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宮的神話傳說本身就具有十分浪漫誘人的色彩,因此,唐代中秋節拜月、賞月也就充滿了傳奇般的動人故事。當然,這些故事仍然與風流天子唐玄宗、楊貴妃聯係在一起。《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賞月,天上秋光融融,太液池裏波光粼粼,桂花飄香,金蟬鳴唱,真是良宵佳節,兩情繾綣意濃。然而抬頭望月之際,突生一陣不快,唐玄宗眼看明月西墜,但意興未盡。於是下令左右在太液池西岸另築一百尺高台,準備作為來年與貴妃賞月之用。
此台稱之“賞月台”,然而此台修成不久,適逢“安史之亂”,“賞月台”毀於戰亂之中,僅餘一台基遺址。唐玄宗中秋賞月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夜遊月宮的傳說了。據《龍城錄》記載:開元六年(718),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天師作起法術,三人一起步上雲霄,漫遊月宮。在玉光玲瓏的月亮中,突見一座宮殿飛浮,瓊樓玉宇,寒氣逼人,濕露沾衣。在一大宮殿前榜書“廣寒清虛之府”。宮前有守門兵衛很嚴,刀槍劍戟,白刃燦然若霜雪耀目。天師與唐玄宗及鴻都道士三人皆不能進入,唐玄宗十分遺憾。天師又引唐玄宗躍身到雲端煙霧中,透過雲頭俯瞰長安皇城,見城闕巍峨,殿閣林立。正觀望之時,又聞到一股沁人的濃鬱清香飄來,長空下視如萬頃玻璃瓊田,一片透明。仙人、道士,有的乘雲,有的駕鶴,冉冉飄來,在空中往來遊戲。過了一會兒,向前一走,又覺翠色冷光相映交射,令人目眩,而且感到霧氣逼人,不能再進。這時又見到十餘位仙子般美麗的宮娥,皆衣著皓白,跨乘白鸞,長袖冉冉,往來舞笑於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到仙樂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聽得音律,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正在唐玄宗入迷如癡之時,申天師卻請歸宮。三人如同旋風一般降落人間。唐玄宗才恍然大悟,回憶剛才月中遊曆恍若夢中。到了第二天晚上,唐玄宗又請申天師帶他月中一遊,但天師隻是笑而不允。唐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舞,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關於唐玄宗中秋遊月宮傳說的說法不一,像《漱石閑談》卻記載是中秋夜,道士羅公遠擲杖化為銀橋,請唐玄宗遊月宮,見廣寒宮群仙歌舞,問是何曲,群仙答是霓裳羽衣,唐玄宗記其歌舞,回人間教習歌女。而《集異記》又雲是道士葉法善與唐玄宗同遊月宮。在雲端路過潞州城上,俯視城廓悄然,而月色如晝,葉法善請唐玄宗吹玉笛,並抓金錢撒向城中。過了十餘天,潞州官吏進奏,中秋夜有天樂臨城,並降金錢。這些傳說自然不可信,如果稍加推敲就會發現這是道家編造出來的。如前(第一章)所述,我們知道隋唐之際佛、道、儒三家鬥爭激烈。唐太宗曾下詔道士在僧尼之上,揚道抑佛,尊太上老君李聃為祖。唐高宗又給老子上尊號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時一度曾揚佛抑道,但為時不久,唐中宗、唐玄宗又抑佛揚道。唐玄宗不但認老子為祖宗,而且在玄元皇帝下又封“四大真人”: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庚桑子為“洞靈真人”。對葉法善、羅公遠之流的道士們堅信不疑,一時間道士們甚囂塵上,得意洋洋,於是編造出這一經不起推敲的神話。盡管這些神話是編造出來的,但是,也反映出唐玄宗時宮廷確實十分崇尚中秋賞月的風俗活動。所以這些編造的神話無不與中秋節有關係。再者唐玄宗禦製“霓裳羽衣舞曲”也確有其事,它是唐代著名的宮廷歌舞之一。然而,唐玄宗從廣寒宮偷學來的這支樂舞,並沒有給他帶來多少幸福,卻像《後庭花》一樣給這位沉於聲色的皇帝帶來的是國破家亡的安史之亂。因此曆代詩人無不對此予以尖刻辛辣的諷刺。如杜牧《過華清宮》所道:“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白居易《長恨歌》中也寫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而唐代詩人李約《過華清宮》詩更就此曲直接指出:
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王輦升天人已盡,故宮猶有樹長生。
此詩把安史之亂的禍因直接歸罪於霓裳羽衣曲,未免誇大其詞了。但是,唐玄宗晚年好遊樂,溺於聲色,疏於朝政,導致安史之亂確實是實,曆史已有公論,故不多述。
正如唐代詩人曹鬆《中秋對月》詩雲:“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月圓照九州,宮中唐玄宗俄而修賞月台,俄而神遊月宮,而民間則無此財力修賞月台,也無道士相助漫步月宮,但是民間拜月賞月的風俗活動卻要豐富多了。有的詩人文友,三五相聚,登樓賞月賦詩抒懷;有的尋找江河湖水,靜坐一葉扁舟,以觀皎潔月輝,俯視粼粼水波,銀光月影,興味盎然;有的則入寺觀道院清靜之地,或直上高峰賞月,萬裏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畫屏,更別有一番情趣。有一年中秋節,宰相武元衡召集詩友柳公綽、張正一、徐放、崔備、王良會等人同登錦樓賞月,良宵美景使人心曠神怡,柳公綽詩中描繪當時景物寫道:“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淺,遠辨雪山重。萬井金風蕭,千林玉露濃。”登上錦樓,在一輪清冷的月光下,江水也變得明澈清淺,遠望重重山巒,如覆霜雪,一片銀白。金風蕭蕭,林木露水斑斑,閃耀銀輝。此情此景,怎不使詩人詩意大發,吟風嘯月。因此崔備在《奉和武相公錦樓玩月》詩中寫道:“清景同千裏,寒光盡一年。經天多雁過,通夕少人眠。”唐憲宗元和元年(805),大詩人白居易辭去中書省校書郎職務,與元微之準備應製舉,退居於唐長安華陽觀,累月足不出戶,揣摩當代政治利弊,準備策問。可是,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卻一定要在華陽觀招友玩月並賦詩:“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裏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越職上書請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之事,被貶為江州(今九江市)司馬。在中秋夜湓浦沙頭的湓亭望月賦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