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共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形式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作了大量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誌士,屈原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作用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和《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了漢賦的形成。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人,西漢偉大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是西漢著名學者,通百家。大約20歲時,司馬遷開始遊曆全國名山大川,不久被擢升為郎中。父親去世後,司馬遷繼承其父之職,官太史令,執掌天時星曆,管理皇家圖籍。公元前104年,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製定《太初記》。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而下獄,遭受宮刑。後獲救出獄,為中書令,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劉勰
劉勰(約466—約539),南朝齊、梁時期文學理論批評家,原籍東莞。關於他的生卒年,諸家說法不一。少孤、家貧,無力婚娶,曾經依靠沙門僧居上定林寺10餘年。他精研佛理,飽覽經籍,於南齊末年寫成文學理論名著《文心雕龍》。梁武帝時,曆任奉朝請、東宮通事舍人,世稱劉舍人。晚年出家。此外還有《滅惑論》等流傳後世。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傑出詩人。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範圍很廣泛,除了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抱負。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遊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天寶三年,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為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見麵。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麵的代表作品。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麵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載體方麵,李白擅長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他在樂府詩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蕩、跳脫起伏、變化多端。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李白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加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遊,明代高啟等著名詩人,都從中不同程度上汲取營養,受其影響。
■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大詩人,字子美,書中嚐自稱少陵野老。
杜甫詩歌現存1400多首。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曆,把社會現實和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但是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歌寫曆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蠻抓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隻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
杜甫的詩被後人稱作“詩史”,主要在於他的詩歌具有史的認識價值。他以律詩寫詠懷、宴遊、山水、時事等,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他的詩講究煉神,他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恰能代表杜詩在遣詞造句上的貢獻。杜甫詩歌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鬱,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擴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影響,因此被後人尊為“詩聖”。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兩代八位散文大家的並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明初朱右采錄韓柳等八家古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唐宋文也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此書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表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
■魯迅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樹人,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創作有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什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係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
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曆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還曾主編《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逝世於上海。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並於此時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鬱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其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曆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麵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曆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還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計38卷。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他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當時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
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建國之後,他曆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茅盾文學獎就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評選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興。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同學巴恩波,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兩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1920年至1923年他進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這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巴金的作品結構嚴謹,語言酣暢明快,筆底感情熱烈歡快,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老舍一生勤奮筆耕,創作甚豐。20世紀30年代就成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集《趕集》等。《駱駝祥子》問世後蜚聲文壇,標誌著老舍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取得了他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曾先後被譯成十幾種外文。20世紀40年代的作品有: 長篇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貧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藝作品集《三四一》等。新中國建立後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正紅旗下》,長篇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散文雜文集《福星集》,劇本《龍須溝》、《茶館》等。老舍文學創作曆時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為題材,愛憎分明,有強烈的正義感。人物性格鮮明,細節刻畫真實。能純熟地駕馭語言,善於準確地運用北京話表現人物、描寫事件,使作品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老舍以諷刺幽默和詼諧輕鬆的風格,贏得了人民的喜愛,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