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概述
這一節主要是選取了國外電影藝術發展史中影響比較大,並且對電影藝術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演員,通過對他們大致情況的概括綜述,使考生對國外電影史上有名的影視演員有一個大體的掌握。鑒於考生對國外電影的了解程度,本節主要選取了在電影發展史上非常著名的演員加以敘述,考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記憶。學習指導
對於考生來說,他們平時接觸的電影電視比較有限,演員應該是他們了解電影電視的一個橋梁,在麵試中,有的時候考官會有意識地降低難度,讓考生根據自己的電影經驗來談某一個電影演員的表演風格。把握一個演員的表演風格對把握整部電影的藝術風格非常重要。建議考生在學習本節過程中結合導演和作品強化記憶。
■查理·卓別林
說到喜劇電影,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卓別林,他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淒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說:“談論查理·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理·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
1889年,卓別林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充當演員,開始獨立謀生。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中首次出現,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位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 《巴黎一婦人》、《淘金記》、《馬戲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台生涯》等。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香港女伯爵》。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20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
卓別林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劇電影明星。而他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升到了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時表現出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追求。
■伊莎貝拉·阿佳妮
伊莎貝拉·阿佳妮不僅有令人心動的美,而且才華橫溢,她曾三次摘得凱撒獎最佳女主角,並捧得戛納和柏林電影節女主角獎,兩次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被認為是法國影壇20世紀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演員。
阿佳妮1955年生於巴黎。由於受到周邊地區藝術氛圍的影響,她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了業餘戲劇表演。14歲那年,因其姣好的外形和純情的目光,被導演選中參加拍攝了她的第一部影片《小煤炭商》。兩年後,她又應邀拍攝了《福斯基娜》和《美麗的夏天》這兩部影片。拍片後,雖然她繼續就讀中學,但她的形象已不時地出現在法國電視上和話劇舞台上,深受廣大法國觀眾的喜愛。隨後,憑著她多年的演出實踐,終於考進了聞名遐邇的法蘭西喜劇院,演出了莫裏哀的喜劇《太太學校》等多部舞台劇,扮演了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角色。豐富的舞台實踐使她積累了一定的表演經驗。當她參加影片《耳光》拍攝時,人們驚奇地發現,她的演技有了明顯的長進和提高,為此她榮獲了表演姍娜獎。
1975年,她的藝術生涯翻開了重要的一個篇章,法國著名導演特呂弗盛情邀請她在新片《阿黛爾的故事》中出任女主角,她欣然允諾。由於導演的充分信任與放手,她演得無拘無束,完全將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女兒阿黛爾在熱戀中憂心忡忡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為此,她被稱為法國電影新一代的傑出人才和法國影壇最傑出的女明星,並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這部影片成為阿佳妮成功道路上的奠基石,也為她走向國際舞台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此後,阿佳妮的表演欲望一發而不可收,她進入了長達十年的創作高峰期,整個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影壇,幾乎成了她一個人的天下。1981年的戛納電影節上,阿佳妮以《四重奏》獲得最佳女主角獎。1982年,她又憑借影片《財產》在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的競爭中一舉勝出。1984年,在以影片《致命的夏天》中再次獲得凱撒獎最佳女主角後,幾乎所有的法國人都將阿佳妮奉為了自己的偶像。雖然稱讚與榮譽鋪天蓋地而來,但阿佳妮並未因此洋洋自得而稍有懈怠,她的創作源泉依然不斷地洶湧迸發。1989年,在影片《羅丹的情人》中,阿佳妮把一個女性藝術家在愛情與事業的雙重折磨下,在希望、失望與絕望的巨大反差下,最終心力交瘁、精神崩潰的心理變化闡述得淋漓盡致,她投入角色之深甚至難以自拔。在同年的凱撒獎上,她第三次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的稱號。同時她還在著名導演波蘭斯基執導下拍攝了《房客》,和法國另一女紅星伊莎貝爾·於佩爾合作拍攝了《勃朗蒂三姐妹》,均獲好評。她還被奧斯卡獎提名,並在國際電影節上多次獲獎。
伊莎貝爾·阿佳妮表演上最大的特點就是: 她把浪漫的氣質不外在化,而是善於把浪漫的氣質內心化,善於表現比較複雜的另類女人。她特別能把握另類女人複雜多變的心理特征和表演的分寸感。在《瑪格皇後》中,伊莎貝爾·阿佳妮扮演了法國國王的妹妹瑪格,這個從小在宮廷爭鬥中長大的女人,具有男人無法比擬的勇氣和毅力,卻又情欲誘人,放浪形骸。影片結尾,當她心愛的男人死去,她才幡然覺醒,毅然離開了那個醉生夢死的國度。阿佳妮因為在《瑪格皇後》中的獨特氣質和複雜多變的表演,榮獲1994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從而一躍成為法國國寶級的女演員。阿佳妮是那種少有的越老越有魅力的女演員,隨著歲月的流逝,她將在我們的記憶裏越來越清晰。
■蘇菲·瑪索
蘇菲·瑪索1966年生於法國巴黎,就讀高中時因為尋找打工的機會,而被一家廣告商看中,因此幸運地從七百名應征者當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初吻》的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懷春情懷的電影於1980年在法國上映,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在其他歐洲國家以及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上映時也是盛況空前,蘇菲·瑪索的少女魅力也因而風靡了全世界。兩年之後,蘇菲·瑪索乘勝追擊,又主演了續集《初吻Ⅱ》,推出後依然轟動,這部影片為她贏得了“凱撒最有希望女演員獎”。從此她便正式步入法國影壇。
16歲時,她與法國影帝傑拉爾·德帕迪約及法國影後凱瑟琳·德諾芙合演《沙崗堡》,第二年又與傑拉爾·德帕迪約再度搭檔合演《警察》。1984年,蘇菲·瑪索和波蘭導演安德烈·左拉斯基合作《狂野的愛》,為她的演藝生涯以及個人生活帶來大轉變,她從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開始企圖嚐試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作品包括《雪琳娘》、《來自巴黎的女孩》、《心動的感覺》、《情書戰場》、《留住有情人》、《豪情玫瑰》等片。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觸角擴展到美國,在梅爾·吉布森的力邀之下,蘇菲·瑪索在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裏飾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發生一段戀情的法國公主。接著,她又在《安娜·卡列尼娜》擔任女主角。之後,又接演了《Firelight》、《失去與得到》、《仲夏夜之夢》等片。當然最受矚目的還是她加入007係列影片《黑日危機》的演員陣容。在《黑日危機》中,我們看到的已經是一個全然成熟形象的蘇菲·瑪索。
■薩摩伊洛娃·塔吉婭娜·葉夫蓋尼葉芙娜
葉夫蓋尼葉芙娜是前蘇聯女演員,曾演出過《墨西哥人》、《雁南飛》、《未寄出的信》、《安娜·卡列尼娜》等影片。
她在《雁南飛》中飾演女青年薇羅尼卡,她的表演深刻地揭示了俄羅斯人民經曆戰爭的忍耐力,不屈不撓的品質以及潛在的精神力量。她因此片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影響世界影壇。
■索菲亞·羅蘭
意大利國寶級女星索菲亞·羅蘭一直是激情與魅力的代言人,她以動人的風采和卓越的演技在國際影壇馳騁了近半個世紀,不僅主演了近百部影片,還曾被多個國際電影節授予終身成就獎。
在其拍攝過的影片中,索菲亞塑造的大多是富於激情並略帶鄉土氣息的女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個女人》一片中,索菲亞真摯感人的表演不僅使影片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獎,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國女演員三項令人稱羨的桂冠。2002年,青春不老的索菲亞參加了兒子埃德阿多·龐帝首部作品也是自己第一百部作品《陌生人之間》的拍攝,片中她一如既往的光彩耀眼,仿佛一朵永開不敗的意大利玫瑰!
■費雯·麗
英國電影演員。她成功地飾演《亂世佳人》的斯嘉麗·奧哈拉和《欲望號街車》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兩度獲得奧斯卡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