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靈獸與報恩之獸(2 / 3)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鼠的嗅覺、感覺特別靈敏,在風暴、瓦斯、地震、山洪暴發之時,常有異常的表現。人類常把鼠的異常活動看做是某些災變的預報,把鼠在災變中對人的某些幫助人性化,並賦予鼠以神性、靈性的光彩。這類傳說常常是紀實性的,使人有真實可信的感覺。一則流傳在貴州龍坪、深溪一帶的傳說中說,有一次,煤礦塌方,把一個人壓在下麵,大家以為他死了。八年後,人們再來挖煤時,才發現他還活著。原來塌方時,地上有一個洞,洞裏有一窩老鼠。鼠打的洞通出地麵,使洞裏有空氣。就這樣,他靠吃鼠偷來的食物為生,在洞中活了八年。所以現在挖煤人從不趕鼠,而且常把飯倒在背僻處給鼠吃,還有人叫鼠為“師傅”。如果在煤洞附近打鼠,挖煤的人會不高興。

《北京晚報》於1996年9月3日和4日在《文學與社會》欄目連載了一篇長篇紀實,題目是《老鼠救戰俘》,由蔣會口述,楊振華整理。說的是抗戰期間,蔣會和另外三名抗日戰土在戰鬥中被抓到鬼子的監獄裏。囚室裏有一隻大灰鼠和他們做伴,他們常給鼠喂食,彼此相處很好。不多久,大灰鼠下了四隻鼠仔,很討人喜歡。戰士中有一個小李,小時候曾隨父親耍猴訓練小鼠小羊賣藝為生,這時候,便開始訓練這些小鼠,為的是給坐牢的人增加點樂趣。他們在每隻小鼠身上做上記號,又給每隻小鼠起一個日本名字。小鼠慢慢長大,不僅對它們的名字有了反應,而且學會了賽跑、打滾、爬竿、爬繩、跳圈等玩意,給受盡折磨的囚徒帶來不少歡樂。不久,“清獄”開始了,鬼子要分批處死戰俘。死期臨近,誰也想不出辦法。一天,四人受刑回來,想把小鼠叫來開開心,便“東條一郎、岡村二郎”地叫它們,若是往常,一聽見它們的名字,小鼠便跑來了,可這一天卻連影子都沒有。怎麼回事?吃晚飯的時候,大鼠領著小鼠來了,看著他們吱吱叫著,叫聲和往常不同;給它們食物不吃,隻是一個勁地邊走邊叫。小李跟著過去撥開柴草一看,驚訝地發現,柴草下有一大堆浮土,靠浮土的後牆根上,有一個雞蛋大小的鼠洞。對著鼠洞往外一看,透亮!能看得見囚室外的農田曠野。四名吃過絕命飯的戰士從鼠洞入手,拚命扒挖,終於逃出了虎口。這頗有人性的可愛的鼠,以及與鼠同囚的驚險經曆永遠留在戰士的心中。

你聽說過神農架飛鼠護金釵的故事嗎?傳說金釵是一種仙草,飛鼠是保護金釵的護藥神鼠,其護藥之凶狠神速,仿佛自天而降。然而,這並不僅僅是一則鼠的傳說。湖北省自然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經過調查和觀察,發現“飛鼠護金釵”是一種有趣的自然現象。飛鼠是湖北神農架原始森林的一種哺乳動物。它外形像鬆鼠,前後肢之間長有寬大的薄膜,背部為灰或黑色,長有能調節飛行的尾巴。它能滑翔飛行2.5公裏,因此當地居民稱之為飛鼠。金釵是神農架林區海拔1600米高處長在峭壁間的一種珍貴的中草藥,全稱為“金釵石觶”,為多年生蘭科草本植物。由於金釵極為名貴,藥農爭相采摘。采摘時,藥農先在懸岩頂上找一棵大樹,將繩子一端牢牢拴在樹上,另一頭拴在腰間,然後放繩而下,在峭壁之間尋覓金釵。奇怪的是,每當藥農找到金釵正要采摘之時,常常遭到飛鼠的襲擊,它們用銳利的牙齒咬斷繩索,使藥農墜崖摔死。飛鼠護金釵的傳說使飛鼠帶上了傳奇色彩。原來,金釵石觶生長的懸崖峭壁同時也是飛鼠的棲息地。飛鼠生性凶猛,不允許任何動物入侵。一旦發現藥農進入其領地,便群起而攻之。這便是飛鼠護金釵的秘密所在。

在民間故事和一些文人筆下,鼠是一種有情有義的動物。清代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中寫的義鼠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義鼠》中說,兩鼠外出遇蛇,其一為蛇所吞,另一鼠不僅沒有逃跑,而是“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等蛇果腹蜿蜒入穴過半之時,“鼠奔來,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來,嚼如前狀。蛇入則來,蛇出則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於地上。鼠來嗅之,啾啾如悼息,?之而去。”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中,對《義鼠》一篇的評語在述說鼠之情義、鼠之智謀的同時,也給人留下了某些思考:

此鼠不惟義;其不輕進,不遽退,俟蛇半入穴而後嚼之,蛇出即去,蛇入複來,至蛇吐鼠而後止,嗚呼!亦智矣哉!

典籍中所記鼠吐腸的故事也讓人好生感慨。鼠吐腸又作鼠易腸、鼠拖腸。據《梁州記》載,?水北鄉山有仙人唐公房,祠有一碑,廟北有大坑。碑雲是其舊宅處,公房舉宅登仙,故為坑焉。山有易腸鼠,一月三吐其腸。《博物誌》記,唐房升仙,雞狗並去,唯以鼠惡不將去,鼠悔,一月三吐腸也。《水經注》記,唐公房學道得仙,白日升天。雞鳴天上,狗吠雲中。唯以鼠惡,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腸胃,更生,故時人謂之唐鼠也。《異苑》(卷3)所記略有不同,唐氏升天,雞犬鼠皆去,唯鼠墜下未死,腸跌出數寸,因而過三年要易腸。俗呼為唐鼠,城固川中有之。還有一說,謂許遜棄官入道,舉家四十二人皆升天。鼠不潔,故不得升,鼠自悔吐其腸。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鼠之不能升天,或因其惡,或因其不潔,或登天時跌下;總之未能享受雞犬一級的待遇,因而以吐腸易腸之舉來表示其悔恨或感激之情,頗有點洗心革麵的意思,不像那些升了天的雞犬那樣得意忘形般可惡。悔恨和感激之情是人所獨有的,發生在一隻小鼠身上,盡管有幾分滑稽,有幾分幽默,其象征含義是明顯的。一隻知道悔恨、認錯的鼠,比起那些人性全無的人,確實有幾分可愛。《許邁別傳》寫了一隻伏地認錯的鼠;“邁小名映,有鼠齧映衣。乃作符召鼠,畢至中庭,曰,齧衣者留,不齧衣者去。群鼠並去,唯一鼠獨住,伏於中庭而不敢動。”後人以鼠伏喻降伏之狀則典出於此。劉敬叔《異苑》記南陽趙度有白米為鼠所盜,便向東長嘯,群鼠俱到。咒之曰:九非?者過,唯止者十餘,剖腹看髒有米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