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外國電影作品(2 / 3)

影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鐵皮鼓》,以一個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顛簸遭遇和奇特視角來揭示整個德國民族的曆史和納粹的醜惡。該片是德國新電影流派名導施隆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納粹電影之一。影片氣勢恢弘,是一部寓意電影,用兒童的視角抨擊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醜陋,尤其是納粹的罪惡和荒唐行徑。影片充滿黑色幽默,對納粹的興起作了獨到而尖銳的抨擊。

該片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戛納金棕櫚獎。

■《克萊默夫婦》

本片由導演羅伯特·本頓親自改編艾弗裏·科爾曼的同名小說而成。描述泰迪和瓊安這對夫婦,他們育有一子比利。泰迪是一個事業心強的人,常因工作放棄與妻兒的團聚,瓊安於是提出與他離婚,兒子留給他撫養。泰迪對父兼母職一事手忙腳亂,後來不得不放棄工作,選擇家庭,與兒子相依為命。

本片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令人側目的單親家庭的種種問題,題材嚴肅但處理不失幽默筆觸,演員表演非常到位,極其自然。該片獲得第五十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五項金像獎。

■《得克薩斯的巴黎》

影片敘述頹喪的流浪漢特拉維斯在廣闊無邊的得州沙漠上遊蕩,不久在一家小旅館中整個人崩潰,醒來已不能言。醫生把他送到洛杉磯他的弟弟家中,特拉維斯在那裏看到了他七歲的兒子,但其妻珍卻已離家出走不知去向。特拉維斯重新振作後找回了父子情,但他更大的願望是找到妻子。他終於在一家色情場所中看到了珍。

《得克薩斯的巴黎》是一部由歐洲人的視角來拍攝美國人的生活的影片,由“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的文德斯執導。從旁觀者的身份來觀望發生在鄰國美國這塊熱土上的故事,頗具深意。本片以憂傷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傷痕累累的文明世界,以及在這個世界中飄來蕩去的孤獨的靈魂。影片獲得了包括巴伐利亞、戛納、凱撒等國際電影節大獎,獎項主要集中在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影片上,共計十四項大獎和五項金球獎提名,足見其實力。

■《藍·白·紅》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藍·白·紅》三部曲的創意來自於法國國旗的顏色,它們分別象征著自由、平等和博愛,而《藍》相應地把視角探入到了自由的含義中。在三部曲中,新生是貫穿始終的,三部曲的結局中,藍色的朱莉隔著窗戶流下了一滴眼淚,白色的卡洛隔著監獄的窗戶望著遠處的妻子流下了眼淚,紅色中的老法官隔著被人打碎的窗戶流下了眼淚,三個人的眼淚都代表著重獲新生,這也許是大師在晚年時,想多給人們一點博愛和溫情。

三部曲之一: 《藍色情挑》

該片曾獲得第五十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等十項國際大獎。

作曲家之妻朱莉在一場車禍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沉重的打擊使她一蹶不振。她把自己封閉起來,幾乎與世隔絕。一份她自以為已經毀掉的樂譜落在丈夫生前好友奧利維耶手中。出於不讓傑作湮滅的好意,奧利維耶通過媒體將其公布於眾。不料此舉竟牽出一位幕後人,那就是朱莉不知其存在的情敵,而且她還得知這個女人正懷著她丈夫的孩子,這更使她痛苦的心靈雪上加霜……朱莉終於走出沉鬱哀痛的陰影,她把準備出賣的別墅留給了那個女人和她未來的孩子,並開始整理丈夫的遺作。

這部片子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成功之處在於: 語言很少、氣氛低沉情況下的人物心理刻畫。通過很多無聲的動作和細微的表情,將心理活動展示出來。另外在製作上,本片有許多優秀的細節。我們看到,當一部片子主題、形象、風格都定位之後,優秀導演在這個框架之下可做很多有意義的手法創新,這些能加強片子的表現力。

三部曲之二: 《白色情迷》

該片是三部曲中最為輕鬆的,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波蘭發型師卡魯與法國妻子新婚不久,因為性無能而被迫離婚,並且在巴黎被奪取了一切。他如同喪家之犬,終日在地鐵車站賣藝謀生(拿理發梳當作口琴吹)。在同胞米高拉的幫助下,他終於回到了祖國。在巴黎他的一切都顯得笨拙,笨重的大衣,沉重的大箱子,藏在大箱子裏被托運回國後,又被打劫、痛打。而回到家鄉後,他很快就發財、發跡,成為大富翁,並且奇跡般地恢複了性能力。這時他想到了報複自己的妻子,裝死把她騙到了波蘭。這是一個關於移民的故事,主人公在異國顯得自卑,而在故土則充滿信心和力量。影片中最動人的鏡頭,是卡魯和米高拉在洗去了異國的陰霾後,在雪地上像孩子般地擁抱。

三部曲之三: 《紅色情深》

模特瓦倫婷與男友分手後,意外地認識了一位退休法官。他在年輕時,被女友拋棄並且受盡屈辱。再加上他的職業的關係,他對人性抱著批判、敵視的態度。退休後,他整天竊聽鄰居的電話,以此消磨自己的生命。瓦倫婷認為他這樣做極不道德。退休法官打開竊聽器,告訴瓦倫婷在平靜的生活下麵,隱藏著人性的陰暗麵。瓦倫婷認為人總有虛弱的時候,但是能夠改正。因為這時她自己也非常地無助,她的弟弟得知自己和她一樣是個私生子以後,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吸毒而見諸報端。而這時她又被男友誤解而兩相分離了。在敘述老法官的竊聽行為時,開始講述一個見習法官的故事。他的經曆幾乎和老法官如出一轍。失戀之後,他決定到英國度假,在海上時受到風暴的襲擊,患難後與同船的瓦倫婷終於都找到了彼此愛的歸宿。而老法官在瓦倫婷的感染下,也重新煥發了生命力。

■《阿甘正傳》

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會的反智情緒高漲,好萊塢於是推出了一批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的影片,美國媒體稱之為“反智電影”。《阿甘正傳》就是這一時期反智電影的代表作,它根據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通過對一個智商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以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它使美國人重新審視國家和個人的過去,重新反省美國人的本質。

阿甘是一個美國人的典型,他的身上凝聚著美國的國民性,而且他還參與或見證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阿甘見證了黑人民權運動,上了越戰前線,目擊了水門事件,參與了開啟中美外交新紀元的乒乓球比賽;在流行文化方麵,他是貓王最著名舞台動作的老師,啟發了約翰·列儂最著名的歌曲,在長跑中發明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口號。影片的表層是阿甘的自傳,由他慢慢講述。阿甘的所見所聞所言所行不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對曆史的直接圖解。這種視覺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中得到生動的暗示: 一根羽毛飄飄蕩蕩,吹過民居和馬路,最後落到阿甘的腳下,優雅卻平淡無奇,隨意而又有必然性。湯姆·漢克斯把阿甘從曆史的投影變為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個占據著成年人軀體的幼童、一個聖賢級的傻子、一個超越真實的普通人、一個代表著民族個性的小人物。他的名言: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該片獲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輯、最佳改編劇本六項大獎以及第十六屆電影金雞獎最佳譯製片獎。

■《鰻魚》

1988年夏,普通職員山下拓郎收到一封揭發他妻子有外遇的匿名信,親眼目睹偷情場麵的他激怒之下刺死了妻子,從而鋃鐺入獄。8年後,拓郎假釋出獄,在千葉縣利根河邊開了家小理發店。當年的遭遇令山下不再信任他人,刻意回避與人的交流,所養的鰻魚是他唯一的對話對象。一天,他去河邊找餌時救了一位服用了過量安眠藥的女性服部桂子,桂子為了報答山下留在店裏工作。性格明朗的桂子令生意越來越興隆,山下也漸漸地開朗起來。以前在獄中認識的高崎出獄後來到此地從事垃圾回收的工作,他不斷地揭山下的醜令他難堪,打亂了原本平靜的生活。而桂子原來的情人堂島也尋到此地想要帶走她和她的錢。雖然一旦與人發生衝突山下就必須回到獄中繼續服刑,但他為了保護桂子勇敢地采取了行動……

這是日本名導演今村昌平繼《楢山節栲》之後再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他采用穩重的電影形式對殺人犯的心理狀態作了細膩刻畫,中間穿插以象征性的幻想手法呈現男主角山下拓郎的心理魔礙,既跳脫了故事的平鋪直說,也增添了內涵。

■《大白鯊》

善化鎮是個偏僻的海濱小鎮,但一到夏季,這裏就變得熱鬧萬分,人們都來到這裏的浴場度假消閑。現在,旅遊旺季又快到了,然而不祥的事卻開始籠罩了小鎮。一對青年男女去遊泳,然而女的卻沒有再上岸。第二天,巡警發現了她支離破碎的屍體。這是一隻鯊魚的傑作。警察局長馬丁下令封閉海濱浴場,但是市長哈瑞卻不同意這麼做,因為這必然導致今年夏季的收入銳減。他要求不擴大事態,隻召集一批人去捕殺鯊魚。

得到通知的海洋生物學家布朗來到了鎮上,他對市長的作法十分不滿。在看到屍體和解剖後,他發現這次出現的不是普通的鯊魚,而是一條巨大的十分罕見的大白鯊。捕魚的人很快捉到了一條鯊魚,哈瑞認為大功告成,但布朗知道這並不是那條殺人的大白鯊,它比之太小了。果然,開放的海濱浴場再次受到它的襲擊,又有兩人死於非命,哈瑞一籌莫展。

小鎮上出名的捕魚能手昆特自願去捕殺這條大白鯊,他不需幫手,不要政府資助,一意隻身前往。但馬丁與布朗終於說服了他,三人一同出海捕獵殺人鯊。到了遠海,拋下水中的肉發出的血腥終於將它引來了,三人將浮桶係上魚槍刺入它身上,不讓它沉下深海。不料,這條鯊魚的龐大超過了三人的想象,它居然帶著四隻桶掙脫了控製,沉到水麵之下。布朗決定坐在鐵籠中到水下去捕捉它,但失敗了。鯊魚開始攻擊漁船,它將船撞破,不論什麼東西它都吞下肚中,昆特也不幸喪生魚腹。

馬丁爬到了僅露出水麵的桅杆架上,最終用槍擊中了鯊魚口中的氧氣罐,爆炸將大白鯊炸成兩半。布朗並未死在海中,劫後餘生的2人一同離開了這凶險的海區。

這部作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第一部描寫怪物的影片向人們證明了他能夠創造和保持高度的緊張和懸念。他也信心十足地保證盡管在影片播放的將近90分鍾的時間內大白鯊並沒有以全鏡頭出現,但仍可以使觀眾們坐立不安。

該片榮獲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電影配樂三項大獎。

■《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是根據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該片以其對婚外戀情的探討和對中年人心理情感的體現,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影片的情節很簡單,但是其中的情緒表現卻十分細膩,它不僅僅是一場婚外戀情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當愛情與傳統倫理道德相抵觸的時候,人們到底應該怎樣選擇?是選擇自由的愛情,還是選擇對家庭的責任?

《廊橋遺夢》出色的藝術表現力引起了眾多中年觀眾的共鳴,也促使他們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感情。兩位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麗爾·斯特裏普在片中的表現也都十分出色,他們對情緒的把握十分到位,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本片的價值在於它忠實地刻畫了身處感情漩渦的一顆心,縱使沒有風花雪月,沒有荒漠大海背景,隻要有斯特裏普出神入化的表演,影片便身價倍增。感情的噴薄欲出和理智的一壓再壓,為人物創造了最原始也是最強烈的戲劇衝突。雨中車上緊握車門那場戲贏得了多少同情的眼淚。伊斯特伍德對節奏的把握也非常到位。影片對細節戀戀不舍,並有大段的沉默戲,把淚水推後到最終的高潮。

■《卡薩布蘭卡》

1941年,在納粹的鐵蹄之下,要從歐洲逃往美國,必須繞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這使得這座城市的情勢異常緊張。

裏克夜總會的老板裏克是位神秘的男子。一天,捷克反納粹領袖維克多拉斯洛和妻子伊爾莎來到裏克夜總會,希望通過裏克獲得通行證。裏克發現伊爾莎正是自己的昔日戀人,過去的誤解解開後,伊爾莎徘徊在丈夫與情人間,而仍深愛著她的裏克,卻決定護送伊爾莎和她的丈夫離開薩布蘭卡。在機場,裏克開槍射殺了打電話阻止飛機起飛的德軍少校後,目送著心愛的女人離開……

《卡薩布蘭卡》拍攝於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白熱化階段。本片可說是適時誕生的佳作,一經上映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三項奧斯卡金像獎。

■《泰坦尼克號》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凱特·溫絲萊特等。

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在北大西洋兩英裏半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探險家洛維特親自潛入海底,並在船艙的牆壁上看見了一幅畫,洛維持的發現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婦人的注意。已經是102歲高齡的羅絲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在潛水艙裏,羅絲開始敘述她當年的故事。

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富家少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一道上船,另一邊,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靠在碼頭上的一場賭博贏到了船票。羅絲早就看出卡爾是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從心底裏不願嫁給他,甚至打算投海自盡。關鍵時刻,傑克一把抱住了少女羅絲,兩個年輕人由此相識。

為排解少女心中的憂愁,傑克帶羅絲不斷發現生活的快樂之處。很快,美麗活潑的羅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了,羅絲脫下衣服,戴上卡爾送她的項鏈,讓傑克為她畫像,以此作為他們愛情的見證。

然而,慘絕人寰的悲劇發生了,“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在危急之中,人類本性中的善良與醜惡、高貴與卑劣更加分明。傑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愛人羅絲,自己則在冰海中被凍死。

老態龍鍾的羅絲講完這段哀慟天地的愛情之後,把那串價值連城的珠寶沉入海底,讓它陪著傑克和這段愛情長眠海底。

當年該片推出三個月後,國內票房收入已經達到了4億7千萬美元,打破了以往所有影片的紀錄;而國際票房更是超過了13億,使這部影片成為有史以來收入最高的影片。這部影片更是獲得了十四個奧斯卡獎的提名並獲得了其中的十一個,成為有史以來獲此獎項最多的影片之一。在頒獎晚會上,卡梅隆近乎瘋狂地舉起奧斯卡獎,大聲說出片中的著名台詞:“我是世界之王!”

■《櫻桃的滋味》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巴迪埃伊開著汽車在德黑蘭郊外徘徊。許多失業者想為他工作,但他沒有雇用他們。在公共電話亭,他聽到一個年輕人對接電話的人說他缺錢花,巴迪埃伊主動請他搭便車,表示願意資助,條件是在他當晚自殺後將其屍體掩埋,結果遭到拒絕。後來他又先後找到幾個人: 收集廢塑料袋的人、庫爾德士兵、阿富汗看門人以及神學院學生,但他們都拒絕了他的請求,還鄭重地告訴他自殺是錯誤的。最後,一個叫巴蓋裏的人同意幫他的忙。但到片尾,我們看到巴迪埃伊在品嚐新鮮的櫻桃,旁白的聲音問道:“你是否想放棄櫻桃的滋味呢?”

《櫻桃的滋味》表現了尋找死亡時發現生命的奇妙曆程,探討了在“限製和自由的矛盾中”對生死的看法,以其深刻的哲學思考,在世界影壇引起轟動,摘取了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花火》

導演: 北野武。

刑警西的妻子美幸得了不治之症,而好意讓他去探望妻子的搭檔堀部則在任務中中彈負傷從而下半身癱瘓。西在一次逮捕行動中處理失當,又導致後輩田中喪生,西引咎辭職。為了給殘廢的堀部提供畫具,為了向田中的遺孀提供生活費,為了讓美幸在剩下不多的歲月中過得幸福,西向黑社會借高利貸。無奈之下,他搶劫銀行還債。西和妻子一同外出旅行,而黑社會卻追著他索討利息,不願讓人打擾妻子最後的時間的西一一殺死前來追債的人。後輩中村刑警前來追捕他,西拜托中村給他一點時間。在寧靜的沙灘,西為妻子放起了焰火,在燦爛的天空下,他自己動手選擇了人生落幕的方式……

日文中“花火”是焰火之意,象征著主人公的人生,而將兩字拆開後,“花”象征著生,而有開槍之意的“火”則象征著死。與片名一樣,影片的內容也可以多層次地挖掘,具有深刻豐富的意義。本片通過描繪一個硬派刑警在一連串打擊下變得極端走上絕路的過程,刻畫出生存的沉痛與美好,死亡的輕易與艱難,以及生死之間的互動關係,以獨特的方式探討了生與死的問題。

本片是北野武的代表作,一舉奪得了1997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在首映完畢時,觀眾集體起立長時間地鼓掌。而在日本,影片也是廣受讚譽,獲得了藍絲帶獎的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獎,學院獎的十多個提名等一連串榮譽。

■《後窗》

導演: 阿爾弗瑞德·希區柯克。

這是一部技巧圓熟而寓意深刻的影片。一個腿部受傷的攝影記者傑夫每天坐在自家窗前觀看對麵樓裏鄰居們的日常生活,結果他發現了一起謀殺案。整部戲隻一堂景,但導演將主人公的所見和他的反應剪接成變化多端的蒙太奇組合,化成銀幕上緊張有趣的效果,那一扇扇窗中的故事也隨之演變為人間百態的縮影。同時它嚴謹的結構、強烈的激情、豐富的細節成為可與《美人計》媲美的希區柯克最佳劇作。而偷窺者傑夫所看到的與其說是一起謀殺案的暴行,毋寧說是人類的種種弱點的一幅幅圖景。

影片女主演格蕾絲·凱莉是希區柯克最喜歡起用的女明星,她正符合希氏對銀幕女性的要求: 表麵清雅冷峻,內心激情如火。這種“女性觀”來源於希區柯克“懸念主宰一切”的電影觀念,當然,這也無疑是他內心對理想女性的想象。

■《眩暈》

導演: 阿爾弗瑞德·希區柯克。

這是一部從一個富於感情的男人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的影片,它的節奏舒緩,給觀眾一種沉思冥想的感覺,是希氏其他影片中所沒有的。希區柯克本人也很偏愛這部作品,他的傳記作家認為影片潛藏了導演感情傾向的自傳性因素,表現出一種將女性納入他的理想的固執態度。無論如何,影片中神秘氣氛的營造和那鍾樓上的著名鏡頭再次顯示了希區柯克電影無與倫比的魅力。

■《精神病患者》

導演: 阿爾弗瑞德·希區柯克。

不久前為紀念希區柯克100周年誕辰,一些現今世界上最傑出的導演受英國著名電影雜誌《畫麵與音響》之邀,評選希區柯克最傑出的一部影片,結果1960年的《精神病患者》擊敗《眩暈》一舉奪魁。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曾被認為是一個愛用聳人聽聞手法的導演拍攝的一部血淋淋的影片,如今它越來越受到推崇。

為了避免血腥,希區柯克把《精神病患者》拍成了黑白片,但竟有觀眾表示在那場驚心動魄的浴室謀殺場麵中看到了紅色的鮮血。希區柯克“逼真的恐怖”是你無法抗拒的,但他並不寫實地去表現血淋淋的東西。事實上,浴室那場戲中,殺人的刀子連對方的身體都沒有碰到,希區柯克完全是用高超的電影蒙太奇技巧來達到他的目的。除了讓你驚叫之外,影片還給觀眾留下了對人性之複雜與豐富性的想象空間。如果說從事藝術的人可以分為藝術家和匠人兩類的話,那麼希區柯克就是模糊了這兩者界線的藝術大師。《精神病患者》另一點讓希區柯克本人感到驕傲的是,它以80萬美元的小投資賺得1300萬美元高額利潤。其實是希區柯克有意想嚐試用拍電視的條件來拍一部大型故事片,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