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流動資金(2 / 3)

三、責任資金利用效果分析

責任資金分析是掌握資金運動客觀規律,提高資金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它以大量的、豐富的核算資料為依據,把資金運動過程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的要素,查明各個要素之間及各要素構成的總體內在聯係。通過對各項經濟業務的分析,從而得出對經濟活動全過程本質的認識,為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尋找途徑,指明方向。

責任資金分析包括固定資金分析、流動資金分析和專項資金分析。

固定資金利用效果分析(工)固定資產動態分析固定資金的實物形態是固定資產,它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技術基礎。從技術進步講,要求不斷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因此,分析固定資產的動態、新舊程度、報廢更新情況,對於了解企業固定資產技術水平,有一定參考意義。

固定資產增長率反映一年來固定資產增長程度,它說明了企業規模的擴大情況。用這個增長率與企業的總產值增長率比較,可以反映出增加固定資產是否增加了生產能力;和利潤增長率比較,可以反映出增加固定資產是否有一定的經濟效果。如果固定資產增長率和產值、利潤的增長率不相吻合,甚至成反比,那說明增加固定資產經濟效益很低,積壓、浪費了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更新率反映企業一年來新固定資產的增長情況。在計算時,分子不應包括調入的舊固定資產,它說明了企業固定資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程度。因為一般說來,社會技術水平總是在不斷發展的,新的麵定資產代表了新的技術成果。

固定資產退廢率反映企業固定資產報廢的程度,它從另一角度說明固定資產不斷更新的過程。無論是更新率還是退廢率都不包括固定資產調入數和調出數。

固定資產磨損率和聞定資產淨值率的計算公式中,分母是應計折舊的固定資產原始價值。因為它們是反映應計折舊固定資產的磨損程度和折舊程度。不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不應包括在內。這兩個指標之間的關係如下。

固定資產淨值率固定資產磨損率為了反映年初和年末固定資產新舊程度的變化,這兩個指標都要按年初、年末分別計算對比。

固定資產利用效果分析固定資金分析,除了對它的實物形態作綜合分析外,還要從資金角度研究它的利用效果。固定資金利用效果,一般采用固定資金利用率和固定資金盈利率加以分析。

固定資金盈利率:固定資金盈利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斯內通常為一年)獲得的盈利,同該期間所使用的固定資金平均總值的比例,計算公式是:

上式也可以用百元固定資金所獲得的盈利來表示。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可以指實現的利潤,也可以包括利潤和稅金。在進行宏觀經濟分析時,一般用後者。公式中分母的固定資金可以用固定資產的原值總額,也可以用固定資產淨值總額。不管用哪個數據計算,主要問題是分析比較時,要取得相同的口徑。

上式也可以用每百元固定資金所生產的產品產值來表示。公式中的固定資金總額是指一定時期內的平均餘額,可以用固定資產的原值數額,也可以用固定資產的淨值數額。

在分析中,對於固定資金盈利率和固定資金利用率,都需要從各個時期進行比較,以了解企業固定資金利用效果的變動趨勢。要與同行業先進水平比較,以明確存在的差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指出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固定資金利用效果。

流動資金利用效果的分析。為了研究電力企業是否正確合理地使用流動資金,必須依據流動資金在企業再生產過程中不斷循環的特點,分析它在一定期間的利用效果,因為節約地使用流動資金,充分挖掘潛力,不斷提高它的利用效益,是充分利用現有物質資源,促進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麵。反映流動資金利用效果的指標。主要是流動資金利用率、流動資金周轉率和流動資金利潤率。

流動資金利用率流動資金利用率,是從利用一定量的流動資金所取得的生產和銷售成果的多少,來衡量資金利用效果的指標,通常是用產值資金率或銷售收入資金率來表示。

第四節責任成本控製

責任成本控製是指在產品形成過程中,各責任中心通過製定成本控製製度,建立標準成本,確立成本目標,編製責任預算,並對實際發生的各項成本支出進行記錄、計算.監督和指導I通過實際與計坶的比較,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的原因,明確責任,並采取措施/糾正偏差,杜絕浪費和損失,總結經驗教訓,達到不斷降低成本的目的。

一,責任成本的事前控製

責任成本的事前控製,在電力企業主要包括製定責任成本控製製度,製定標準成本,進行目標成本預測分析,編製責任成本預算。成本控製製度通常應由各單位根據其生產經營特點組織職工討論製定,目標成本預測分析和編製責任預算已在第三、四章專門介紹,本節主要介紹標雄戊本的編製方法。

1.標準成本的概念。標準是代表一種所要達到的狀態,一種所要完成的目標或一種提供衡量的指南。為了衡量實際工作的業績而設定某種標準是控製的一個特征。

標準成本是根據已經達到的生產技術水平,在有效經營條件下應當發生的成本,故亦稱為應計成本。

標準成本是經過仔細調查、分析和技術測定而製定的,可以作為控製成本開支,評價實際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依據和尺度的一種目標成本。

由於沾準成本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用科學方法製定的,所以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I標準成本是按正常條件製定的,並未考慮不能預測的差異變化,因而具有正常性;標準成本一繪製定,隻要製定的依據不變,不必重新修訂,所以具有相對穩定性;標準成本是成本控製的目標和衡量實際成本的尺度,所以具有目標性和尺度性;這些都是標準成本的特點。

采用標準成本時,成本預測應按標準成本編製,因此,標準成本同預算成本沒有質的差別,兩種名稱往往混用。就單位產品而言,一般稱為標準&本或成本標準:就某一預算期的產品而官,則稱為預算成本&計劃成本,也可稱為標準成本。

采用標準成本的目的在於把責任成本的事先計劃、日常分析控製和業績考核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加強責任控製、全麵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有利於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2,製定標準成本的基礎。標準成本必須建立在先進可靠的基礎之上,做到既先進,又切實可行。如果確定的標準可以輕易達到,成本控製也就失去了意義;反之,如果標準製定得過高,以致難以完成,生產人員就會感覺高不可攀而忽視它們。對如何製定這個標準,在理論上有各種不同主張,主要有:

曆史標準曆史標準是以過去實際完成數為標準。過去實際完成數又可分為平均值和最低值兩種:曆史平均值往往由於摻雜一些非正常因素,影響標準製定的合理性;曆史最低值可以是再次重新爭取達到的0標,但可能並不代表最佳完成情況,沒有考慮到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及現代科學水平的發展等因素。

預測標準預測標準是在一定生產經營條件下,對生產耗用原材料、人工的數貴以及它們的價格、工資率和各項費用標準進行預測的一種技術。一般又分為理想標準、正常標準和現實標準。

理想標準:是在現有的生產技術、生產經營條件和經營管理處於最佳狀態時所應達到的成本水平。在這種標準條件下,企業的生產技術達到最高水平,生產經營處於最佳運轉狀態,生產設備、材料物資和人工等都得到充分利用。它完全是根據理論上的生產要素耗用量,最理想的生產要素價格和最高的生產經營鋪力利用程度來製定的標準成本。由於要求過高,會使職工因感到難以達到而喪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