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成功的心態 用一顆熱忱的心看待成功
有位婦女在廚房洗碗,透過窗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後院不停地跳來蹦去,玩得滿頭大汗。她便對孩子喊道:“你在幹什麼?”孩子停下來,很認真地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對孩子的異想天開,這位年輕的媽媽沒有潑冷水,也沒有罵他“小孩子不要胡說”或“趕快進來洗幹淨”之類的話,而是說:“好,去吧,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孩子後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感謝他的母親,因為即使是麵對他那樣不切實際的幻想,她也會付諸滿腔熱忱,而這種熱忱推動他最終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吉爾?金蒙特的信念改變了她整個生活的方向。1955年,18歲的金蒙特已是全美國最受喜愛、最有名氣的年輕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被選作腕育畫拗>雜誌的封麵。金蒙特躊躇滿誌,積極地為參加奧運會預選賽做準備,大家都認為她一定能成功。
她當時的生活目標就是要獲得奧運會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場悲劇使她的願望成了泡影。在奧運會預選賽最後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著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沒料到,這天的雪道特別滑,剛滑了幾秒鍾,便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後就失去了控製,像匹脫韁的野馬,直往下;中。她竭力掙紮著想擺正姿勢,可無濟於事,一個個的筋鬥把她無情地推下山坡。在場的人都睜大眼睛緊張地注視著這一幕,心幾乎提到了嗓子眼。
當她停下來時已昏迷了過去。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最終保住了性命,但她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性地癱瘓了。金蒙特認識到活著的她隻有兩種選擇:要麼奮發向上,要麼灰心喪氣。她選擇了奮發向上,因為她對自己的能力仍然堅信不疑。她千方百計地使自己從失望的痛苦中擺脫出來,去從事一項有益於公眾的事業,以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幾年來,她曆盡艱難學會了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製湯匙進食。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想今後當一名教師。
想當教師,這可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她既不會走路,又沒受過師範訓練。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但係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為她不適宜當教師。錄用教師的標準之一是要能上下樓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
但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為一名教師,任何困難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1963年,金蒙特終於被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聘用。由於她教學有方,很快受到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她教那些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心不在焉的學生也很有辦法。她向青年教師傳授經驗說:“這些學生也有感興趣的東西,隻不過和大多數的學生不一樣罷了。”
金蒙特終於獲得了教授閱讀課的聘任書。她酷愛自己的工作,學生們也喜歡她,師生間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後來,她父親去世了,全家不得不搬到曾拒絕她當教師的加利福尼亞州去。
她向洛杉磯學校官員提出申請,可他們聽說她是個“瘸子”就一口回絕了。金蒙特不是一個輕易就放棄努力的人,她決定向洛杉磯地區的九十個教學區逐一申請。在申請到第十八所學校時,已有三所學校表示願意聘用她。學校對她要走的一些坡道進行了改造,以適於她的輪椅通行,這樣,從家裏坐輪椅到學校教書就不成問題了。另外,學校還破除了教師一定要站著授課的規定。
從此以後,她一直從事教師職業。暑假裏她經常訪問印第安人的居民區,給那裏的孩子補課。
很多年過去了,金蒙特從未得過奧運會的金牌,但她卻得到了另一塊金牌,那是為了表彰她的教學成績而授予她的。
熱忱可以說是一切成功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對人生、對工作、對朋友、對事業沒有熱忱,那麼他一定不會有大的作為。正如愛迪生所言:
熱情是能量,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年輕人為什麼說是社會的未來,那就是因為他們有熱情。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熱情,對社會的未來有熱情。熱情像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著他們。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充滿熱忱的人的手上。
敢於挑戰人生成敗
有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
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如果將這兩包棉花賣掉,可供兩家人一個月的夥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了自己先前的辛苦?於是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