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賞桂、觀潮、吃月餅(2 / 3)

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色。麗正兮中域,同樂兮萬國。

此歌以月喻元武帝,元武帝大樂,賜給八寶盤、玳瑁盞。元武帝還從都城選了一名官妓叫凝香兒入宮,凝香兒善於鼓瑟,通曉音律,善能“翻冠飛履”之舞。舞蹈時冠履皆翻飛空中,舞畢時冠履仍穿戴如故。元武帝賜她穿上“瑣裏綠蒙之衫”,衣是從於闐貢來的“玉河花蕊之裳”。中秋節夜泛舟龍池賞月時,凝香兒以小舟蕩漾水波中,然後婆娑起舞,並歌弄月之詞雲:

蒙衫兮蕊裳,瑤環兮瓊璫,泛予舟兮芳清,擊予楫兮徜徉。明皎皎兮水如鏡,弄蟾光兮捉娥影。露團團兮氣清,風?兮力勁。月一輪兮高且圓,華彩發兮鮮複妍。願萬古兮每如此,予同樂兮永年。

清歌麗舞使元武帝興意酣暢,但覺未盡。於是命又置酒天香亭賞月,凝香兒又換服歌舞,穿絳繒方袖衣,佩帶雲肩迎風流蘇,邊舞邊歌道:“天風吹兮桂子香,來閶闔兮下廣寒;塵不揚兮玉宇清,萬籟泯兮金階涼。無漿兮進酒,兔霜兮為侑;舞亂兮歌狂,君飲兮一鬥。雞鳴晨兮夜未央,樂有餘兮遇霓裳。吾君王兮壽萬歲,得於秋香月色兮。酬酹兮樽觴。”歌舞畢,元武宗高興至極,說:“當年唐明皇(玄宗)遊月宮,見嫦娥數十人歌舞於桂樹下,朕今酌綠醅,對才人,歌香桂長秋曲,邀香風入屏圍,呼華月以入座,人間之樂,當不減天上!”看來蒙古人原來雖然沒有過中秋節的習俗,但是一接受漢族文化的熏陶,比漢族皇帝還會講究奢侈排場。

我們知道,在元代蒙古統治集團的統治之下,我國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統治者在禁宮中醉生夢死、認為人間樂不減天上之時,正是被壓迫的民族和窮苦勞動人民起義之日。民間傳說元朝末年,蒙古統治集團為了挽救其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不準民間私藏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老百姓怨聲載道。高郵人張士誠為了號召人民奮起反抗,中秋節前,在每個月餅中夾一字條,約定起義時間。中秋夜,家家戶戶掰開月餅,瞧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元朝的起義高潮。這小小月餅,也記錄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鬥爭的光輝曆程。從此以後,明清時代吃月餅之風大興,以紀念這一群眾反元起義的節日。明代賞月、祭月、吃月餅也是中秋佳節的時令風尚。《帝京景物略》記載:

八月十五日祭月時,果餅必須是圓月餅,所供瓜果也必須切成牙瓣如蓮花狀。紙市上賣有月光紙,上繪坐蓮花,為月光偏照菩薩。下繪有月輪桂殿,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餘。畫得十分精致,金碧輝煌。每家都設有月光位,於月出方向供月。拜祭完畢,焚掉月光紙,撤下供月食品散給家中每人一份。月餅、月果還是親戚互相饋贈的節日佳品。有的月餅直徑達二尺。回娘家的婦人,在中秋節必須回到夫家,因明代人把中秋節稱為“團圓節”,吃月餅也有團圓之意。明代在宮中除吃月餅外,還食蟹。據《酌中誌》雲:當時把螃蟹“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將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明代宮中賞月也與前代頗相類似。據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有一次中秋開宴賞月,結果遇陰天濃雲蔽月,明成祖因此鬱鬱不悅。在旁侍宴的大才子翰林學士解縉口占《落梅風》詞一首:

嫦娥麵,今夜圓。下雲簾不著臣見。拚今宵倚欄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

接著他賦《中秋不見月》長短句詩一首:

吾聞廣寒八萬三千修月斧,

暗處生明缺處補。不知七室何以修合成,

孤光洞徹乾坤萬萬古。

三秋正中夜當午,佳期不擬嫦娥誤。

酒杯狼藉燭無輝,天上人間隔風雨,

玉女莫乘鸞,仙人休伐樹。

天柱不可登,虹橋在何處?

帝閽悠悠叫無路,吾欲斬蜍蛙磔冥兔。

坐全天宇絕纖塵,世上青霄燦如故。

黃金為節玉為輅,縹緲鸞車爛無數。

水晶簾外河漢橫,冰河影裏笙歌度。

雲旗盡下飛玄武,青鳥銜書報王母。

但期歲歲奉宸遊,來看霓裳羽衣舞。

明成祖覽後大喜,停杯待夜半之時,複見月光灑下滿天清輝。明成祖開懷大笑曰:“解縉真才子,奪天手也。”命宮人滿斟玉盞瓊液,盡歡而罷。解縉這首《中秋不見月》詩,確實寫得跌宕豪放,大有李太白之風,而且句句不落前人的俗套,可謂千古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