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賞桂、觀潮、吃月餅(1 / 3)

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香飄、鮮花盛開的季節。因此,唐宋之時,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之俗。對月遙想月中桂,縱目欣賞人間桂,再聯想吳剛伐桂,月中桂子落入人間的傳說,更能激發起詩人的靈感,增添節日情趣。如宋之問《靈隱寺》詩寫道:“桂子中天落,天香雲外飄。”宋代虞儔《有懷漢老弟》詩雲:“芙蓉泣露坡頭見,桂子飄香月下聞。”詩中一語雙關,既描寫月下賞桂的佳趣,又聯係月中桂子飄落人間的傳說。杭州靈隱寺植有大片桂樹,因此,白居易、蘇東坡都曾在這裏行吟謳歌,披月賞桂。四川新都有桂湖,湖畔叢桂多達二百餘株,綿延數裏,中秋前香飄數裏之外,遊客塞途。南京古雲譜中秋賞桂轟動各地。吳地賞桂之風尤盛,虎丘賞桂,傾城而出,有如端午競渡之時。南方民間喜愛桂、蘭,號為“桂子蘭孫”,家家庭院廣為栽植。中秋之夜,婆娑桂影,皎皎月光之下,闔家團圓食餅觀月賞桂,敘天倫之樂,乃是古人一大樂趣。

中秋除賞月折桂以外,古人還有望月觀潮及泛舟夜遊的風尚。早在漢代,大文學家枚乘《七發》中就記有“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交遊兄弟,並往觀濤於廣陵(今揚州市)之曲江”。《南齊書·州郡誌》載:廣陵為州鎮(南兗州),“土甚平曠。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觀濤,與京口對岸,江之壯闊處也”。而唐宋之時,浙江觀潮盛況空前。據《元和郡縣誌·江南道錢塘縣》記載:“浙江東流入海處的錢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日,浪濤湧至數丈,數百裏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沂濤觸浪,謂之‘弄潮’。”由於錢塘江口呈喇叭口形,向內逐漸淺狹,每當潮流襲來時,潮波壁立,波濤洶湧,有如萬馬奔騰之勢,成為自然界一大壯觀。據科學觀測:潮頭可高達三點五米,潮水落差最大可達八點九米。因此,在古代去觀錢塘潮的人很多,尤以中秋前後最盛。白居易詠潮詩寫道:

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獨光陰朝複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蘇東坡出知杭州府時,也曾多次觀潮,他在《中秋夜觀潮》詩中寫道:如果說中秋觀潮僅是杭州地方風俗,那麼吃月餅則是南北相同的了。吃月餅的風俗據記載唐代就已有之。《洛中見聞》中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禦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月餅初見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花樣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大詩人蘇東坡曾稱讚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即飴糖,可知宋代月餅已是味道甜脆並香美可口,成為頗受人們喜愛的食品。《夢粱錄》記載:南宋月餅花樣就有“金銀炙焦牡丹餅”、“棗箍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月餅”、“梅花餅”、“開爐餅”等,成為市上點心鋪供應的時令佳品。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出當時觀潮人數之多,潮水氣勢之磅礴。觀海潮之俗在南宋時尤盛。據《夢粱錄》記載:每年八月十一起,都城士女便開始觀潮;到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人聲鼎沸,從廟子頭到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侍等雇賃作看位觀潮”。《武林舊事》亦雲:當人們觀濤時,“吳兒善泅者數百,都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出沒於波浪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不沾濕,以此誇能”。可見當時中秋觀潮之繁華盛舉,熱鬧非凡。

從元代到明清,中秋節基本上沿襲了唐宋時代中秋節舊俗,不過發展得內容更豐富,更奢侈而已。蒙古族原無中秋節俗,但是元朝建立後,入主中原,也接受了漢人的風俗,大過中秋節。據《元氏掖庭記》所載:元武宗己酉年(1309)中秋節與嬪妃大宴禁苑龍池。月華照射池水,波光映天,綠荷含香,芳藻吐秀,遊魚浮鳥群集水麵。元武宗登蓮舟賞月,左邊女軍都戴赤羽冠,穿斑文甲,豎鳳尾旗,執泥金畫戟,號曰“鳳隊”;右邊的都戴漆朱帽,穿雪氅裘,豎鶴翼旗,持瀝粉雕戈,叫做“鶴團”。又用彩帛結飾采菱采蓮舟,輕快如飛,來回蕩於水麵。當月麗中天彩雲四合之時,元武宗命開宴張樂。在宴會上“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鱠,酌元霜之酒,啗華月之糕”。又令宮女們披羅綺、甩長袖輕歌曼舞。元武宗意興正濃,得意地對嬪妃說:“昔年西王母曾宴穆天子於瑤池,人都認為古今沒有此樂也。朕今與卿等際此月圓,共此佳會,液池之樂,不減瑤池也。”嬪妃中有一姓駱的妃子趨出為帝跳月照臨舞,輕啟朱唇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