兩方麵的理論,是全書中最主要的部分。最後一篇《序誌》說明了這部書的名稱、寫作動機、全書的基本內容、對過去一些文論的意見、對後代讀者的期望,等等。
《文心雕龍》在文學批評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① 初步建立了文學史的觀念。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終歸要受到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② 分析論述了文學創作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關係,主張文質並重。在《風骨》篇裏,主張“風清骨峻”;在《情采》篇裏,強調情文並茂。但在兩者之間,更強調“風”、“情”的重要,主張“為情而造文”,反對“為文而造情”,堅決反對片麵追求形式的傾向。③ 從創作的各個環節上總結了經驗,提出了應該避免的失敗教訓。指出,在創作上,作家“神與物遊”的重要,強調了情與景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此外,對創作中諸如韻律、對偶、用典、比興、誇張等手法的運用,也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④ 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提出了“六觀”的批評方法: 一觀位體,看其內容與風格是否一致;二觀致辭,看其文辭在表達情理上是否確切;三觀通變,看其有否繼承與變化;四觀奇正,看其布局是否嚴謹恰當;五觀事義,看其用典是否貼切;六觀宮商,看其音韻聲律是否完美。
《文心雕龍》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一份十分寶貴的遺產,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文學理論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視。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明人編著的五種話本及擬話本集的總稱。“三言”指的是明末馮夢龍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指的是明末淩濛初編纂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統稱為“三言二拍”。馮夢龍和淩濛初都是明代通俗文學的大家,尤其馮夢龍以明末通俗文壇第一著稱於世。
“三言二拍”共輯小說198篇。其中宋元話本大約占三分之一,多數為明代話本和文人的擬作,但都經過了馮夢龍和淩濛初的整理、潤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有些作品肯定了經商致富的行為,有些歌頌了中下層婦女的美德,還有一些作品則揭露了社會的各種醜惡現象。
“三言二拍”是明末商品經濟衝擊文壇的產物,但是作者的創作態度是嚴肅的。雖然在作品中有不少封建倫理的色彩,但是作者以文勸世的創作態度是難能可貴的。“三言二拍”的語言具有通俗化、大眾化的特點。作為古代短篇小說,在我國小說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誌通俗演義》,是中國古代傑出的長篇曆史演義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的曆史為基本內容,通過藝術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了比三國時期遠為豐富的社會曆史內容。小說從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寫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統一全國為止的100多年的史事,其間著重描寫了大約半個世紀魏、蜀、吳三國的紛爭和興衰過程。
《三國演義》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塑造了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藝術結構既宏偉而又嚴密;小說的語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文人素養和民間文學的巧妙結合。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
■《水滸傳》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中國明代長篇小說,相傳為元末明初施耐庵所作。
《水滸傳》是民間無名作者文人集體創作的成果,其成書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流傳演變過程。《水滸傳》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6),因聲勢極盛,在民間產生許多奇聞異說,流傳中不斷得到無名作者的加工增飾。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行的故事傳說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了這部優秀的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直接描寫了封建社會的農民革命鬥爭,展示了宏偉壯麗、波瀾壯闊的鬥爭生活場麵。小說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寫出了“官逼民反”、“亂由上作”的曆史真實,揭示了農民起義的根源在於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肯定和歌頌了農民鬥爭的正義性。小說描寫了從高俅到鄭屠之流上上下下各色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由他們組成的黑暗統治網,及其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小說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武鬆、林衝等一係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歌頌農民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他們的優秀品質、英雄氣概、鬥爭意識和偉大力量。
《水滸傳》在藝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複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真實的細節。小說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
■《西遊記》
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全書20卷100回,是由吳承恩根據曆史民間傳說,對傳統題材加以改造,注入現實生活的感受和認識創作而成。
《西遊記》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第二部分寫唐僧身世及取經緣由,第三部分寫孫悟空皈依佛門,與豬八戒、沙和尚一起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捉怪,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經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成了“正果”。《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鞭撻了黑暗、邪惡勢力,勸誡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作品著重表現了孫悟空斬妖除怪、不畏艱險、勇敢無謂、積極樂觀的精神和美好品德。
《西遊記》在藝術上有著鮮明的特色。故事情節生動、奇幻、曲折,表現了豐富大膽的藝術想象力。書中人物既有濃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感。神性、人性、物性三者的有機結合,是《西遊記》人物塑造的一個突出特點。《西遊記》的語言生動、流利,人物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表現了一種幽默詼諧的藝術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滿了藝術魅力。
《西遊記》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說的傑出代表作。
■《紅樓夢》
《紅樓夢》又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國清代長篇小說。作者曹雪芹(約1715—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名芹溪、芹圃。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線索,描寫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表現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墮落,塑造了一係列貴族、平民及其奴隸出身的女子的悲劇形象,展示了極其廣闊的封建社會的典型生活環境,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曆史趨勢。作品還歌頌了貴族的叛逆者和違背封建禮教的愛情,體現出追求個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並深刻而全麵地揭示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愛情婚姻悲劇的社會根源。
《紅樓夢》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敘述和描寫就像生活本身那樣豐富、深厚、逼真、自然。《紅樓夢》在藝術表現上普遍運用了對比手法。比如,作者安排了鮮明對照的兩個世界: 一是以女性為中心的大觀園,這是被統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為中心世界,這是統治者的世界。兩個社會對比著寫,用善惡、美醜的對比,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紅樓夢》善於處理虛實關係,它實寫而不淺露,虛寫而不晦暗,創作出一個含蓄深沉的藝術境界。《紅樓夢》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它以一個貴族家庭為中心展開了一幅廣闊的社會曆史圖景,社會的各階級和階層都得到了生動的描畫。《紅樓夢》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學史上是罕見的。
■《金瓶梅》
中國明代長篇小說,成書約在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蘭陵今屬山東,作者大約是山東人,但笑笑生的真實姓名尚不清楚。
《金瓶梅》借《水滸傳》中武鬆殺嫂一段故事為引子,通過對兼有官僚、惡霸、富商三種身份的封建時代市儈勢力的代表人物西門慶及其家庭罪惡生活的描述,暴露了明代中葉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價值。
《金瓶梅》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從此,文人創作成為小說創作的主流。《金瓶梅》之前的長篇小說,莫不取材於曆史故事或神話傳說,而《金瓶梅》擺脫了這一傳統,表麵上寫的是宋代的人物和故事,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所處的明代中葉的社會現實,使中國小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日臻成熟,為其後《紅樓夢》的出現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準備。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公元前278),戰國末年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