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賞月、拜月(3 / 3)

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情歡。

綠醅自有寒中力,紅粉尤宜燭下看。

羅綺塵隨歌扇動,管弦聲雜雨荷幹。

客舟閑臥王夫子,詩陣教誰主將壇。

有紅粉歌女、綠醅佳釀、管弦之樂相伴,無月亦可盡歡。王君玉與歐陽修中秋待月遇雨,後來與晏殊在南郡賞月時又遇上了雨天。據《談苑》記載:晏殊留守南郡時,一定要求王君玉同去為府簽判。平時二人賦詩飲酒為樂。到中秋節時,陰雲蔽天,晏殊感到掃興,早早而寢。到了夜間,王君玉請晏殊起來賞月,晏殊認為無月可賞,不肯起床。於是王寫了兩句詩:“隻在浮雲最深處,試憑管弦一吹開!”晏殊一讀大喜,立即穿衣起床,備酒宴,奏樂待月。果然到了夜半時,雨住天晴,皎月高懸,歡宴賞月達旦,真有點“幕府有佳客,風月知人意”。但是,宋代女詩人朱淑真就不同了,她因難抗父母之命,嫁給一位粗俗的市民為妻,伉儷不諧,終生抑鬱。那時理學盛行,禮教桎梏甚嚴,人們的婚姻不自由。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憂愁怨恨之情皆寓於詩中,以抒胸膺不平之氣。中秋夜她獨自賞月卻遇陰晦,於是寫了首《中秋不見月》詩雲:

不許蟾蜍此夜明,今知天意是無情。

何當撥去閑雲霧,放出清輝萬裏清。

朱淑真中秋不見月詩中借月抒懷,散抑鬱之氣,讀者自會體味。然而宋代寫中秋月最膾炙人口者莫過於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一詞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由於蘇東坡反對王安石新法,一直處在新舊黨爭的漩渦裏不能自拔,被貶官出朝。相傳這首詞當時廣泛傳唱,宋神宗問外邊有何流行新詞時,內侍將此詞抄送神宗。當宋神宗讀到“高處不勝寒”時,為之感動,說:“蘇軾終是愛君也!”看到下闋更覺情詞懇切,於是下詔將蘇軾升遷一級。

到南宋中秋節賞月之風更盛。據吳自牧《夢粱錄》記載,當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之時,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上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至於那中等小康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亦解衣市酒,免強迎歡,不肯虛度”。中秋節夜“大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新編醉翁談錄》對當時焚香拜月之風俗也記載頗詳:“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鄉。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歲),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尤為值得重視的是在南宋賞月之時又注入賞燈的風俗。中秋夜,高懸的明月與地上的燈火交相輝映。據《武林舊事》記載: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十萬盞。與元宵節所不同者,這些燈都放置水麵,爛若繁星,引人駐足觀賞。各地街市也多懸燈,以助月色,慶賀中秋。廣州等地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夕,就用竹條紮燈籠,上糊各種顏色。及至中秋夜,將燈懸於高竿之上或樹於瓦簷露台上,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高貴之家燈高達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一般百姓之家則樹以竹竿,掛兩顆燈籠自取其樂。

南宋中秋宮中賞月還專門建有“賞月橋”。據周密《癸辛雜識》記載:德壽宮中秋賞月之橋,是吳璘所進的階石砌就,瑩徹如玉,並用金釘鉸橋。此又名“萬歲橋”,橋下千葉白蓮花。皇帝所用的禦幾、禦榻以及瓶爐酒具皆用水晶製成。水南麵有宮女小童演奏清樂,水北岸是教坊樂工。僅吹笛者就達二百人,可見其奢侈之極。據《西湖遊覽誌餘》記載:淳熙九年(1183)八月十五日,宋孝宗過德壽宮,當時宋高宗趙構禪位後在此宮當太上皇,於是留宋孝宗在此宮“萬歲橋”賞月。當華月初上之時,簫韶齊奏,清歌衝雲,兩位皇帝歡宴興濃。太上皇趙構召來小劉妃,獨吹白玉笙,演奏霓裳羽衣曲中序,聽得二位皇帝如癡如迷。在旁邊侍宴的曾贖馬上填寫一闋新詞《壺中天》奉上,其詞雲:

素飆漾碧,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別。玉手瑤笙,一時同色,小按霓裳疊。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闋。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兒戲,一笑成癡絕。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宮闕。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何勞玉斧,金甌千古無缺。

太上皇趙構覽後大喜說:“從來賞月之詞,不曾詠題金甌之事,此詞‘金甌無缺’可謂新奇。”馬上詔令賞賜給金束帶及紫香羅水晶碗。太上皇有賞,皇帝宋孝宗也不能不賜,亦賜寶盞玉杯。平心而論,曾贖這首詞從藝術上講,確實寫得不錯,然而從政治上講,則多阿諛奉承之詞,南宋王朝偏安東南一隅,不思勵精圖治恢複山河,卻荒淫享樂、高唱霓裳羽衣之曲,豈能說是“金甌無缺”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