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鼠既是一種生物性的動物,又是一種人文性的動物。生物層麵的鼠,展示鼠的品性特征,鼠對人的危害,鼠在生物之網食物鏈中的位置;而人文層麵的鼠則進一步深入到人和鼠的關係,體現出人對鼠的亦畏亦恨、亦敬亦逐的基本態度。揭示人文層麵的鼠常借助於象征的手段,換句話說,人文層麵的鼠常以一種隱蔽的、具有潛在含義的象征方式,出現在人類的文化生活和象征思維之中。借鼠事說人事,是中國象征思維的一大特征。鼠的象征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話題,本書的許多章節,如鼠咬天開鼠創世、鼠為十二生肖之首、鼠的信仰和禁忌、西域鼠國、鼠婚等等,每每離不開象征。本章擬從民間信仰中比較常見的鼠是靈獸、財神、多子多孫等方麵著手,探討人文層麵的鼠所包含的象征意蘊。
在一些民間故事、傳聞和筆記小說中,鼠是一種機靈、狡黠、有智慧的動物,還是一種報恩之獸。人賦予鼠以靈性、甚至人性的光彩。其中所蘊含的象征意義讓人深長思之。
你見過鼠狽嗎?說起鼠的機靈,首先使人想起半個多世紀以前相聲界老藝術家張壽臣老先生講的“鼠狽為奸”的故事。據說這故事是張先生的一位姓王的朋友所親身經曆,因而使人興味倍增。傳說有一次,王先生吃魚,不小心把魚刺卡在嗓子眼裏,上下不得,徹夜難眠。一夜,見屋旮旯處有幾隻小鼠偷油吃。開頭,幾隻小鼠毫不費力地把油壇子的木蓋掀掉,伸頭趴在壇子口吱吱地喝個不停。不一會,可能是夠不著了,幾隻小鼠急得圍著壇子轉悠。這時一隻小鼠吱吱叫了幾聲跑了,過一陣子又來啦,身上還馱著另一隻鼠,這便是鼠狽。鼠狽長得和狼狽一樣,隻長後腿沒有前腿,前邊搭著兩隻小爪子。那鼠狽往地上一坐,幾隻小鼠圍著它吱吱叫著,不一會,鼠狽叫了幾聲,就見幾隻小鼠立刻躥上壇子,一個個都把尾巴伸到壇子裏邊,讓尾巴沾滿了油再拿出來,用嘴把油嘬幹淨。這一幕可把那位王先生看呆了。過了不多久,幾隻小鼠又從壇子上跳下來,一定是油不多,尾巴也夠不著了。怎麼辦呢?隻見那鼠狽的兩隻小眼睛,上下左右來回來去地盯著那壇子。突然它吱吱叫了幾聲,這幾隻小鼠就像聽到衝鋒號似的,一齊又奔向壇子。它們用兩隻前爪使勁地刨壇子前邊的土,不一會兒就把壇子前邊刨了一個半圓的坑,壇子站不住便往前邊歪過去了。那群小鼠又衝到壇子口吱吱地喝將起來。這時候,王先生都愣了,看著這些可惡的小東西狼狽為奸,大喊一聲。哈!這一喊可好了,卡在嗓子眼的魚刺一下子全吐了出來,幾隻小鼠也被嚇跑了。倒黴的是那隻鼠狽,誰還理它!隻好乖乖地讓老王給提走了。
有趣的是,浙江麗水地區遂昌縣流傳的一則民間故事《老鼠太公》裏,有一隻被尊為老鼠太公的鼠,其精靈程度完全趕得上上麵所說的鼠軍師鼠狽!傳說有一隻小鼠外出找吃,掉到米缸裏出不來了,鼠太公說,把缸底外麵的泥挖去一半,缸一歪,鼠就可以跑出來了。有一次,請鼠太公喝酒,酒缸很深,怎麼辦呢?鼠太公想出辦法,一隻鼠咬著另一隻鼠的尾巴,下麵的鼠便可以喝到酒了。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中所記吳北寺終祚道人見到的那隻鼠,也夠精靈的。《終祚》這則誌怪講的是發生在東晉末年的事,當時捕鼠仍然靠狗(見本書第五章)。故事說,一日,終祚臥齋中,一鼠從坎出,說終祚數日後當死。終祚呼奴,令買犬,鼠不畏;又令以水灌之,亦無所獲。這時候,鼠對終祚說,其奴阿周偷了他二十萬錢跑了,開庫一看,果然。又一日,終祚出門做生意,臨行囑鼠看家。待終祚賺了錢歸家時,發現一無所失,遂大富。此鼠不僅黠慧過人,而且頗講義氣,於是,故事便傳了下來。
鼠的智慧,鼠的狡黠,以及黠鼠所啟發人的思考,早在宋代蘇東坡的《黠鼠賦》中便有精彩的記述。賦中說,某夜,東坡靜坐,忽聽有鼠咬物之聲,命童子秉燭照看,發現聲音出自一個袋中,打開一看,見有“死鼠”一隻,待把它抖落在地,鼠突然活了過來――疾逃而脫矣!東坡感慨道,奇怪,真是一隻狡黠的小鼠!它因偶陷袋中,發現袋堅難破,便故意咬出聲音,以招人打開此袋,即所謂“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一旦皮袋打開,便疾飛逃脫。天下生物“莫智於人”,故人可以“擾龍伐蛟,登龜守麟”,成為駕馭萬物的君王。如今,這萬物之靈的人竟然中了一隻小鼠之計。此鼠在陷入困境之時,竟可達到《孫子兵法》所說的“始如處女(靜)”,“後如脫兔(動)”,而令“敵不及拒”的道行,實在遠遠超出一般的智慧!一隻小鼠的小小的黠計,竟然沒有被博學多才的蘇東坡識破,可見說道理、知道理固然不易,能臨事應變而實踐這些道理,則尤其不易。蘇東坡把他的領悟書寫成文,這便是傳之後世的名篇《黠鼠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