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態成就女人一生的幸福21(2 / 3)

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敏銳的判斷力,機遇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主動進取的人能從最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每一絲微弱的機會,從而用自身的行動改變他們的處境。

機遇確實很重要,因為它能夠改變我們眼下的處境,甚至改變我們一生的命運。有一種觀點說“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實,機遇的出現,雖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以必然性為基礎。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敏銳的洞察力、判斷力,機遇就可以被“創造”出來。

莎士比亞曾說:“聰明人會抓住每一次機會,更聰明的人會不斷創造新機會。”這是說我們對待機會要選擇主動的態度,甚至要用我們的行動增加機會出現的可能性。著名劇作家蕭伯納說過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征服世界的將是這樣一些人:開始的時候,他們試圖找到夢想中的東西。最終,當他們無法找到的時候,就親手創造了它。”真正的成功者不但要善於把握機會,更要善於創造機會。

在1921年,當電報機發明成功25年之時,《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談到了電報對信息傳播的重大作用。有十幾個人,就從這報道中得到了啟發。他們想,如果創辦一份文摘刊物,讓讀者從大量的信息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肯定會受到歡迎。但當他們申請郵局發行時,得到的答複是因為還從沒有過這類刊物,目前條件還不成熟,還要等一等。絕大多數申辦者就隻好等等再說。

這十幾人中有一位叫華萊士的青年卻毫不猶豫,他想:你郵局不發行,我可以自辦發行呀,他沒有等待,而是將訂單裝人2000個信封中,從郵局發往各地。

就這樣,這位青年創辦了世界上很少有的文摘刊物,它一下子擁有了不少的讀者,而且市場越來越廣闊,這就是後來的《讀者文摘》。2002年時這本刊物已成為了世界性的刊物。用19種文字出版,發行到127個國家,年收入達5億多美元。

機遇,是人生的轉折點,是事業的起跑線,但機遇不會平白無故降臨到自己頭上,要想獲得機遇,就要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培根指出:“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世界上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夠製造機遇的人。

成功需要持續的好運氣,而持續的運氣是因為積極主動去準備、去創造運氣的態度與把握運氣的能力。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積極主動地把自己的才幹展示出來。一次不行,就多表現幾次,在一個地方表現無效,就在多個地方進行嚐試。機會多了,被發現、被賞識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在成為大導演之前可謂曆經坎坷曲折,但他以進攻的姿態為自己創造了一次次機遇。

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在“文革”後首次招生,按他的家庭情況他是難過“政審”關的。但他用自己幾年來的攝影作品“開路”,給素昧平生的文化部長黃鎮寫了一封懇切真誠的信,並附上自己的作品。頗通藝術的部長有強烈的愛才之心,派秘書去電影學院力薦張藝謀,終於被破格錄取。

盡管在校表現優秀,但命運仍然對他不公,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規模很小的廣西電影製片廠。但他並沒有因處境不佳而自我埋沒。外部條件不好,廠小、人少、設備差、技術力量薄弱,是不利的因素。但這裏也有大廠所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科班”畢業生少,名導演、名攝影師少,因而論資排輩的做法不像大廠那麼突出。張藝謀主動請纓,挑起大梁,以卓越的攝影才能,一炮打響,榮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這部電影也成為第五代影人崛起的標誌。

其實,機遇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關鍵是一個人麵對機遇究竟能不能真正把握住。聰明的人總是一方麵從事手頭的工作,一方麵注意捕捉著取得突破或成功的時機,當時機沒有成熟的時候,他積蓄力量或者尋找出路,一旦時機成熟就順應形勢或潮流,促成自己的事業達到頂峰。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來自於自覺自願地去尋找機會、發揮創造力。那些甘於沉淪和平庸的人最終會沉淪和平庸下去,而那些主動執行、善於創造機會的人,則從最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微弱的機會,他們用自身的行動改變了他們的處境。

可以試過,不可以錯過

嚐試可能會遇到失敗,但不嚐試則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競爭激烈的今天,隻有敢於表達自己,吸引對方的注意,才有可能獲得機會。一個人,無論你多麼勤奮多麼有才華本領,如果不善於抓住機遇就很難成功。曾經有人對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世界上500位有影響的成功人士進行過研究,發現對每個人一生中有重大影響的機遇不過六、七次。但是,人們往往對第一次都抓不住,因為太年輕,最後一次也抓不住,因為太老了。在剩下的幾次中一般又會錯過兩次,最後隻剩下兩三次機會。由此可見,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但是對於渴求成功的人,機遇的質量重於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