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夏官·大司馬》:
“中秋,教治兵。”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中秋成為節日,應在隋唐之時。因為根據我國目前最早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來看,至少在南北朝時還沒有“中秋節”的概念。
但倘若對中秋節的風俗活動探幽溯源,可從先秦時代談起。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古代秋祀、拜月習俗有關。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係,而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說文解字》釋“秋”為“禾穀熟也”。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獲,人們往往祈禱土地神,前者為“春祈”,後者稱“秋報”或“秋社”。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汗水拋撒在土地上,收獲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圍繞“秋報”出現了一係列儀式和風俗活動。中秋節另一淵源與我國古代拜月習俗有關。在我國原始宗教中也是多神教,更多者是自然崇拜。“月到中秋分外明”。我國古代就有祭月、拜月之風。在《禮記》中就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見古代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儀。到漢魏以後,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詠月、賞月的詩賦之作,史冊所載連篇累牘。如漢代枚乘有《月賦》,南梁沈約有《詠月詩》、朱褒、庾肩吾有《舟中望月詩》、張正見有《薄帷鑒明月詩》,此類拜月、賞月之詩,多不勝舉。那時這些習俗並不一定局限於某一日,所以也未能形成中秋節。然而,正是這種拜月賞月風俗給中秋節的產生提供了產床。
因為夏曆的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正中,故稱中秋。我國古代人民已經認識到中秋日雲稀霧少,秋雨洗塵,此時月光最皎潔、明亮,散發著柔和的光芒,清輝灑滿大地。據《晉書·袁宏傳》記載:“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當時已有在秋夜賞月賦詩者。到了唐代,人們中秋賞月約定成俗。詩人歐陽詹《玩月詩序》中就認為冬天賞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徹骨,而夏天又多雨,雲蒸霧蔽,有損月輝,惟有秋天空氣清爽,賞月時令最佳。而“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況埃壒不流,太空悠悠,嬋娟徘徊,桂花上浮,升東林,入西樓,肌骨與之疏涼,神氣與之清冷”。正因如此,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才是賞月、玩月的最好時令。“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中秋節便成了中國人民非常喜愛的傳統節日。由於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賞月、拜月、玩月,所以又俗稱中秋節為“月節”或“月夕”。唐代人還將中秋節稱為“端正月”,如韓愈《和崔舍人詠月詩》:“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詩中“端正月”就是指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事以拜月、賞月為尚,因此,我們要研究了解中秋節,還是從中國人最初對月亮的認識開始。中秋之夜,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此時古人們仰望深幽蒼穹的一輪玉盤,便引起各種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聯想,那是一個令人十分神往的銀色世界。在美國太空人登月球之前,月亮裏究竟有什麼東西,是人們夢寐以求渴望得到的知識。早在戰國以前,古人就傳說月中有蟾蜍。屈原在《天問》中發問道:“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根據聞一多先生《天問釋天》論證,“顧菟”即蟾蜍。因月宮有蟾,所以人們俗將月宮稱“蟾宮”,如唐代詩人許晝《中秋月》詩雲:“應是蟾宮別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因圓月如盤,故又稱“蟾盤”或“蟾光”,唐代詩人曹鬆詩雲:“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中秋對月》)明代詩人童軒《中秋對月》詩雲:“吟倚南樓思爽然,蟾光飛上一輪圓。”到了漢代,傳說月中有蟾蜍之外,又增一隻玉兔。《太平禦覽》引劉向《五經通義》雲:“月中有兔與蟾蜍。”就連東漢科學家張衡在其《靈憲》一書中也對這一說法堅信不疑。漢魏詩人展開想象的金翅,把兔稱做“金兔”、“玉兔”,把蟾稱做“瑤蟾”。如《樂府詩集·相和歌辭·董逃行》中就有“采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