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瑪利亞女孩》
導演: 金基德。
金基德電影的整體水平很高,題材也相當豐富,其中這部影片是金基德創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雖然劇中依然充滿了殘酷的暴力和人性揭露,但結尾處,金基德卻擺脫了此前他已經習慣使用的以死亡結束痛苦人生的簡單做法。
故事講的是兩個未成年少女為攢夠去歐洲旅行的飛機票錢相約去賣淫,其中一個負責和嫖客聯係並望風,另一個則負責和嫖客交易肉體。一次,在警察抓嫖過程中賣身的女孩跳樓自殺,目睹慘狀的另一個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決定和那些與朋友交易過的男人睡覺,並把錢還給他們,以期獲得救贖。沒想到卻被她的父親無意間發現,父親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於是跟蹤女兒、毆打嫖客,最後竟至完全失控,殺死了一個和女兒睡覺的男人,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殺人後,父親帶女兒進山給亡妻掃墓,第二天下山後打電話向警方自首。當警察趕到時,他的女兒正在學開車,看到父親被帶走,她拚命開車追上去,卻跌跌撞撞地擱淺在山道上。
按照金基德以前的思路,這樣一個不潔的、不歸的人生,必然的結果就是安排這對父女雙雙死掉。事實上金基德也沒有徹底放棄這種可能,他還是忍不住向觀眾交代了這種可能,然而這種可能以一個夢的形式被他自己否定了。這裏表現的父親的掙紮,其實也是金基德創作思想上的一次掙紮。
■《天堂電影院》
導演: 朱塞佩·多納托雷。
著名電影導演薩爾瓦多·迪·維塔,在羅馬接到母親從故鄉西西裏打來的電話,得知老放映員阿爾夫萊多謝世了。他回憶起逝去的歲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一個名叫薑卡爾多的小村莊裏,8歲的托托因父親失蹤不得不到教堂去幹活。教堂裏,放映員阿爾夫萊多經常為當地電影審查官放映即將公映的影片。托托在那裏認識了老放映員,從那裏他拿到了很多剪下的膠片。一夜,托托珍藏的膠片起了火,險些將他的小妹妹燒死。後來,阿爾夫萊多安排了托托跟隨自己放映影片。
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電影,阿爾夫萊多搞了一次露天放映,結果膠片起火,燒瞎了他的雙眼,也燒毀了天堂電影院。從火中救出阿爾夫萊多的托托,長大後當上了新建影院的放映員,並且開始拍一部記錄本鎮生活的影片。出現在鏡頭前的少女艾列娜引發了托托的愛情。後來,托托去軍隊服役,艾列娜離開小鎮去上大學,他們的愛情便就此結束。托托聽從了阿爾夫萊多的勸告,離開了故鄉,成為一名電影工作者。
本片是意大利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的成名作,也是歐洲當代藝術電影中最為中國觀眾熟悉和感動的一部。影片有一種溫暖人心的酸甜,讓電影的無窮魅力得到釋放。本片是為熱愛電影的電影工作者、電影觀眾而精心製作的一部關於電影的禮讚,榮獲戛納影展特別評委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千與千尋》
導演: 宮崎駿。
千尋在和爸爸媽媽去郊外新家的林中小路上,爸爸將車意外開到了一個古老的城樓前,城樓下麵有長長的隧道。好奇的父母帶著她走了進去,結果隧道的那邊是另外一個世界,父親卻誤以為這是以前經濟泡沫未破時蓋的仿古遊樂城。父親循著誘人的飯香來到了空無一人的小鎮上,屋子裏擺滿了可口的食物,父親和母親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頤。但是過一會兒後當千尋再看父母時,他們已經變成了豬。這時漸黑的小陣上亮起了燈火,而且一下子多了許多樣子古怪、半透明的人。
千尋倉皇逃出,一個叫小白的人救了他,喂了她阻止身體消失的藥,並且告訴她怎樣去找鍋爐爺爺以及湯婆婆及必須獲得一份工作才能不被魔法變成別的東西。善良的千尋幸運地在浴池找到了一份打雜的工作,而且漸漸地也不再被那些怪模怪樣的人嚇到。在那裏,她結識了對她獨有好感的無麵人,成功地招待了肮髒的河神……而且她從小玲那了解到小白是凶惡的湯婆婆的弟子。
一次,她偶然發現小白被一群白色飛舞的紙人打傷,為了救受傷的小白,她用河神送給她的藥丸驅出了小白身體裏的封印以及看守封印的小妖精,但是小白還是沒有蘇醒。千尋決定去湯婆婆那裏走一趟,帶著湯婆婆的寶貝孩子、寵物鳥以及無麵人坐上了去沼底的火車。丟了孩子的湯婆婆大驚失色,這時已恢複的小白以找回她的孩子為條件讓婆婆將千尋和她的父母送回人間。
當千尋在湯婆婆家時,小白來到了並接他們一塊回去,最後千尋終於和父母一塊回到了現實的世界。
此劇為宮崎駿本人帶來了事業的輝煌,憑這部電影獲得2002年初第五十七屆柏林影展金熊獎等十多個國內外獎項;這部動畫片曾經打破了當年《泰坦尼克號》在日本創造的票房紀錄,更創造了全球票房21億美元的奇跡。
■《西西裏的美麗傳說》
導演: 吉塞普·托那托。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裏島仍是一片寧和,這裏正是男孩雷納多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永遠改變他生活的女人——梅琳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年僅13歲的雷納多也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瑪蓮娜所掀起的漩渦之中,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風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監視她的生活。她搖曳的倩影、她聆聽的音樂、她貼身的衣物……都成為這個被荷爾蒙淹沒的少年最真實、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然而,透過雷納多的眼,我們也看到了瑪蓮娜掉進了越來越黑暗的處境之中,在鎮民們的眼中,她成了不折不扣的禍水,而一股夾雜著情欲與激憤的風暴,開始席卷這個連戰爭都未曾侵擾的小鎮。
瑪蓮娜一步步地沉淪,與父親斷絕了關係,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財產,這使得向來天真、不經世事的雷納多,被迫麵對這純樸小鎮中人心的殘暴無情。看著已經一無所有的瑪蓮娜,雷納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過的勇氣,決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種讓人難以料想的方式,來幫助瑪蓮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該片的導演吉塞普·托那托是意大利著名導演,影片準確捕捉了少年欲望的萌動,那重彩濃墨的浪漫風格,也符合我國影迷的口味。
■《伊萬的童年》
導演: 塔爾科夫斯基。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伊萬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殺害。懷著對納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蘇聯紅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深入敵後,執行危險的任務。紅軍中校認為戰爭不是孩子的事情,欲安排他到後方上學,小伊萬聽了很是惱火,最後還是留了下來。在伊萬的強烈要求下,中校再次讓他進行秘密的偵察活動,而這一次,伊萬再也沒有回來。戰爭勝利後,中校在敵人的材料中發現了伊萬的檔案,伊萬是被絞死的。
《伊萬的童年》是塔爾科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片,是一部從寫實到抒情完美過渡的作品,標誌著當代電影一位偉大形式主義者的到來,題材屬於當時正統的前蘇聯電影。這類故事在當時的文藝作品中毫無新意,但導演給禁區、森林等意象賦予了華麗而寫意的特色。塔爾科夫斯基的主題和意象在此已初露端倪,他采用夢境化的詩意鏡頭貫穿全片,用夢幻的美好真誠來反襯戰爭的冷酷殘忍。塔氏在後來的作品中更偏重抽象的宗教寓意。相比之下,本片中的誇張元素則是對童年神秘的禮讚,聖潔但並不做作。
1962年,這部被認為前蘇聯詩電影的代表作獲得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辛德勒的名單》
導演: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納粹黨。他好女色,會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納粹中堅分子,他善於利用關係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占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隻使用猶太人。然而這些人得到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暫時的安全,作為戰爭產品的生產者而免遭屠殺。辛德勒的工廠成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可怖。從那時起,辛德勒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他製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他們得以幸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違反種族法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當運輸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車錯開到奧斯威辛時,他還破費了一大筆財產把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廠。辛德勒為他的救贖行動,已竭盡所能,他的全部財產都已用於挽救猶太人的生命。
不久,蘇聯紅軍來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廠裏幹活的幸存的猶太人宣布: 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他們把一份自動發起簽名的證詞交給了辛德勒,以證明他並非戰犯。同時,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製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在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 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麵,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名單》一片雖然是以黑白攝影為主調,但其製作規模卻不亞於任何一部彩色大製作的影片。影片共有126個角色,動用了3萬名臨時演員參與演出。影片情節感人,氣勢悲壯,而以黑白攝影為主調的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更使影片具有一種極其真實的效果,感人肺腑,發人深省。影片中電影語言的運用十分出色,在表現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時,有一個鏡頭中出現了紅色,在衝鋒隊屠殺猶太人的場景中,穿紅衣的小女孩與畫麵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對比,產生了極具藝術衝擊力的視覺效果,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時,她已經是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這一處理手法堪稱經典。同時也點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衝擊。對於辛德勒來說,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見的猶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發生的變化。這一鏡頭具有的深層內涵和藝術價值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它的藝術性達到了經典的地位。
這部影片是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於1993年拍攝的一部轟動世界的鴻篇巨製。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並以其極高的藝術性成為1994年全球最為矚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嚴肅性顯現的非凡藝術表現力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上映後當即引起了轟動,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並獲得了美國導演工會獎。在1994年,該片毫無爭議地奪得了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配樂七項大獎。對於影片的成就來說,這是當之無愧的。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出租汽車司機》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主演: 羅伯特·德尼羅、朱迪·福斯特等。
特拉維斯是一個從越南戰場回來的青年,他幹上了出租汽車司機這一行。他每天在五光十色的大街上開車,目睹了街邊種種醜惡,不禁深深地感到了生活的無聊和肮髒。他變得意誌消沉,麻木不仁,甚至當一個試圖逃出黑社會控製的小妓女易茲向他求救時,他也無動於衷,眼睜睜地看著易茲被抓走。但是,一位名叫貝茨的姑娘的出現使情況發生了變化。特拉維斯愛上了貝茨。在他看來,貝茨不同於這個肮髒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她簡直就是一位至純至善的仙女的化身。但是這次戀愛卻因為雙方差距過大而以失敗告終。失落的特拉維斯深感不能再無所事事地生活下去,他決定去幹點什麼。於是,他買了槍想去暗殺總統候選人,但由於警衛的嚴密防範而未能成功。於是特拉維斯又決定去營救易茲。在妓院裏,他與黑社會的嫖客和妓院打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槍戰,終於把那些社會渣滓全部擊倒,而自己也身負重傷。特拉維斯成了英雄,還上了報紙。當貝茨又一次坐他的車時,她對他表現出了崇敬。而特拉維斯則報之以淡然的一笑,沒有收貝茨的車費。
影片《出租汽車司機》是在1976年頗為轟動的電影作品,也是著名演員羅伯特·德尼羅的代表作之一。其藝術成就在歐美各國受到了一致的肯定,稱得上是1976年世界上最具藝術魅力的影片之一。
■《這個殺手不太冷》
導演: 呂克·貝鬆;主演: 讓·雷諾、納塔麗·波特曼等。
故事發生在紐約大都會裏,由讓·雷諾所飾演的職業殺手萊昂,受餐廳老板委托殺人。當他以殺手的身份出現時,冷靜而神秘,殺人手法令人熱血沸騰。但當他卸下殺手麵具時,則又回歸成為平凡的市井小民,簡單到連基本身份證、銀行賬號也都有,每天至少喝杯鮮奶,喜歡澆花及細心地擦拭心愛盆栽的樹葉,是個具有雙重角色的人。而就在萊昂所住的公寓內,有人暗度陳倉地進行毒品交易,警方緝毒組偽裝黑幫分子,為查緝毒品而入侵,殺了販毒者一家人卻遺漏了小女孩瑪蒂達。瑪蒂達為了安全起見而躲進隔壁萊昂家,她無意中發現了萊昂的殺手身份,為了保護自己及報滅門之仇,瑪蒂達以堅定的口氣要求萊昂訓練她成為一位真正的職業殺手……
雖然萊昂最後為了救瑪蒂達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但他一定不會後悔。因為是她,讓他重溫了生活的樂趣,感受到了愛情的甜美,並且完成了對自身靈魂的救贖;而瑪蒂達也不會後悔把自己的初戀給了那個叫萊昂的中年男人,因為是他,讓她得到保護不受傷害,重溫久違的家庭的溫暖,並明白了愛情的真諦,且學會了該如何去珍惜。
■《最後一班地鐵》
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本片描述“二戰”期間,在德軍占領下的巴黎,戲劇照常上演,猶太籍的劇場主人兼編劇呂卡斯為了躲避納粹的種族迫害,一直住在劇院的地下室,繼續領導和排練他所編的劇目。這一切全都是通過他的妻子、著名女演員瑪麗翁來完成。每次他靠地下室內的偽裝通風係統來傾聽舞台上的排練,同時也感覺到了瑪麗翁和男主角的扮演者格朗熱之間產生了微妙的愛情。考慮到自己的處境,他決定成全了他們。但格朗熱見到呂卡斯之後,決定到抵抗運動中去。巴黎解放了,瑪麗翁站在舞台上,一手拉著丈夫,一手拉著情人,向觀眾頻頻謝幕。
本片於1980年由法國高蒙影片公司協同多家著名電影公司強力聯合推出,是新浪潮元老、法國著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巔峰之作。影片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曾破紀錄地榮獲第六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最佳製作設計、最佳音響、最佳劇本十項大獎,並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舉成為當年電影界的最大贏家。
■《辦公室的故事》
導演: 埃利達爾·梁讚諾夫。
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是喜劇大師梁讚諾夫導演的愛情、音樂、喜劇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生動上演了一場不打不相識、不是怨家不聚頭的愛情鬧劇。
諾瓦謝利采夫是個不幸的中年人,他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備嚐艱辛。他工作勤懇,但由於生性謹小慎微,不善於在上司麵前表現自己,似乎是命運的安排,讓他一生默默無聞了。偏偏他的頂頭上司統計局長卡魯金娜是個性格怪僻的獨身中年婦女,在下屬麵前終日不苟言笑。由此看來,在這兩個性格“對立”的人之間,是不可能找出一致的地方了,但奇怪的是,就是這樣兩個人之間,居然產生了愛情。
這部影片是在整個機關生活的大背景下來刻畫人物的,人和整個環境相連係,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交織在一起,真實性更強了。影片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普遍心理,觸及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中年人的孤獨問題,表演形式質樸無華。
該片屬於外在嚴肅、內含無盡張力與喜劇因素的冷幽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影片。作為社會的人,人與人之間又產生了無形的隔閡,要打破這種隔閡,就應該更好地認識自身。影片中通過對男女主人公矛盾衝突的揭示,最終達到兩者的和諧,是很有內在哲理的。影片中的歌詞講到四季變化是一種常態,我們就應該適應這種變化,和自然融合。
本片獲俄羅斯國家獎金。
■《命運的捉弄》
導演: 埃利達爾·梁讚諾夫。
該片屬於梁讚諾夫三部曲之一。除夕之夜,家住莫斯科的外科醫生葉甫蓋尼·盧卡申在結婚前夜與幾個好友喝得酩酊大醉,迷糊中盧卡申錯上了飛往列寧格勒的飛機。飛機抵達,出租車司機將他送到了本城與莫斯科同一街名且同門牌的大樓前。盧卡申走上樓梯,找到了相同的門號,打開門鎖便一頭栽在床上酣睡起來。房主娜嘉回來時不禁大吃一驚,經過一場爭執總算弄清了誤會,但娜嘉的男友與盧卡申的女友終因這件事憤然離去。於是這一陰差陽錯而碰到一起的男女主人公便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
導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
火車緩慢地前行,陽光透過玻璃窗溫和地彌漫進來,金黃色優雅的色調,她靠在窗邊,孤獨而又柔美地微笑。指尖輕輕轉動光滑圓潤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樣緩慢地掠過,樹木、天空有種眩暈的錯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嗎?讓一切規則的事情變幻、變幻,擠壓在狹小的空間裏。繼而突然感覺到內心深處隱隱的一點感應,時空像已轉換了數年。
一個波蘭少女,一個法國少女,一般年紀,一樣的名字: 維洛尼卡。她們有著一樣天籟般的嗓音、音樂天賦和心髒病。波蘭的維洛尼卡喜歡唱歌,她的聲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飛揚,唱到淚流滿麵。法國的維洛尼卡也喜歡唱歌。她對父親說:“我有個怪異的感覺,我覺得我並不孤獨,這世界上不止我一個。”父親說:“當然不。”
木偶藝人在那裏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麗的舞娘跳著腳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顏色紗裙,細膩而纖弱的舞步,像在輕柔的雲朵裏飛翔。她高高地躍起,輕盈地落地。突然舞娘弄傷了自己的腳,被關在了黑漆漆的盒子裏。待到重新出來的時候,變成了絢爛的蝴蝶。法國的維洛尼卡深深地沉醉在表演裏,而神秘的線偶人卻似乎掌控著她們兩人的命運。
《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將宿命的神秘感和豐富敏感的感性情緒發揮到了一種極致的境界,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說:“那是一個純粹關於感覺與敏感性——而且還是無法用電影表達的敏感性——的故事。”從影片開頭段落的寫意以及與情節的脫節我們就能體會到導演所營造的神秘氛圍,我們沿著這縷神秘的氣息走下去,會感受到整部影片都被不可知的宿命論和非理性的神秘力量所牽引所籠罩。影片大部分鏡頭被處理成金黃色的色調,傳達出法國式的神秘感,基耶斯洛夫斯基對這種色調的處理進行了解釋:“有了它,《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的世界才趨於完滿。”當鏡頭被金黃色的濾鏡賦予一層看似不真實的光芒,基耶斯洛夫斯基帶領我們走出現實,走入心靈,在一片寂靜祥和中感受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