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賞桂、觀潮、吃月餅(3 / 3)

到了清代又稱中秋節為“八月節”或叫“八月半”。《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節日風情道:“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為佳節也。”北京關於供月餅、拜月賞月風俗在《道鹹以來風土雜記》、《清稗類抄》及《清朝野史大觀》中都有相類似的記載。京師有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節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關於中秋拜月、吃月餅之風俗,全國各地皆大致相同,不再一一引述。但清代中秋節有些地方風俗頗有特色。如《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以黃沙土作白玉兔,飾以五彩顏色,千奇百狀,齊集於天街月下擺攤出售,這大約是取意於月中玉兔。前麵談到明代時市上售月光紙,到清代時又叫“月光馬兒”。《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所以記載月光馬兒是紙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玉兔等。市間所售者多長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色或黃色,向月而供之。

杭州中秋祭月賞月風俗略同於北京,但是把祭月稱做“齋月宮”。《清嘉錄》記載中秋“每戶瓶蘭、香燭、望空頂禮,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他們不供“月光馬兒”,卻供小財神,大不盈尺,並設有台閣、幾案、盤匜、衣冠、樂器等什物,都縮小為寸餘。俗稱做“小擺設”。然後士女縱觀,門欄如市,相互欣賞這些財神小擺設,看誰製作的精巧。所以蔡雲《吳歈》詩雲:“耗財供奉小財神,擺設爭看縮本新,底事清宵作兒戲,門欄好駐冶容人。”吳地中秋風俗最富有特色的是“走月亮”,婦女都盛妝出遊,互相往還,直到雞聲鳴唱,還猶婆娑月下。而虎丘的中秋夜,傾城士女出遊,笙酣徹夜。西湖上畫舫妖姬,歌舞宴飲,在中秋前後半月,殆無虛夕。蔡雲《吳歈》題此雲:“七裏山塘七裏船,船船笙笛夜喧天,十千那夠一船費,月未上弦直到圓。”就是寫此豪華景象。今日蘇州民俗博物館中,就有“走月亮”習俗的一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畫了吳地走月亮的動人場麵。

而廣州中秋卻又是一番風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東中秋“為大餅向月”。廣州的中秋節月餅最富有特色。一九二七年出版的《民俗》周刊三十二期載,當時有人調查廣州六大茶樓,展出月餅式樣達八十餘種。著名的就有:鳳凰西山月、銀河映秋月、東坡騰皓月、珠海團圓月、西湖燕窩月、冶容蛋黃月、寶鴨穿蓮月、金花香腿月、五仁羅漢月、冬菇臘腸月等等。極為名貴的月餅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等。更值得稱道的是廣東中秋節兒童持燈踏歌於道,燈的造型有花塔燈、光塔燈,有以紅柚皮雕成的柚燈,有以素馨茉莉花結成的花燈。柚燈朱光四射,花燈檀香撲鼻。明月映花燈,為廣東地區中秋節增添了不少節日光彩。

在閩南及台灣,中秋節還有一種“聽香”之俗。“聽香”又叫“拈香”,但它不是禮佛,而是婦女的節俗。由聽香人燃香禮拜後,或靜立或出遊,留心竊聽別人語言,來占卜自己的未來吉凶。此俗原流行於閩南地區,後傳至台灣,相沿成俗,至今不衰。據晏子匡《歲時叢話》談:台灣中秋節還有一種“鬥四紅”的風俗。鬥四紅就是一種賽餅之戲。年輕人相邀出錢,買一組餅單,可以換取大小狀元餅六十三個。然後用擲骰子(四顆或六顆)來爭取餅單,以擲取“四紅”之數分取餅單,如得四個“四紅”叫“狀元”,可奪取最大的餅。凡得狀元餅者,明年中秋還得送來狀元餅,再參加競賽。這種風俗顯然與科舉製度的發展有關。中了狀元餅,意味著有中狀元的好兆頭,所以多數人皆好此遊戲。雖然說隨著清王朝的滅亡,科舉製度也早已廢除,但作為一種民間節日風俗,在台灣仍然存在著。

到現在為止,中秋節仍是中國人民非常重視的民間節日。當然,那些具有迷信色彩的舊風俗已被逐步淘汰了。但是,中秋賞月、吃月餅不論城鄉居民都是少不了的。在中秋節夜,合家團聚,一杯瓊液,幾盤月餅,坐在月光下賞月、賞菊、賞桂,別有情趣。話及月球天體知識、宇航新聞,聯係古代神話故事,自然是談笑風生,充滿了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