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概述
本節主要選取在一百多年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有著突出影響,可以反映當時時代影像,並且可以表現影片導演突出的導演風格的作品,通過對其主要內容和獲獎情況的概述,讓考生對於影片有一個直接的印象。學習指導
考生對這一節應該重點記憶。對於初學者來說,中國電影作品是起碼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學習的時候和第一章電影導演加以聯係和對比,將兩節的知識融會貫通會效果更好。
■《漁光曲》
1934年由蔡楚生導演,演員有王人美等。
影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階級矛盾。全片在藝術上質樸清晰,情節生動,特別是貫穿全片的插曲《漁光曲》,婉轉動人,風靡一時。影片創造了當時的最高上座紀錄。
影片榮獲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這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十字街頭》
《十字街頭》攝製於1937年,是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沈西苓的代表作。
影片通過四個失業的大學畢業生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塑造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典型人物形象。影片截取了生活的一個橫斷麵,描寫處於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的20世紀30年代的知識分子的苦悶、徬徨和掙紮,提出正視現實,衝破個人象牙之塔,離開徬徨的十字街頭,走向革命的時代要求。
同時,影片在電影語言方麵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其對動態化的畫麵構成、鏡頭組接、聲畫結成等電影語言的成熟運用,已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有聲電影的最高成就之一。
影片《十字街頭》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是沈西苓電影創作的高峰,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一塊瑰寶。
■《一江春水向東流》
1947年由蔡楚生、鄭君裏導演,演員有白楊、淘金、上官雲珠等。
影片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前後的上海,以抗戰期間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為主線,真實、生動、概括地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時代風貌。通過素芬的形象,表現了廣大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奮鬥精神,而張忠良則是那種從熱血青年蛻變為腐化分子的藝術典型。影片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曲折變化的情節、抒情質樸的風格,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尤其是在淪陷區的群眾的心緒與願望,把揭露的矛頭對準統治當局的腐朽、社會的黑暗。
影片上映後深受人民的好評,是繼《漁光曲》後,賣座最高的一部影片。在上海連放三個月,觀眾達70多萬。
■《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是費穆的巔峰之作。影片隱隱透出的雅文化性,整體的壓抑和封閉感,得益於費穆精練的電影語言和超前的電影思維。故事雖然是情節劇的重要敘事模式,敘說方法卻自中國古文化傳統中尋找理想。全片充滿了精到的人物心理刻畫,恰到好處的情緒渲染和環境氣氛營造,十足的中國古典美學寫意風韻。它被評論者稱為“中國電影藝術上的一個裏程碑”,“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優點之大成”。還有評論者認為這部“詩情電影”是中國的先鋒電影,這種“細膩而詩化的心理片傳統”是由費穆開創的。
■《城南舊事》
1982年由吳貽弓導演,演員有張豐毅等。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影片以質樸、抒情的藝術語言,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抒發了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向往和思念之情。編導采用散文樣式的結構方法,通過小姑娘英子純真的眼神,將秀貞、小偷、宋媽三個人物的命運片斷連接起來。這種外鬆內緊、形散神聚的結構技巧的運用,為新時期的電影結構多樣化開拓了一條新的路子。
影片榮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83年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鷹獎;1984年前南斯拉夫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最佳影片思想獎;1988年厄瓜多爾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
■《黃土地》
1984年由陳凱歌導演。影片運用造型語言和色彩描寫表達意念,抒發情感,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被一個個的造型畫麵所揭示出來的意念和情緒連接代替了,喜劇的高潮也變成了色彩鮮明、動作強烈、場麵浩大、力度剛勁的造型畫麵及其噴湧而出的感情(如求雨、打腰鼓的壯觀場麵造型描寫)。這部表現性的影片的強烈造型意識還表現在對自然景觀的大量描寫上,把人物與黃土地、黃河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表現黃土地誕生了這個民族,黃河養育著這裏的人民。這就使黃土地和黃河也成為影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影片榮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攝影獎;1985年連續獲得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法國第七屆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朗特蘭杯獎、美國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東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和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
■《芙蓉鎮》
1987年由謝晉導演,演員有劉曉慶、薑文等。
影片通過芙蓉鎮上的女攤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書田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係列運動中的遭遇,對中國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近二十年的曆史做了嚴肅的回顧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鎮上的風風雨雨,正是中國當代社會的縮影。影片采用近乎編年體史的手法,表現了各式人物在曆史麵前的真實麵目,同時發出了對人性的呼喚和對美好感情的謳歌。
影片榮獲1986年優秀影片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美術獎;第十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獎;第二十六屆前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第三十三屆西班牙瓦亞多利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紅高粱》
1987年由張藝謀導演,演員有鞏俐、薑文等。
影片根據莫言的同名小說改變而成。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趕跑劫匪的轎夫餘占熬所吸引。三天後新娘回門,與餘占熬在紅高粱地裏激情相愛。新婚丈夫被人殺死,新娘勇敢地主持了釀酒廠,在趕走其他土匪之後,餘占熬在酒缸裏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噴香的好酒。九年後,日軍強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並將羅漢大爺剝皮示眾。餘占熬帶領鄉人報複日軍,鄉人們全死了。癡呆的餘占熬,站在女店主的屍體旁,放聲高歌……
《紅高粱》是一個具有神話意味的傳說。整部影片在一種神秘的色彩中歌頌了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讚美生命是該片的主題。“是要通過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讚美生命,讚美生命的那種噴湧不盡的勃勃生機,讚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張藝謀: 《(紅高粱)導演闡述》)。正因為這種對生命的禮讚以及影片那精湛的電影語言的運用,使得《紅高粱》獲得了國際榮譽,這也是中國電影迄今為止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榮譽。
1988年該片獲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大獎;1988年獲第五屆津巴布韋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故事片真實新穎獎;1988年獲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1988年獲摩洛哥第一屆馬拉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8年獲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89年獲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1989年獲法國第五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1989年獲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1990年獲前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提名獎;1990年獲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活著》
導演: 張藝謀;主演: 鞏俐、葛優等。
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著女兒鳳霞回了娘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被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著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國民黨拉俘當兵,後被俘虜。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後來,福貴因家產輸光未被劃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唯有活著……
《活著》具有一定的史詩性,這種史詩性被包裝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之下,同時隱隱露出一股悲憫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個人生存狀態和苦難,在經過精簡的曆史背景裏,體現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時代的荒謬感。影片的結尾雖然很溫和,但頗引人深思。福貴的一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片中對“大躍進”、“文革”等時期也進行了溫和的諷刺。影片中的絕望、無助、無力在黑色幽默裏得到轉變,變為中國人在艱難生存狀態下的忍受。
影片《活著》曾獲法國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這部影片也是張藝謀至今未獲通過的中國禁片。
■《秋菊打官司》
導演: 張藝謀;主演: 鞏俐、雷恪生、劉佩琦等。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關於農村現實生活的影片,也可以說是張藝謀最好的影片之一。這是一部采用紀實手法拍攝的電影,畫麵樸實,還加上偷拍的一些實際生活狀態。開始秋菊無論如何也要向村長討個說法,最後不惜告到市裏的法院,在結尾村長和秋菊一家和好時,村長卻被抓走了。人物關係的轉換,顯示了張藝謀對這類紀實性影片故事性上的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是本片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
影片獲得意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演員獎;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和當年的十大華語片之一。
■《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1年由張藝謀導演,演員有鞏俐等。
影片改編自作家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導演用一支沉重的筆,描繪了半個多世紀前中國社會封建家族對婦女的摧殘。影片注重表現性,如陳老爺家的高牆深院、一盞盞如火的大紅燈籠,都蘊含著一種深深的寓意,而電影語言的嫻熟運用,使單一的宅院裏,顯得十分充實。長鏡頭的運用,並不使人感到乏味。它的觀賞性,在於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和人物中間內心的波瀾及強烈的衝撞,影片敘事精煉。
影片榮獲1992年第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最佳華語片之一;意大利電影最高獎最佳外語片大衛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第二名、最佳攝影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協會年度電影評獎優秀影片大獎;美國1992年在美公映十佳影片評選十大最佳影片之一;第六十四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張藝謀;主演: 魏敏芝、張慧科等。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10歲的張慧科因家裏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裏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在城裏的住處,隻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13歲的魏敏芝開始在茫茫人海裏尋找……
《一個都不能少》紀錄片式的風格統禦了整部影片,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小學,追求的是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同時因為該影片與政策相符合,國家版權局為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下發了版權保護通知,這是我國第一次對國產影片的版權實行如此正式的保護。但影片裏人物在陌生環境——城市的遭遇,成為影片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的重要原因。當然也因為影片中所有的困難都是被電視台台長的憐憫所解決,遭到眾多國內影評人的批評。
該片於1999年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導演獎;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第五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2000年美國LA電影組織評選最佳國際電影獎。
■《老井》
1987年由吳天明導演,演員有張藝謀、呂麗萍等。
影片根據鄭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太行山區老井村祖祖輩輩打井不止,死傷無數,但卻無一眼井出水。高中畢業生孫旺泉和鄉親們鍥而不舍,不惜任何代價,終於在村裏打出了第一口井。影片以嚴謹的現實主義筆觸,塑造了當代青年農民的複雜性格,挖掘了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曆史文化深層結構中積澱的最可寶貴的精神實質,充滿了深沉的憂患意識。編導者把紀實風格、象征性造型和主觀表現融為一體,成功地塑造了富於綜合創新意識的美學追求。
影片榮獲1987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員獎;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佳男演員獎和國際電影批評家聯盟特別獎、東京知事獎;第七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十一屆沙爾索國際電影節一等獎。
■《霸王別姬》
1993年由陳凱歌導演,演員有張國榮、張豐毅、鞏俐、葛優、蔣雯麗等。
1924年冬天,9歲的小豆子,被作妓女的母親生生切掉右手上那根畸形的指頭後,進入關家戲班學戲。戲班裏隻有師兄小石頭同情關照小豆子。十年過去了,在關師傅嚴厲和殘酷的訓導下,師兄兩人演技很快提高,小石頭取藝名段小樓,演生角;小豆子取藝名程蝶衣,演旦角。他倆合演的《霸王別姬》譽滿京城,師兄兩人也紅極一時。兩人約定合演一輩子《霸王別姬》。
段小樓娶妓女菊仙為妻,依戀著師兄的蝶衣,心情沉重地來到師兄住處,把他用屈辱換來的、師兄向往已久的名貴寶劍贈給小樓,並決定不再與小樓合演《霸王別姬》。在關師傅的召喚下,師兄兩人再次合作。
抗戰勝利,國民黨傷兵大鬧戲院,抓走蝶衣。為救蝶衣小樓和菊仙四處奔走。但由於誤解,師兄兩人再度分手。
“文化大革命”中,段小樓成了牛鬼蛇神。在造反派的威逼下,師兄兩人相互揭發“罪行”。菊仙承受不了打擊,上吊自盡。
打倒“四人幫”後,師兄兩人在分離了22年的舞台上最後一次合演《霸王別姬》,虞姬唱罷最後一句,用他送給霸王的那把注滿他感情和幻想的寶劍自刎了,蝶衣在師兄小樓的懷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也結束了這出燦爛的悲劇。
影片根據李碧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通過京劇演員的個人遭遇、命運變幻來反映人生演變、世態炎涼。它基本上是一個人的故事,講一個設法將人生與戲曲區分開來的浪漫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全片結構完整,節奏恰到好處。不僅這些,功夫深厚的陳凱歌導演還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感悟深深地融入其中,使影片的內涵更加豐富凝練。影片主人公程蝶衣的夢幻人生有兩個內涵,既是舞台情景與現實人生的混淆,又是男性意識與女性意識的倒錯,影片的很多意蘊正是基於這一人物複雜的悲劇性和豐富性。
影片榮獲1993年第四十六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國際影片人“費比西”獎;美國1993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故事片最佳外語片獎、最佳女配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全球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1993年第三十八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最佳剪輯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年由薑文導演,演員有夏雨、寧靜、斯琴高娃等。
20世紀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們忙著“鬧革命”,學校停課,某軍隊大院裏一幫十五六歲的男孩子們整日沉溺於打架、鬧事,馬小軍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個嗜好是用萬能鑰匙偷開別人家的鎖,經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無人的時候,開鎖溜進別人家中,玩夠了再走,並自鳴得意地告訴別人沒有他打不開的鎖,而且他也從沒被人發現過。一天,馬小軍又進了一戶人家,看到一張女孩子的泳裝照片。他立刻被這個笑容燦爛、渾身透著青春朝氣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過院裏小孩們的“頭兒”劉憶苦,馬小軍竟然認識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蘭。比照片上還要好看的米蘭立刻成為馬小軍的夢中情人,可米蘭根本不拿他當大孩子看,而是喜歡劉憶苦。馬小軍氣得找茬兒跟劉憶苦打了一架。馬小軍的父親對他成天與別人混在一起玩鬧非常生氣,罵小軍不好好學習,並狠狠打了他一頓,但父母們並沒有時間認真管他們,孩子們仍然繼續混在一起……就這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孩子們在混沌中長大了。
本片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凶猛》改編,是著名演員薑文的導演處女作。作品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使用了當時在中國較為新鮮的一些超現實手法,反映了那個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朧的愛情。電影對原著中的某些殘酷情節進行了修改,並增強了人物之間情感的描寫,試圖更為逼真地描畫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與無知,這種幼稚和無知恰好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征。更具有深意的是,影片通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無知反映出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都處於一種無知和暴力的狀態,用對青少年故事的描畫,展示了一個時代和一個國家的混亂與成長。
影片通過對“文革”時期大人們忙著“鬧革命”,哥哥姐姐們插隊下鄉,留下馬小軍和他的哥們兒這樣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們成為城市主人的描寫,表現了一群少年在特殊時期裏的成長,以及他們的痛苦和困惑,他們的快樂和幻想,那一段曆史時期在此被作為一個主觀視野裏的記憶時空來表現。
影片榮獲1994年的第五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第四十一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青年評委會獎、國際影評人獎、全基督教評審團獎。
■《那山、那人、那狗》
1998年由霍建起導演,演員: 劉燁、陳好等。
影片描寫了一個農村孩子繼承父親的“事業”,繼續做鄉村郵遞員的故事。這個孩子由不成熟到成熟,對郵遞事業以及父子之間的感情疏遠到親密,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親切,看似在情理之中,卻在意料之外。影片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情感色彩,塑造了有著性格思想差異的兩代人的形象。固執不懂事的孩子與穩重老練而又純樸的父親,兩人雖個性不同,但卻都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他們最終能相互了解,親情的交融使影片走向了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父親的形象,把一個鄉村郵遞員的內心真誠地展現在觀眾麵前。
影片榮獲1999年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第三十二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獎;第三十一屆印度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銀孔雀獎;該片在日本深受歡迎,榮獲2001年度日本《電影旬報》最佳外國影片第四名、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外國影片第一名、日本電影筆會最佳外國影片第一名。
■《甲方乙方》
導演: 馮小剛;主演: 葛優、何冰、劉蓓、馮小剛、傅彪等。
這是一部在現實和虛構之間自由切換的電影。影片講述四個善良、智慧的年輕人,開辦了一項“好夢一日遊”的業務,幫助消費者過一天好夢成真的癮。業務引來一大批突發奇想的顧客: 書攤老板想當一天巴頓將軍、嘴巴不嚴的四川廚子想體驗一下“打死我也不說”的英雄氣概、大款想做“吃苦夢”、大男子主義的人想做“受氣夢”、明星想做“普通人夢”……在幫助人們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四個人從開心、好玩和胡鬧中,逐漸投入了自己的真誠。導演用最生活化、最自然的詼諧話語,以小品串聯式的結構,通過一連串的誤會、笑話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講述了一個個令人捧腹和溫暖感人的故事,調侃著他眼中的社會和生活,讓人回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