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文學家傅玄《擬天問》亦雲:“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太平禦覽》引)劉孝綽詩中還寫道:“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兔!”由於月中有蟾兔之說廣泛流傳,所以古代人又常以“金兔”、“玉兔”或“蟾兔”作為月亮的別稱。如隋人江總《答王均早朝守過陽門》詩雲:“金兔猶懸魄,銅龍欲啟扉。”盧仝的《月蝕詩》雲:“朱弦初罷彈,金兔正奇絕。”月亮中不僅有蟾有兔,漢晉以來,還傳說有一棵大桂樹。《太平禦覽》引《淮南子》雲:“月中有桂樹。”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中的記載則進一步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因學仙有過被謫,令他在月宮伐桂樹,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這株桂樹因功能特異,所以又名娑羅樹。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亦談到娑羅樹:“世俗多指言月中桂樹為娑羅樹,不知所起。”按《酉陽雜俎》雲:“巴陵有寺,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隨伐而長,外國僧見之曰,‘此娑羅樹也’。”對於這種砍不斷的娑羅樹古代人堅信不疑,不僅月宮有,而且人間也有了。《酉陽雜俎·木篇》還記載了唐玄宗天寶初年,安西道《進娑羅樹枝狀》文,其中寫道:“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對天上之白榆。”不過卻未寫此樹枝是否遂砍遂愈,如果是這樣的話,仙人吳剛砍不斷,凡人也難以砍斷了,又如何從安西道移到唐長安呢?看來這些記載也隻是對月宮神話的附會而已,並不可相信。此外,對月中桂樹唐代人傳說還稱為“月中騫樹”,《雲笈七簽》雲:“月中樹名騫樹,一名藥王,凡有八樹,得食其葉者為玉仙。”成了這種“玉仙”後,身體透明、洞徹如水晶、玻璃一般。更神奇的是傳說月中“桂實”曾飄落人間,稱“月中桂子”。《錦繡萬花穀》引《本草》雲:“月桂子,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後,每於街衢得之。大如狸豆,破之辛香,古老相傳,是月中下也。”而《封氏見聞記》還記載垂拱四年(689)三月,月桂子飄降在台洲臨海縣界。

甚至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還記載杭州武林山有一座“月桂峰”。(僧)遵式在《月桂峰詩序》中說:“想月中桂子,嚐墜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實丹。”還有一說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天上曾降靈實於此峰,狀如珠璣,有人認識說:“此乃月中桂子也。”當然,對這些月中騫樹、桂樹以及飄落人間的月中桂子的記載,隻能當做神話傳說的附會之語,同時也反映了古代人對月中桂樹的確信不疑。所以,古代文人學士每當中秋望月,吟詩作賦,都把月中桂樹、桂子作為常用的典故。因為傳說月中有桂樹,所以,後世又稱月亮為“桂月”、“桂宮”、“桂窟”、“桂輪”等。如唐詩人方幹《月》詩雲:“桂輪秋出半東方,巢鵲驚飛夜未央。”而在中國封建社會裏,秋闈大比剛好在八月,所以人們將科舉應試得中稱為“月中折桂”或“蟾宮折桂”。如唐代詩人許渾《下第貽友人》詩中寫的:“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李忠《送黃秀才》詩雲:“蟾宮須展誌,漁艇莫牽心。”溫庭筠《春日將歸寄新及第苗坤先輩》詩寫道:“猶喜故人先折桂,自憐羈客尚飄蓮。”據《花間新聞》記載,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揚州有一士子名李易,出城閑遊時見巨輪紅暈衝地而出,上前觀看時見數張織機,有美貌女子四五人以素絲織絹。