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概述
本節主要選取了國內電影藝術發展史中影響比較大,並且對中國的電影藝術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演員,通過對他們大致情況的概括綜述,使考生對中國電影史上有名的影視演員有一個大體的掌握。學習指導
對於考生來說,他們平時接觸的電影電視比較有限,演員應該是他們了解電影電視的一個橋梁,在麵試中,有的時候考官會有意識降低難度,讓考生根據自己的觀影經驗來談某一個電影演員的表演風格。把握一個演員的表演風格對把握整部電影的藝術風格非常重要。建議考生在學習本節過程中結合導演和作品強化記憶。
■阮玲玉
中國早期影星,1910年生於上海,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1926年,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此後,她在《野草閑花》、《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歸來》、《再會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國風》等一係列影片中擔任主角,在這批暴露社會黑暗、表現下層勞苦群眾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種飽受苦難的中國婦女形象。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婦、教員、舞女、妓女、藝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慘,經曆坎坷,屢遭磨難而一直奮鬥不息,雖然最終都是以自殺、出家、入獄、慘死為結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純潔美好的心靈。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妓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
阮玲玉表演中能夠準確地體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覺,並用適當的眼神、表情、動作準確地表現出來。這種準確的內心感應力和形體表現力結合得又非常自然,顯示出其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功力。
《神女》導演吳永剛曾用“感光最快的膠片”作比喻,給予她高度讚譽。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上,她以重拍次數最少而成為導演們樂於與之合作的演員;又以使觀眾“每片必看”而成為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
■王人美
中國電影女演員,1914年生於湖南長沙。1927年,王人美到黎錦暉創辦的美美女校學習歌舞,黎錦暉讓她改名王人美,將這女孩列入王家的“人”字輩,是要破一破女性不入家族輩分的舊習。後來,王人美果然沒辜負期望,成了上海早期著名的歌星和影星。1931年加入聯華影業公司為電影演員。1935年入電通影片公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人美拒絕為日寇拍片,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並參與了以“七·七”事變為主題的大型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抗戰期間她主要從事話劇活動。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先參加上海實驗電影工場,後進昆侖影片公司。解放後她返回上海,在長江電影公司拍片,後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工作。1935年由王人美主演的影片《漁光曲》曾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這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1951年她主演的影片《兩家春》被文化部評為1949—1955年優秀影片。
■趙丹
原名趙鳳翱,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原籍山東肥城,1915年生於江蘇南通。中學畢業後參加了美專劇團、新地劇社和拓聲劇社,並積極參與“左翼劇聯”的活動,改名趙丹,深入工廠、市井、學校,演出抗日救亡劇目。
1932年他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導演李萍倩看中,在無聲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紈袴子弟,從此成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員。先後參加拍攝了《上海二十四小時》、《時代的女兒》、《三姐妹》、《到西北去》、《女兒經》、《空穀蘭》、《鄉愁》、《落花時節》、《熱血忠魂》、《小玲子》、《清明時節》等二十多部影片。1936—1937年,主演了影片《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在《十字街頭》中他扮演失業大學生老趙,刻畫了這個天真、純樸、熱情,並帶有幾分傻氣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在《馬路天使》裏,趙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從生活出發,經過概括提煉,真實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淳厚質樸、又愛自作聰明的吹鼓手小陳的形象,受到廣泛讚許,從而奠定了他作為一位藝術大師的堅實基礎。
抗日戰爭爆發後,趙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劇三隊,輾轉各地,宣傳抗日,並於1939年參加影片《中華兒女》的拍攝。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遙遠的愛》和《幸福狂想曲》,並導演了一部諷刺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下山摘桃”進行掠奪,標榜接收,實為“劫收”的影片《衣錦榮歸》。1948年後,在昆侖影業公司拍攝了《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烏鴉與麻雀》等影片。他在《烏鴉與麻雀》中飾演的“小廣播”肖老板最負盛名,他把這個生活在舊社會都市裏的小市民典型,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
■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蒙古族,1949年出生於赤峰市。
1978年春,北京八一電影製片廠到內蒙古挑選電影《歸心似箭》女演員,斯琴高娃被選中,在劇中扮演東北抗戰婦女玉貞,受到廣大觀眾和評論界的好評。1981年她被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做職業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電影《駱駝祥子》中虎妞的形象,並榮獲中國第六屆百花獎和第七屆電影金雞獎,成為最佳女演員。多年來,她相繼在電影《電影人》、《殘雪》、《許茂和她的女兒們》、《成吉思汗》、《香魂女》、《天國逆子》以及電視劇《黨員二楞媽》和《雍正王朝》等二十多部影視劇中扮演主要角色,2000年又在電視連續劇《大宅門》和《康熙王朝》中扮演主角,她出色的表演和高超的演技,備受國內外觀眾好評。她又榮獲香港第四屆國際電影節金像獎、柏林第四十三屆和日本第七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獎等多項國際大獎。
■劉曉慶
1951年出生,四川涪陵人。生長於知識分子家庭,自幼愛好音樂。1973年被八一電影製片廠選中,擔任《南海長城》女主角,從此躍上銀幕。此後主演過《神秘的大佛》、《小花》、《瞧這一家子》、《原野》、《北國紅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芙蓉鎮》、《春桃》、《大太監李蓮英》、《心靈深處》、《無情的情人》、《大清炮隊》等多部影片,曾獲得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在國內外所得的獎項加起來有18個之多,可謂大陸電影演員之冠。在著名電視劇《武則天》裏,劉曉慶從16歲一直演到80歲,絲毫看不出她當時已年近半百。劉曉慶名言:“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成名的女人難乎其難。”
■唐國強
1952年生於青島,1970年中學畢業後進入青島市話劇團,五年話劇舞台生活鍛煉,使他成長為劇團的業務骨幹、主要演員。1977年擔綱主演八一廠故事片《走在戰爭的前麵》,雖然該片公映後反響平平,但這也讓年輕的他清醒地麵對他的事業,並逐步走向成熟。
1979年由他擔任男主角的影片《小花》被譽為中國軍事題材影片創作在觀點和手法上一次成功的嚐試,該片榮獲了該年度的政府獎、百花獎,唐國強也因此獲得文化部青年優秀創作獎,並隨中國電影代表團首次參加戛納電影節。
1980年他在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中扮演男主角何戰雲,該片榮獲文彙電影獎。在神話故事片《孔雀公主》中飾演傣族王子,該片獲得首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唐國強又先後參加了故事片《路漫漫》、《四渡赤水》的拍攝,這兩部影片均獲得了政府獎,《四渡赤水》還榮獲金雞特別獎。他毛遂自薦扮演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男主角趙蒙生,這是他認為自己從影以來扮演難度較大、內心複雜的人物,而且是全片中最出力不討好的角色,也成了他表演生涯中的一個新起點。
1987年他應邀出演《共和國不會忘記》中鋼廠廠長藍雨蒙,該片榮獲年度政府獎、百花獎。1988年到1993年期間,唐國強拍攝了不少連續劇,有中國第三部室內劇《明天不是夢》、《冷血》、《“長征”號今夜起飛》等,還包括1990年中央電視台的大型曆史劇《三國演義》,並被評為電視十佳演員、首屆全國百佳電視工作者。
1998年唐國強在四十四集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中飾演雍正皇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榮獲年度金鷹獎優秀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隨後他又在《李衛當官》、《大唐情史》、《大腳馬皇後》、《江山風雨情》、《貞觀長歌》中飾演皇帝。
2002年4月,唐國強拍攝了為“十六”大獻禮的反腐電視劇《絕對權利》。
他還曾在電影《長征》、電視劇《開國領袖毛澤東》和《長征》中扮演毛澤東,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並多次獲獎。唐國強以出色的演技、良好的文化修養和豁達寬廣的胸懷,成為中國最優秀、最受歡迎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雷恪生
1936年生於山東,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當時的北京實驗話劇團,可在二十年中,他連一個配角都沒演過。在1981年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在話劇《阿Q正傳》中以紮實的舞台功底、深入的理解力演活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因此獲得了首屆戲劇梅花獎最佳演員獎。
1983年,他正式涉足影壇,在《四渡赤水》中出演國民黨要員。他先後在影片《爬滿青藤的木屋》、《馬鐵腿外傳》、《屠城血證》、《夜盜珍妃墓》(上下)以及《秋菊打官司》等片中出任角色。真正奠定他在今天影視表演藝術地位的,卻是一部沒有公映的電影,由張藝謀、顧長衛等人拍攝的畢業作品《結婚》;而真正使雷恪生為全國的觀眾所熟知的,是他偶然客串的小品《懶漢相親》。
雷恪生形象淳樸,可塑性強,他以含而不露、韜晦於心的表演風格演繹了性格各異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或是土得掉渣的農民,或是被社會忽視的邊緣人,但都有其閃光感人的一麵,雷恪生以自己的實力很到位地將之表現出來,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
■劉佩琦
1958年生於北京,1983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係,畢業後分配到新疆烏魯木齊軍區話劇團。1987年調入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1996年調入中央實驗話劇院。
劉佩琦貌不驚人,出演的角色大多是壞小子、地痞、漢奸、陰險的軍師等。《泰山恩仇》中的漢奸,《尋找魔鬼》中的軍師,以及一些小人物,如《二子開店》中的順子,《離婚》中的小趙。雖然戲不是很多,但他都認真對待,給觀眾留下了印象。在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中,他一改往日形象,演了個土得掉渣的老農民,憨憨厚厚的秋菊丈夫。劉佩琦在創作中尋求表演如何回歸生活自然,努力把握這種尺度,在《秋菊打官司》中,他的表演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通過這次和張藝謀的合作,他在表演分寸和把握人物的度上來了一次革命。
1994年劉佩琦又主演了由周曉文導演的電影《二嫫》,這部電影受到了國內各界的好評,並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四項大獎。對每個人物,他都悉心琢磨、認真對待,賦予角色以生命。正是由於他的認真、努力和積累,使他在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中扮演喬安山,有了出色的表現,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和第十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他的電影作品還有《西洋鏡》、《和你在一起》等。
■王學圻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話劇團男演員,出生在北京。20世紀80年代初涉足影壇,先後與陳凱歌、張藝謀、何群等第五代電影人合作拍攝影片《黃土地》、《大閱兵》,電視劇《強行起飛》,在這些片中他均出色地擔任了主演,表演風格質樸沉穩。他塑造了一批成熟、正直、含蓄的男人形象,他的身影成為影片《遠離戰爭的年代》、《讓世界充滿愛》、《鳳凰琴》、《帶軲轆的搖籃》及《離開雷鋒的日子》等中不可缺少的亮點。曾憑《帶軲轆的搖籃》獲得長春電影節最佳男主角,因《紅西服》獲大學生電影節優秀男演員,因《相伴永遠》獲華表獎優秀男演員和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優秀男演員獎。
他的導演處女作《太陽鳥》分獲第二十二屆蒙特利爾電影展評委會大獎、第五屆大學生電影節藝術創新獎。
■潘虹
1954年生於上海,原名劉蓉華。1973年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1976年畢業後分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後又調到峨嵋電影製片廠當演員。
1983年因在《人到中年》中飾演女醫生陸文婷,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六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1985年因在《火龍》中飾演李淑賢,獲第六屆香港電影節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1987年因在《末代皇後》中飾演婉容,獲第五屆大馬士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88年因在《井》中飾演徐麗莎,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十八屆意大利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94年因在《股瘋》中飾演範莉,獲第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第十七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中國電影政府獎最佳女主角獎。1995年因曾三次獲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而榮獲第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1997年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世紀之星獎。200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視藝術節觀眾最喜愛的十佳演員。
潘虹為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五屆、第六屆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五屆主席團委員、第六屆副主席,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2005年12月當選為對中國影壇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中國電影百年優秀演員。2006年榮獲大世界吉尼斯頒出的獎項——迄今為止獲得金雞獎最佳女演員獎次數最多的人。
■陳道明
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廣電總局頒發優秀電影表演藝術家。
1988年《末代皇帝》榮獲第七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第九屆全國電視飛天獎優秀男主角;1990年《圍城》榮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三屆學會獎,全國製片廠第二屆優秀電視劇評選最佳男主角,第十一屆飛天獎最佳男主角;1991年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最佳男主角;1995年全國十大影星稱號;1996年全國電影協會表演成就獎,2000年《我的1919》榮獲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第二十三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2002年美菱杯觀眾最喜愛的男演員評選銀獎,第二屆陽光健康電視明星,第二十屆金鷹獎十佳男演員(《康熙王朝》);2003年《大漢天子》電視“雙十佳”演員,金鷹二十周年突出成就獎;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百位電影人,第五屆華語傳媒大獎,第一屆電視劇風雲榜最佳現代劇男演員(《冬至》),第五屆大眾電視“雙十佳”演員,中國電影五十傑出貢獻電影人,中國電影百年百位演員;2007年韓國首爾電視大賞最佳男演員提名(《臥薪嚐膽》),演藝明星公眾形象排行榜之內地公眾形象最佳男演員。
■傅彪
1963年出生在北京總後勤部的軍隊大院裏,受家庭影響,傅彪一度夢想做一位將軍。而一個暑假的一碗冰鎮飲料和兩個膠片盒,使傅彪與電影結緣。高考落榜,傅彪尋求著出路,無意中發現中華社會大學電影藝術係表演專業招生。
1982年,18歲的傅彪開始了他的夢想。離開學校,傅彪考上了鐵路文工團的話劇團。1994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組通知傅彪去試裝。傅彪利用拍戲的間隙,虛心向各位前輩同仁求教,所有的心得體會以日記的形式記了兩本筆記。後來,馮小剛執導《甲方乙方》,傅彪正式進入了“馮家班”。在馮小剛1999年的賀歲片《沒完沒了》中主演了大配角,最終一炮走紅並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提名。接著傅彪在馮小剛的《一聲歎息》中,同樣把小人物演繹得生動傳神,使人過目不忘。
傅彪多年兢兢業業的磨煉,苦中有樂的積累,從容不迫的等待,最終換來了一朝的噴薄而出。榮獲2001年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在2002年第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崇尚帥哥靚妹的大學生們不約而同地把最佳男演員的桂冠戴到了看上去很“醜”的傅彪頭上。傅彪成為馮小剛賀歲劇中的大配角,參加拍攝了《沒完沒了》、《大腕》、《天下無賊》等。還出演了《居家男人》等電視劇,其憨厚的“好男人”形象深入人心。
2005年8月30日,傅彪因肝癌不治於北京逝世。
■李雪健
1954年生於山東。1973年入伍,後考入空政話劇團。1978年進中央實驗話劇院。
在空政時,他因在話劇《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而聲名大噪,不僅外形酷似而且氣韻奪人,並因此奪得戲劇最高獎梅花獎。1980年李雪健開始“觸電”,他的第一部銀幕作品是《天山行》,他扮演指導員於海洲,初識話劇和電影表演之不同。1985年李雪健在影片《鋼銼將軍》中成功地扮演了將軍李力,自然而有威懾力,且從30歲演到60歲,頗具難度,他的表演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該片獲“政府獎”優秀影片獎。
1987年他受田壯壯導演之邀,在《鼓書藝人》中飾演老藝人方寶慶,演技更加成熟,並形成自己樸實而富於激情的表演風格。1988年李雪健又在《大偵探》中扮演舊時代一個機敏狹義、耿直幽默的私家偵探杜義甫,表演準確流暢、張弛有致。1989年,李雪健因主演電影《焦裕祿》而名聲大振。他以一係列生活化的細節和投入的表演塑造了一個感人至深的縣委書記形象,在全社會引起廣泛的共鳴,同時獲得了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此後,已是“大腕兒”級的李雪健有意接演反差極大的角色,磨煉演技。在李少紅導演的《四十不惑》中,李雪健演了一個不算太成功的知識分子形象,但在張藝謀未獲好評的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他出演的小配角卻蓋過了主角的光芒。
2002年,與病魔做了一年多鬥爭的李雪健又複出拍片。在新片《至高無上》中,久未露麵的李雪健已恢複了往日的神采,在該片中塑造了國家稅務稽查員老李。不僅如此,為了演好建國以來第一部以稅務為題材的故事片《至高無上》中的稅務官,李雪健還身先士卒,深入到稅務稽查的第一線了解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李雪健搬來了北京市地方稅務局稽查一分局所長,在片中出演他的上司,可見他對複出後第一部影片的重視。之後李雪健又相繼在《搭錯車》等電視劇中有精彩演出,並因此劇獲第六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2007年,他還出現在電視劇《新上海灘》中,扮演上海灘大亨馮敬堯。
■葛優
1957年生於北京,1979年入全國總文工團話劇團從事舞台劇表演。1985年拍攝了第一部影片《盛夏和她的未婚夫》。而真正使葛優走上演藝之路的,是1988年由王朔小說改編的影片《頑主》,他的外形與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筆下那種“冷麵熱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銀幕形象顯得輕鬆、到位,獲當年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從此,葛優星運亨通。
1989年,滕文驥的《黃河謠》,葛優演來有聲有色。接著,葛優又在黃健中的《過年》中飾演好色委瑣又假正經的大姐夫,贏得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1993年陳凱歌的影片《霸王別姬》中又有葛優精彩的表演。扮演當代生活中喜劇式的小人物,對葛優而言更是駕輕就熟。他出演的《馬路騎士》、《喜劇明星》、《離婚大戰》、《上一當》、《消失的女人》、《大撒把》和《父子婚事》等都成為大受觀眾歡迎的賣座片。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剛1992年執導的《大撒把》中,他完美地體現了影片的風格,並因此片榮膺金雞獎影帝桂冠。而張藝謀《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則為葛優打開了一個表演上的新天地。這一人物不僅時間跨度長,表演幅度大,更重要的是張藝謀要求葛優改變戲路,改變在觀眾中已形成的冷麵形象。《活著》裏的福貴大哭大笑、大悲大喜,葛優時時出彩地演出了一場人生悲喜劇,他也因此而成為1993年的戛納影帝。
1996年他與薑文聯合主演了周曉文執導的大投資影片《秦頌》,飾演悲劇音樂家高漸離。1997年,葛優應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的邀請,主演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影片《半生緣》。葛優以其良好的悟性、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表演張弛有致,以大量的平淡襯托瞬間的精彩,令人物形象既貼近生活又不乏味,並使內在的幽默感成為保持人物張力的有效手段。而他的禿頭和“不雅”,於平凡中顯出不凡。他主演的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獲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之後,他成為馮小剛電影不可或缺的主角,接連拍攝了賀歲片《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以及馮小剛的非賀歲巨作《夜宴》,成為中國賀歲電影支柱、當之無愧的百姓影帝。2008年,葛優與薑文再次聯手,拍攝馮小剛的新作《貴族》。
■薑文
1963年生於唐山,1984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1985年被導演陳家林選中,在影片《末代皇後》中出演溥儀。1986年,薑文和劉曉慶主演了謝晉拍攝的《芙蓉鎮》。之後薑文還和秦怡演出了中法合拍影片《花轎淚》裏年齡跨度極大的角色。
1988年,張藝謀導演、薑文主演的《紅高粱》震撼了世界,勇奪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同年,薑文和劉曉慶在淩子風執導的《春桃》中第二次攜手,淩子風評價薑文的“戲路子很寬,創造性很強”。這一年,薑文又出演了《本命年》裏的看似“同齡人”的都市底層青年李慧泉,謝飛的評價是“薑文聰明,熱情又賣力氣”。
1993年,薑文主演的電視連續劇《北京人在紐約》成為當年最熱播的電視劇集。同期,薑文和萬梓良聯合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業娛樂片《狹路英豪》。
薑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技驚四座,用去25萬尺膠片的影片創下了1995年中國最高票房紀錄,共計500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