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尉遲村人,現代著名小說家。他出生在山西省沁水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中國文聯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協會主席,曾任《曲藝》、《人民文學》編委,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他的作品鄉土氣息濃厚,有一種新鮮活潑、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風格,形成一個俗稱“山藥蛋派”的文學流派。
趙樹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致力於革命文藝的通俗化、大眾化工作,寫出了許多反映農村社會生活、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小說,如《小二黑結婚》(1943)、《李有才板話》(1943)、《李家莊的變遷》(1946)、《三裏灣》、《福貴》、《登記》等。全國解放以後,繼續深入農村生活,筆耕不輟,馳騁於中國文壇。短篇小說《鍛煉鍛煉》、長篇評書《靈泉洞》(上集),以及《實幹家潘永福》、長篇小說《三裏灣》(1955)等,都令人愛不釋手。
趙樹理是我國真正熟悉農村、熱愛人民的傑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我國農村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革,而且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在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藝的傳統、促進革命文藝的大眾化方麵,作出了富有成果的貢獻。
■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四部譴責小說的合稱,即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
《官場現形記》: 李伯元(1867—1906)著,共五編60回。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小說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連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後,下至佐雜小吏等一百多個大小官吏,並將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的各種惡行醜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他們或侵吞公款,貪贓枉法;或賣官鬻爵,大發橫財;或名“剿匪”,實則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鮮恥;或媚外懼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會末期官場的百醜圖長卷,觸及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小說在寫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而又有所發展,充分運用了誇張、漫話式的諷刺手法,往往寥寥幾筆,就將人物的音容體態勾勒出來;又善於描寫細節,使筆下的人物生動傳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故其後效仿之作頗多,蔚為大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趼人(1866—1910)著,計1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通過主人公九死一生從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為止所耳聞目睹的近二百個小故事,勾畫出中法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20多年間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現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範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為廣闊,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麵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都頗為深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製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曆史命運。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結構全篇,使讀者感到親切可信,在中國小說史上開了先河。結構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書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全書結構的主幹線,同時又運用了倒敘、插敘等方法,將它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全書繁簡適宜,渾然一體。
《老殘遊記》: 劉鶚(1857—1909)著,共20回。劉鶚本是一位企業家、學問家,並不是職業作家,但其文學家之名卻遠勝企業家和學問家。這部小說是他晚年所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未竟作品。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為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遊曆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為“清官”,實為酷吏的虐民行為進行了有力抨擊,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小說的藝術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寫技巧,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都能曆曆如繪,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說書,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其次是心理描寫和心理分析,能用貼切的語言,出色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其三則是其精巧的結構藝術。小說以遊記的形式,以遊曆為線索,以老殘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筆法敘事狀物,將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小說獨特的結構特點。
《孽海花》: 曾樸(1872—1935)著,共35回。《孽海花》是一部同時具有譴責小說、曆史小說和政治小說特點的長篇小說。小說寫金汮(字雯青)中狀元後在蘇州納名妓傅彩雲為妾,後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帶傅彩雲同往。歸國後,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雲離開金家,赴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後又到天津為妓,稱賽金花。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線,生動地描寫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朽沒落,批判了封建的科舉製度,諷刺了那些達官名士,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態,同時也熱情地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製,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思想。小說中所寫之人物,無不有所影射。在具體寫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較流行的塊狀小說結構與傳統的網狀小說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情節,波瀾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終圍繞主線,時放時收,東西交錯,給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覺。作者又工於細節描寫,文辭華美,寥寥數筆,就能使人物的神態畢肖,故魯迅稱讚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
■“五四”文學革命
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一段時期裏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
清朝末年,曾經出現譚嗣同、夏曾佑、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倡導並實踐的詩歌和散文方麵的革新運動,但不久便失敗了。到了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間,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科學和民主思潮的大量輸入,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一些覺醒的先進知識分子便產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因而出現了一個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思想革命和文化啟蒙運動。“五四”文學革命正是適應這種思想革命形勢要求而出現的,它是整個“五四”新文化運動重要的一翼。
■“左聯”與左翼文藝運動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現代文藝團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召開成立大會,到會四十餘人,最初盟員五十餘人。會上選舉沈端先(夏衍)、馮乃超、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為常務委員。魯迅在會上的演講《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對於以後的左聯工作產生了指導意義。其理論綱領宣布:“我們的藝術是反封建階級的,反資產階級的,又反對‘失掉社會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的傾向。我們不能不援助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左聯”成立以後,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積極倡導革命文藝創作和文藝大眾化,努力培養新作家,壯大革命文藝隊伍,對於粉碎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和推進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上取得了突出的實績,革命作家在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如魯迅的《故事新編》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丁玲等人的小說,田漢、夏衍等人的劇作,並培養了沙汀、艾蕪、艾青等一批文學新人。
但由於受到“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教主義的錯誤傾向,有些作品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1936年春,為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一分鍾小說
一分鍾小說又稱為微型小說、超短篇小說、小小說。過去它作為短篇小說的一個品種而存在,後來的發展使它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其性質被界定為“介於短篇小說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邊緣性的現代新興文學體裁”。一分鍾小說具有立意新穎、情節嚴謹、結局新奇三要素。一分鍾小說在寫作上追求的目標是: 微(篇幅短小,不超過1500字)、新(立意新穎,風格清新)、密(結構嚴密)、奇(結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傷痕文學
較早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傷痕文學”作品是北京作家劉心武刊發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當時評論界認為這一短篇小說的主要價值是揭露了“文革”對“相當數量的青少年的靈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內傷”。有人認為該篇發出的“救救被四人幫坑害了的孩子”的時代呼聲,與當年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出的救救被封建禮教毒害的孩子的呼聲遙相呼應,使小說產生了一種深刻的曆史感,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啟蒙精神。
然而“傷痕文學”的名稱,則源自盧新華刊登於1978年《文彙報》的短篇小說《傷痕》。它也在“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的意義上,得到當時推動文學新變的人們的首肯。隨後,揭露“文革”曆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湧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鬆》、《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樸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泄十年來積鬱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尋根文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
1985年韓少功率先在一篇綱領性的論文《文學的“根”》中聲明:“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應該“在立足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世界進行超越,去揭示一些決定民族發展和人類生存的迷”。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作家開始進行創作,理論界便將他們稱之為“尋根派”。
尋根文學的代表作有: 阿城的《棋王》、《孩子王》、《樹王》,張承誌的《北方的河》、《黑駿馬》、《殘月》,韓少功的《爸爸爸》、《歸去來》、《女女女》等。
■改革文學
改革文學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末,以1979年蔣子龍發表的《喬廠長上任記》為先聲,側重反映的是新舊體製轉換時期的社會矛盾,記錄了改革的艱辛及其導致的倫理關係和道德觀念的變化,在創作方法上以現實主義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別是改革者人物形象塑造。代表性作品有蔣子龍的改革係列小說、高曉聲的陳奐生係列小說、賈平凹的《雞窩窪人家》等小說。
■北大荒文學
指新時期以來表現北大荒知青生活的文學作品。北大荒文學是知青文學創作的一條支流,從20世紀50年代末的十萬轉業官兵到6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城市知青在北大荒拓荒造田和開發建設,由此產生和反映出北大荒生活和精神風貌的文學作品,被稱之為北大荒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了某種相對穩定的“精神個體性”,人們又稱之為“朔雪風格”,即剛勁、壯美、雄渾、粗獷的風格。北大荒文學是和時代風格、民族風格、流派風格、語言風格相並列的一種地域風格,是北大荒這一地域特色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當然,也包括生活在這一特定環境中並體現在作品裏人物的精神風貌。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及《雪城》等可以作為其代表作品。尤其是《雪城》的出現,標誌著知青文學的進一步延續和深化。北大荒文學不僅僅是小說,也包括散文、詩歌、電影、戲劇和電視劇的文學腳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