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02(2 / 2)

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這樣的現象,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她們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幾乎從來不分彼此的。可是要不了多久卻翻臉為敵,不僅不再來往,還反目成仇。這是什麼原因呢?

西方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關於人與人之間交往產生以上這種情況做了一個結論,叫做 “刺蝟理論”。“刺蝟理論”說:刺蝟渾身長滿針狀的刺,天一冷,它們就會彼此靠攏,湊在一塊。但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之間卻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原來,距離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就會刺傷對方;距離太遠,它們又會感到寒冷。隻有若即若離,距離適當,才能既保持理想的溫度,又不傷害對方。

“刺蝟理論”的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親密無間當然不是壞事,但是最好還是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然就會刺傷對方。一般來講,人與人密切相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否則怎麼會有“親密的戰友”、“親密的夥伴”、“如膠似漆的伴侶”等譽詞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就易走向極端。俗話說,“過儉則吝,過讓則卑”,就是這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親則疏”的現象是較為普遍的,這大概也可算作一條交際規律。因此,朋友之間不可以過密,上下級之間不可以過親,否則就會造成彼此的傷害。

刺蝟是一種渾身長滿棘刺的蹠行動物,它們身上的棘刺一般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刺蝟在冬季的時候,會相互取暖,但是它們身上長滿刺,不能靠的太近,不然會刺痛對方。“刺蝟理論”告訴我們:距離太遠,就會感到寒冷。人際交往過密不好,那麼是否意味著越遠越好呢?當然不是。不過現在卻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自命清高、目中無人,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看不上,自以為看破了紅塵,與任何人都不來往;有的人消極地認為世間險惡,交際虛偽,企圖尋求一種世外桃源來隔絕人世塵緣,不願與外界接觸。這樣,自己就會感到孤獨,甚至會留下終身遺憾。

在日常交往中,人與人之間不可過於親密過分親密對大家都會造成傷害,交際雙方表現出過分的親密或糾纏不清,有時也會讓人感到別扭。在這種情況下,善於給自己留後路的人,往往采取回避的辦法,可以獲得獨到的功效。

一、當你和上司過分熱乎時,“回避”可知曉你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個單位裏,上下級之間除了工作關係,個人感情也還是有的。隨著工作的改變、地位的升降,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試探”自己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當然不必動不動就鬧調離,暫時“回避”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果上司對你依然如故地器重,就會馬上表現出來。

二、當你和別人爭執不下時,“回避”能免去不必要的情感傷害。我們周圍的有些人生性好強,對待這樣的人,我們大可不必和他針鋒相對,適度的“回避”定能使他有所清醒。

三、當你被別人誤會時,“回避”更能顯示你的寬容。生活和工作中被人誤會的事常會發生。心胸狹窄者往往會把別人的無意看成故意,甚至把好心也視為惡意。作為被誤會的一方,大可不必當麵斥責人家“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也不必“破罐子破摔”,立馬同人家“斷交”。不妨先把理挑明,然後暫時“回避”一下,過後看看對方的反應。如果他有認識錯誤的跡象,你再同他“恢複關係”,這樣經過小波折得來的友誼,一定比從前更牢固。

“刺蝟理論”中的相處適度原則道出了待人處世的真諦,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做到以下四個原則:一是“不卑不亢”做人;二是“不歪不斜”立身;三是“不偏不倚”辦事;四是‘不親不疏”交友。當然,不要與人太親熱和“回避”,決不是要人們在待人處世中退而遠之,避而躲之。當你走路遇到一個壕溝當時不能過去時,後退幾步,稍稍用力,定能一躍而過。待人處世一定要謹記一條道理“待人匆知心”,不要靠得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