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有鎖就能找到鑰匙(2 / 2)

張遼的思維和一般人不一樣,他是逆向的思維。情理法這三種武器,威力是不一樣的,等而下之。你先用了威力最大的武器,如果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又怎麼能指望威力次之的武器解決問題呢?而張遼是倒過來思考問題的,他先考慮威力最小的武器,這樣的投入成本最小。“情”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培養,“理”需要聰慧的頭腦,敏銳的眼光,出眾的口才。隻有“法”是借勢逼人,無須太多的講究。事實上,除了情理法之外,還有一個招數。那就是誘之以利。這是不入流的辦法,但卻屢屢成功。世上不乏見利忘義、背信棄義的小人,這樣做的前提是小人背信棄義得到的利益遠大於遵守承諾所能得到的。可是,利是忠義的天敵,關羽既然要忠義,就不可能為利所誘。用錢能解決的事情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但錢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總是有的人、有的事是不能誘之以利的。

張遼想想,這個紅麵孔情不能動、理不能曉、法不能束,利不能誘,該用什麼辦法去說服他呢?如果不能勸說關羽投降,自己在曹營可就顏麵掃地了。但張遼已經向曹操討令,即便再難,也隻能硬著頭皮去勸降關羽了。

愛默生1849年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不屈不撓地堅信自己的才能,並且能夠一直堅持,那整個世界就是他的。”如果他的這句話沒錯,張遼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張遼苦苦地想,單獨勸關羽投降可比勸劉關張一起投降難多了。要是劉備、張飛在這裏就好了。靈光一現,劉備怎麼拋下兄弟自己跑了呢?難道關羽必須要遵守桃園三結義時的諾言,劉備就不用遵守了嗎?還有張飛,怎麼也置身事外了呢?

張遼想的一點都沒錯。同一個承諾,對不同的承諾者的約束力確實是不一樣的。劉備一看情況不妙,一個人跑到青州投奔了袁紹。張飛也是,帶著幾個敗兵,跑到芒碭山當強盜去了。獨獨隻有關羽死守不棄。張遼想,能不能利用這個做點文章,挑撥一下兄弟三人的關係,從而達到勸降關羽的目的呢?情理法都不能說服關羽,並不是因為情理法對關羽不起作用。相反,是因為情理法對關羽的約束。想通了這點,張遼覺得找到了對付關羽的辦法。那就是幫他打破情理法對他的束縛。

先從“情”下手。你不是看重結義之情嗎?可為什麼隻有你關羽必須要遵守桃園三結義時的諾言,劉備就不用遵守了嗎?張飛就不要遵守了嗎?這兩個人,一個跑到青州投奔了袁紹,一個帶了幾個敗兵到芒碭山做了強盜。這兩人,一看形勢不妙,也不顧同年同月同日死了,也太不講哥們兒義氣了吧,還談什麼感情啊?

這也告訴了我們,同一個承諾,對不同的承諾者的約束力確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正視這種個體差異。

張遼順著這條思路想下去,曹操是大漢丞相,劉備身為皇叔,口口聲聲要為大漢效力,那有什麼理由和大漢丞相搞對立呢?既然這樣,劉備也應該為曹操效力,更何況是劉備手下的關羽呢?為曹操效力,就是為大漢效力,這當然是忠義之舉了。

這些理由聽上去有幾分道理,但如果真的拿這幾句話去說服關羽,沒等你說完,紅麵孔就把你用刀劈了。

如果關羽是一把鎖,那麼劉備就是這把鎖唯一的鑰匙。關羽不允許任何人說劉備的壞話,劉備是他自己選擇的大哥和領導,如果劉備錯了,那不就說明關羽看錯人,選擇錯了?這是關羽不能接受的。如果要想打開關羽這把頑固的鎖,隻有想辦法用好劉備這把鑰匙。別無他法。

張遼還沉浸在思考之中,馬行迅疾,已經來到關羽麵前。關羽一聲斷喝,把張遼嚇了個激靈,一下子就回到了現實中。

心理感悟:情理法三者之間的演義構成了中國人生活的全部。沒有人可以擺脫這三者的糾纏和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